勤奋&懒惰

18 years ago

上次吃饭的时候,笑来说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学生的勤奋和懒惰:勤奋——他们能起大早来上课,能忍受又贵又难吃的饭菜;懒惰——会问“把范文都背了作文就能考高分吗”这样的问题,摆明了就是不动脑筋嘛。 这不是彼此矛盾的吗? 我想,不是的。这里说的勤劳,是指体力的勤劳;而懒惰,是指心智的懒惰——只做到了“饿其体肤”,没做到“苦其心智”。两者其实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也就不存在“矛盾”了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的“勤奋”、“懒惰”,大多是针对体力来说的,而心智的方面,其实远远更为重要,但大多数人却对此视而不见,或者说,根本没有察觉。 然而很多时候,就是这种心智的懒惰,造成让人扼腕痛惜的后果: 屈从于平庸的环境,不能为自己开辟(甚至是看到)一条路,于是自甘平庸; 做事情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准备好了再作决定”经常成为自我拖延和放纵的安慰; 不敢直面现实,或是感叹不得志,或是完全认同现实,总之无法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前进; 懒于思考,不愿学习推理的过程,只希望知道结论,本末倒置,根本不了解结论出现的前提和过程; 缺乏主见,不单无法评判周围人的意见,更容易被各种包装出来的访谈、成功学所蛊惑——“follow my heart”确实让人激动,但“my heart”到底是什么,如何“follow”,就不是懒惰的心智所能明白的了; …… 于是,激情被磨灭,动力被消蚀,才华被荒废,知识被遗弃; 而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宝贵的时间,却永远地消逝了,无法挽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言犹在耳,振聋发聩。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形势困难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许多学生却不能积极地想办法应对,只愿意随波逐流地混日子(充其量是骂骂环境证明自己还具有七情六欲),而最终的结果自然会“如约”降临;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心智的懒惰,往往会懒得连自己的目标都不愿设定,不愿思考——许多人都希望活出精彩,但究竟怎样才叫“精彩”,这样的“精彩”是否适合自己,达到那种境地又需要花费多少成本,却是许多人不愿意思考的。结果就是,困扰于不满意的现实与不切实际的目的之间,抱怨连天,精神萎靡,生活颓废。在我们四周,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在大多数人看不到路的地方,早早地为自己寻一条出路,需要勤奋的心智。 在纷繁的世界中,定下适合自己的目标,并找出一条通往目标的道路,也需要勤奋的心智。…

Knowledge and Decision

18 years ago

知识、决策、行动,知识在整个社会框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无数个人的知识是如何传递、协调的,人们又是怎样行动的。这样的问题,实在很有意思,也很重要。 之前也有这方面的感觉,来自读书时反反复复读过的哈耶克的重要论文——《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和略略翻过的博兰尼的《个人知识》,当时的感觉,就是眼前忽然感觉展开了另一幅画卷,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解读。 前一段,笑来说,读了索威尔的Knowledge and Decision,感觉“思想的重生开始了”,向我推荐不够,还热心地复印了一本赠给我。 刚看了开头几小节(想法,知识的多少,“懂得”的含义,制定决策的单元),便深有体会:条理清晰,思维流畅,深入浅出——看英文书的畅快,久违了。

15 Answers to Creationist Nonsense[2]

18 years ago

7.进化论无法解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出现的 生命的起源仍然是一大谜局,但生物化学家已经明白了原始核算、氨基酸和构成生命的其他成分怎样结合,怎样组织为自我复制、自我维持的单元,这些知识是细胞生物学的基础。天体化学的研究显示,这些成分可能源自太空,随彗星落入地球,这或许能够解释,在地球初生不久的典型的环境下,这些成分是如何出现的。 神创论者有时指责科学目前无法解释生命的起源,进而否定进化论。但即使地球上的生命来自非进化的起源(第一个细胞也有可能是数十亿年前外星人带来的),微观和宏观进化论的无数研究都能确证,从那之后进化一直在进行。 8.严格说起来,我们很难相信复杂如蛋白质的物质能偶然出现,更不用说人或是活细胞了 偶然性在进化中确实存在(例如,偶然性的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特征),但是进化并不依赖偶然性来产生新的器官、蛋白质或其他实体。截然相反的是,自然选择,作为进化中已知的最主要机制,却会明确保留“需要的”(能适应的)特性,消除“不需要的”(无法适应的)特性。只要选择的影响力存在,自然选择就能把进化向一个方向推进,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产生复杂的结构。 举个例子,现有由13个字母构成的序列“TOBEORNOTTOBE”,假设有几百万只猴子,每只猴子每秒钟挑一条短语,需要78,800年才能从26^13种可能中选出这样的排列。不过,Glendale College的Richard Hardison在20世纪80年代写过一个程序,它能够在随机产生序列的同时,保证那些已经出现在正确位置上的字母不会变化(这样做倒有点《汉姆雷特》的味道。译注:这个句子看了大半天才明白,嘿嘿)。这个程序平均只需要336次迭代就能生成上文提到的短语,时间少于90秒。更神奇的是,把莎士比亚的整个剧本重新生成一遍也只需要四天半时间。 9.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随时间的推移,系统会变得更加无序。所以,活细胞无法从无生命的物质中产生,多细胞的生命也不可能从原生动物进化而来 这条指责误解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这样的推理能够成立,水晶和雪花也就不可能存在,因为它们是由无序的元素自然生成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封闭系统(没有物质和能量进出)的熵不会减少。熵是一个物理概念,通常被粗略描述为无序状态,但它其实与我们常说的概念有很大区别。 更重要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容许出现这样的情况——系统中某个部分的熵减少,而其它部分的熵却在增加。所以,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可以变得更加复杂的,因为太阳将光和热传递给它;相比地球自身的变化,地球的熵与太阳的核聚变关系更为密切。简单的生物可以消耗无生命物质或其它形式的生命,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15 Answers to Creationist Nonsense[1]

