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一家之言

我也有一个梦想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我也有一个梦想


许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第三次浪潮》,里面有一句话非常激励人:在第三次浪潮面前,知识已经取代了资本,变为生产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我读到这个观点,总觉得平添了无穷的力量,它比从小就耳熟能详的“知识就是力量”更加有说服力,更令人向往。

而且,我逐渐发现,知识与资本相比,其实是一种更独特,也更坦诚更健康的力量:资本的力量往往是独属于个人,或某个小团体的,固守起来,价值并不会贬低,知识却不是如此,知识的价值和增值,更多体现在交流与分享之中,“保守秘密“的做法,反而得不偿失。

举个自己经历的例子吧: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对自己使用的复习资料守口如瓶,似乎这样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名次和优势,我当时觉得这类做法有点奇怪,但也有朴素的味道,可以理解。

到了大学才发现天外有天,更深刻觉得这种做法真是不太好。一来因为大学里能人太多了,在中学觉得很“了不起”的东西,在大学显得非常稀松平常,往日那些“绝学”立刻显得很苍白了;二来大家都住校,基本没什么秘密可言,你看什么书,花多少精力学习,旁人不可能完全不知道。“固守自己绝技”或许能建立一些的优势,但总的来看,还是不如心态开放、愿意交流和分享的同学,尤其是,不少愿意分享的同学本身也学的很不错。

毕业以后工作了,逐渐发现自己经常在某些方面浪费了很多时间:比如非常简单的技术问题,因为不熟悉,或者没有想明白,总是“不得其门而入”,若有人点拨,往往很快就能解决了。但许多时候,人家“就是不告诉你”,甚至自己就“觉得”人家不会告诉,因而都不好意思去问。

2007年,我翻译了《精通正则表达式》,此后常常遇到各路朋友关于正则表达式的问题。平心而论,我也只是用过一点正则表达式,多一点经验而已,而且正则表达式,实在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但是,我却发现不少朋友乃至技术高手所问的,往往多是这类看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只是没有遇到过,或者不熟悉而已,所以他们也“不得其门而入”。换位思考,我逐渐体会到,简单的问题,解决起来未必简单,其实是因为“术业有专攻”而已。没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到,即便是某个领域的行家,在不熟悉的领域,也难免被简单问题困住——我问他人的问题是如此,他人问我的问题,也是如此。

或许,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情境,“固守自己绝技”的做法,才体现出价值?我不知道。

可是再后来,见的再多一点,读的书再多一点,我却越来越否定“固守自己绝技”的做法了,因为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来说,其实都是得不偿失的。

从个人来说,长期来看,我们的脑细胞一直在不断减少,但智力却没有明显的下降,甚至会上升。这是因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脑细胞的突触会增加,脑的结构也会不断变化,知识体系的索引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所以,质量的提升取代了数量的下降(可以参考Richar Restark博士的Think Smart)。而固守自己绝招,不愿与人交流的人,大都满足于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忽略了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这样的生活,或许过得确实“不错”,无可厚非;但我相信,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很可能有一个同样的人,却更善于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他的生活,或许“更不错”。我想做的,是那个“更不错”的人。

从社会来说,一个社会要想运转正常,让成员生活幸福,必须是一个足够有效率的社会。分属熟悉不同领域的人,通过交流知识,节省了彼此的时间,这就是为社会的效率做出了贡献。也就是说,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所能利用的他人的知识越多,这些知识的质量越高,利用的难度越低,我们自己工作生活的效率就越高,他人为我们提供服务的效率也就越高。伟大的经济哲学家哈耶克早就发现,社会中除了存在劳动的分工,还存在知识的分工,社会发展、达致均衡的过程,就是把分散在个人之间的知识顺利协调起来的过程。

就我对中文技术资料的了解,哈耶克的观点真是伟大的洞见——网上的中文技术资料,细心整理的很少,“无责任转载”居多,即便有交流,许多也局限于小圈子的彼此欣赏。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家时常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费尽周折,也导致论坛里总是出现重复的问题……中文开发世界的整体水准不尽如人意,缺乏高质量的知识协作,肯定是原因之一。