18 years ago

笑来帖了这篇文章,还蛮有意思的,思维游戏总是会很有意思的。我尝试将它翻译出来,练手,下面是第一部分。 143年前,达尔文提出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当时的科学家为此展开了激烈争论,但依靠古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中的大量证据,进化论战胜了其它责难,逐渐确立。今天,进化论已经在所有领域取得了胜利——当然,公众认识领域除外。 尴尬的是,到了21世纪,在世界已知的科学最发达的国家,神创论的支持者仍然能够欺骗政客、法官和普通公民,说进化论是一种有问题而缺少根据的假说。他们宣称,“智慧设计论(intelligent design)”之类的神创论观点,在科学课堂里应该与进化论平起平坐。本文将要发表时,俄亥俄州教育委员会正在争论是否要做采取这种措施。有些反对进化论者——例如加州伯克利的法学教授、《拷问达尔文》(Darwin on Trial)的作者Philip E. Johnson——就承认他们希望以智慧设计论为契机,让对上帝的讨论重新回到科学课堂。 受此困扰的教师和其他人员逐渐发现,他们必须奋起捍卫进化论,驳斥神创论。神创论者的论点通常是似是而非的,或是基于对进化论的误解(甚至是赤裸裸的诬蔑),这些论点为数不少,而且形式多变,甚至能蛊惑了解进化论的人。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下面反驳了一些常见的反对进化论的“科学”依据。然后进一步介绍了更深入的知识,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神创论在课堂上没有地位。 1.进化论只是一种理论,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科学规律 许多人从小学课堂里知道,理论处于确定性的中间层级——比假设更确实,但算不上规律。然而,科学家不这样看待“理论”。根据美国科学院(NAS)的定义,科学理论是“关于自然世界某些方面的,能完整证明的解释,形式可以是事实、规律、推断或是经过验证的假说”。规律只是关于自然的描述性概括(descriptive generalization),它与规律的差别不在于验证的多少。所以科学家认为的进化论是一种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进化论本身还是相关的其它理论——并不表示他们对真实性有所怀疑。 进化理论本身意味着生物在变化中繁衍,除此之外,人们也可以谈论进化论的事实(fact)。NAS对事实的定义是“能被反复确认的观察,无论有什么所有现实目,它都会被接受为‘真’”。化石和其它大量证据证明,生物一直在进化。尽管没有人见证这些变化过程,间接的证据确是清楚、明确而有说服力的。 所有的科学都经常依赖间接证据。譬如物理学家就不能直接观测原子内部的颗粒,所以他们只能在云室(cloud chambers)中观察这些颗粒的运动轨迹来加以验证。尽管无法直接观察到,物理学家的结论仍然是确凿无疑的。 2.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是循环论证:适应能力最强的物种生存下来,而能够生存的物种必定是适应能力最强的 “适者生存”只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日常描述,更专业的描述则关注存活和生殖的水平差异。也就是说,进化论不是给物种贴上生存能力高下的标签,而是描述在特定的环境下物种可能存留多少后代。小喙鸣鸟(small-beaked finches )的繁殖速度快,而大喙鸣鸟(large-beaked…

老龄化生活

18 years ago

周末的早晨,照例是去超市采购,一方面早上人少,另一方面也有促销活动——午饭时分人也不多,但促销没有了;我在超市换购过一把强生的广告伞,也算早上购物的收获。况且,我也习惯了早起,六点半起床是基本规律(同学C称此为“老龄化生活”)。 在家的时候,父亲就喜欢早上去超市购物,八点多钟,就骑车出门。米、面、油、肉之类,早上的特价会被一抢而空,有时超市还会赠送肥皂、报纸之类。他时常感叹:挣钱不容易,早点起来去购物就能省些钱,反正有时间,“霸蛮等人多的时候去花那冤枉钱干嘛呢”。 这次正赶上超市办抽奖,六十元一次。买了些牛奶、饼干、比萨,结帐时正好六十块三毛九,那还是别浪费机会了。虽然以我这臭手,从小到大就没中过什么奖,不过,最差也有一听可乐嘛。 “我要一个可乐就成”,把手伸进抽奖箱的时候,我笑着说。 摸出来,才发现是个三等奖。 “三等奖,三等奖,有人中三等奖了,奖品是电热毯”。 好罢,电热毯。父亲最近迷上了在网上看小说,可家里的显示器还是老式的CRT,我这些天正筹划买台大的液晶显示器给他宅急送过去,顺道把这奖品也捎过去好了。 早上购物,父亲在南方,我在北方,他在新一佳,我在美廉美。好像繁杂的世界中,与众不同的平行线。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

18 years ago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这是马其顿电影《暴雨降至》要讲述的故事:神奇的环形叙事结构,三个看似独立的故事,串成圆圈,周而复始,从其中任何一个开始,最后又回到出发点;然而,也是包含矛盾的——这才切合电影的主旨。 能讲好故事的电影固然是好电影,然而,作品的审美并非完全栖身于故事。譬如为人津津乐道的《低俗小说》,错乱的叙事结构正是其趣味所在,而且,还有更重要的:昆汀在访谈中说,这部电影,他主要希望表达一种神奇的体验,不相干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生活轨迹上,在某些点交汇,然后又发散开,向各自的方向继续前进。 许多时候,光是这些形式、感觉,就可以构成几乎全部的审美,譬如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我以为,希望从中还原出完整严谨的叙事结构,是不现实的,也是徒劳的,除去某些令人不快的矫情之外,电影本身的体验是愉悦的。

《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

18 years ago

什么是修辞学? 关于“修辞”的解说,颇有分歧。概略地说,可以分为两类:狭义来说,修是“修润”,辞是“文辞”;广义来说,修是“修整”,辞是“语辞”。前者阳春白雪,后者下里巴人。在白话文兴起之前,文辞与语辞的差别很大,两种观点的分歧也就格外明显。但如今,一般都认为,“辞”指的是语辞。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修辞”就是整理表达,使之在传意达情方面更为合适的手段。 语辞使用的的三重境界 我们从修辞的观点来看语辞的使用,大体可以分为三重境界: 1.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譬如法令、记载; 2.表达的境界——以表达生活的体验为目的,譬如散文、诗歌; 3.柔和的境界——以上两种境界的糅合,譬如闲谈、杂文; 以修辞学的术语来说,第一重境界常使用消极的手法,第二重境界常使用积极的手法。消极手法以明白精确为目的,使用语辞时常以意义为主,但求适用,不计较华质和巧拙;积极手法的内容富于个人经验,注重字义之外的其它形式,例如字音、字形。 王安石在《上人书》中说“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使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也就是说,华巧并非修辞的唯一目的,“文”外还要有“质”,除了积极修辞,还要讲究消极修辞。 修辞手法的侧重 既然修辞手法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在何种情况下,应用何种手法,也就有相应的标准: 消极手法侧重在应合题旨,积极手法侧重在应合情境; 消极手法侧重在理解,积极手法侧重在情感; 积极手法中,辞的内外往往有相当大的差异,而不像消极手法那样密合。 在选择修辞手法时,应以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仅仅是语辞的修饰,更不能是离开情境的修饰。即使偶然成就华巧,也应当是这样适应的结果,而不是虚浮的装饰;即使偶然超脱常律,也应当是这样适应的结果,而不是故意的破格。 两大分野的概观 消极的修辞是抽象的,概念的,必须处处同事理相符合,而积极的修辞,却是具体的、体验的,价值的高下全凭已经的高下而定。 举两个例子。 韩愈的《杂说》中有这样的句子:…

修辞学发凡

18 years ago

忽然就来了兴致,去书店买了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很好的书,觊觎很久的书,迟迟也没有动手,这次下了决心去,所幸还有一本,老板认识我,热情一如既往。 打开塑封,特殊的油墨味,熟悉的,是久远的语文课本的味道,亲切感油然而生。 在书店晃荡,翻完了刘小枫的《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两篇,纪念罗念生先生的《这女孩儿的眼睛为我看路》,一篇关于文革回忆的《记恋冬妮娅》,因为真切。其它一些文章,读来总不是那么亲切,甚至即使是《这女孩儿的眼睛为我看路》,也散发出丝丝政治神学教主的气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确出现了不少出色的翻译大家,遗憾的是,一些人一生的热情奉献给了并不那么经典的西方作品。巴尔扎克的小说、罗曼• 罗兰的文字,算什么了不起的西方文化精神遗产?”这样的反思,很是应该,也深以为然。但我认为,且愈来愈深刻地觉得,态度要更为宽容一些,才好。 下一本书,我想去买冯象的《木腿正义》。 p.s. 纪念冬妮娅 这女孩儿的眼睛为我看路

银波得月

18 years ago

元护城河修了一圈景点,今天傍晚去银波得月拍了几张照片,可惜去得稍微晚了点,只有这张略微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