故而,我时常为自己没有能迅速发现和利用其它知识,浪费了时间而惋惜,同时也为被正则表达式困扰的朋友而惋惜;基于此,就更加感激坦诚贡献自己的知识,指点、帮助我解决不熟悉领域问题的朋友。所以,我要把自己关于正则表达式的经验悉数总结出来,整理好,写成一本书。它或许比不上《精通正则表达式》,但终归是自己的知识总结,除去讲解了功能,还点出了自己学习时犯过的错误,更提供了常见开发问题的解决方案:正则表达式问题的分类和解决步骤、URL转发的规则、中英文混排文本的处理、正则表达式中使用Unicode的细节……

其实,这也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我不希望看到更多的朋友同仁,为了这类已经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大家生活压力都很大的今天。我可以尽力为大家写各种表达式;但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木牛流马”,跨越时空的距离,为更多的人送去便利。当然,其中也有一点私心——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帮到大家,它也可以分担我亲自帮各位同仁解决正则表达式问题的压力;这样,我也有更多的时间,再学点新知识,再思考点新问题罢。

Yurii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德国育儿经验:家长需要和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家长应当和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我的答案曾经是非常肯定的:不应当。不要说儿童,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儿童谈论这些名词,只会让人望而生畏。身为父母,我们应当做的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感兴趣的方式谈论相关的具体问题,但绝对不要提这些大词。 不过世界的奇妙就在于,父母对教育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在“空气动力学”的问题上,我就吃到了教训。 那是一个下午,家里小朋友在iPad上看完他最喜欢的Blippi(这个节目我之前介绍过,对80后父母来说,Blippi可以理解为“带你见识各种新鲜玩意的董浩叔叔”),忽然抬起头来问我:“爸爸,你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吗?” “什么?你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我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空气动力学”这种词还是上中学时,身为军迷的我们在《航空知识》上知道的。再往后英语好一些,能看原版科普视频了,才知道“空气动力学”的原文就是aerodynamics。可是,我家这个还没上小学的家伙,竟然就能真诚地瞪大眼睛,一本正经地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 (more…)

8 months ago

忆孟繁超老师:他从来没有给我上过一堂正式的课,但我永远都是他的学生。

我本来是不应该认识孟老师的。 2001年,我在寝室夜谈里第一次听到孟老师的名字。当时有同学说“公共选修课的《法学概论》讲得真好,那个老师叫孟繁超”,开始我不怎么在意,慢慢才发现这么说的人还不少。那个年月网上的资料正丰富,出版管制也不那么严格,刚进大学不久的我正自由自在地看得过瘾,心想“大学里的法学概论讲再好,能讲些什么,还不是教科书上老一套”,所以这种课,不听也罢。 但生活就在这么奇妙。那年冬天,有天中午我吃过饭正准备午睡,忽然有人敲门问“计算机系有位叫余晟的同学在这里吗?” 大中午的谁会来找我?我正好奇这个问题,门一推开就有同学喊“孟老师,孟老师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孟老师,中年人,国字脸,身材高大,打扮很精神,披在身后的深色大衣让我一下子想起电影里的斗篷。他笑眯眯地说“你是余晟?听同学说你搞电脑很厉害,我家的电脑坏了,想请你去看看。” (more…)

8 months ago

“历史照进现实”,这似乎不太现实

中国人大概都对历史有一些特别的偏好。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历史首先是文化的象征,一个人“懂历史”,基本等于这个人“有文化”;历史也是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哪怕考古上仍然存在争议,但是“五千年文明”的说法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 不过等我长大之后才发现,这种偏好大概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历史看起来有种道德的意味,因为我们从小就熟悉“以史为鉴”的智慧,也熟悉各种“历史的选择”:每当我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困惑的时候,我们经常去历史——而不是先贤的智慧中——中寻找解答。找到曾经发生的类似的故事,就可以预言未来的结局。 于是乎,失望也好、困惑也罢,总归会有光明的未来,历史总会给我们支撑的信念。 我曾经很相信,熟谙历史是种智慧,而且是深层次的智慧。但是看得越多、经历得越多,我就越觉得,这很难称之为“智慧”。 为什么? (more…)

8 months ago

无人出租车,是技术进步的一粒灰,还是普通人头上的一座山?

“无人出租车要来了”。以百度“萝卜快跑”为代表的无人出租车,眼看就要在国内多个城市成规模运营。 熟悉IT的人都知道,IT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大规模扩展时边际成本极低”。在软件时代,微软开发的Windows,多卖一份的成本只是多刻录一张光盘而已。在无人驾驶时代,从10辆车到10万辆车的成本,也遵循同样的规律。换句话说,一旦模式“跑通”了,就可以迅速大规模铺开。无人出租车的大规模应用,也是“指日可待”了。 只不过,新技术这一次似乎没有那么激动人心,反而引起了很多争议——无人驾驶出租车大规模推广,会不会影响广大出租车、网约车车主的收入甚至生计?如果是,这样的技术进步,真的是我们所需要、所期待的吗?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相差迥异的答案。 按照我的观察,许多人对此是相当乐观的。理由在于,“技术的每一次飞跃发展,虽然有阵痛,最终都创造了更多的新岗位”。既如此,无人出租车短期“看似”抢了许多人的饭碗,但也只是短期的“阵痛”而已。看看历史,纺织机的发明,蒸汽机的改良,汽车的诞生,无不证明了“阵痛说”的正确性。 坦白说,这种观点我是怀疑的。 (more…)

8 months ago

回国感受:松弛一点,愉快一点

因为小朋友放暑假,近期带小朋友回国待了几个礼拜。最深的感受就是标题所说的:松弛一点,愉快一点。 我第一次突出意识到这点,是在上海下飞机乘地铁。当时我们乘的直梯就要关门,远远看见有个年轻小伙子跑过来,我连忙按住开门按钮,并招呼他”别着急,慢慢来“,等他进了轿厢才关门。本来我以为大家起码会打个招呼,露个笑脸,因为我已经习惯如此,但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他进来之后对我们完全视若不见,自顾自掏出手机,盯着看得入迷。 我继而发现,不管是在电梯里,站台上,还是车厢里,虽然四下里都是广播”请扶好站稳,抓好扶手,不要看手机“,但是似乎人人都盯着自己的手机。年轻人在打手机游戏,年纪大一点的在滑各种小视频,还有不少人在聊天软件里打字如飞……对着屏幕的表情都很生动,可是一旦抬起头来,似乎马上又换了个人。 后来又有一次,我乘地铁的时候,因为比较拥挤,一个小伙子倒退时踩了我一脚,他大概意识到了,很快把脚挪开,脸上闪过一丝不安,马上又恢复正常,我也没有计较。不幸的是,过了十来分钟,他又踩了我一脚,同样是先有一点不安,很快又恢复正常。 这次我忍不了了,于是我开口告诉他:“小伙子,你已经踩了我两脚了。” (more…)

8 months ago

First name, last name, middle name,浅谈外国人名

前几天,国内朋友发来一条消息,原来是乌克兰F-16坠落,飞行员丧生的新闻。我本来以为他要讨论此事的真假和原委,他真正的问题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新闻里说,飞行员叫阿列克谢·“月鱼”·梅斯,对应原文是Alexei “Moonfish” Mes,为什么会有人把“月鱼”写在自己的名字里,而且还打引号。 之前看新闻,乌克兰还有一个著名的飞行员叫安德烈·“果汁”·皮尔希科夫(Andrii “Juice” Pishchykov),怎么“果汁”也是正式的名字? 未必Moonfish和Juice之类,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这堆问题看的我有点想笑,因为自己以前也很苦恼外国人的名字,只有在国外长期生活,才逐渐搞清楚这其中的名堂。所以,除了解答朋友的问题,我也把自己的解释写下来,搞清楚两个最不容易理解的点,就不会对外国人名有那么多问题了。 (more…)

8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