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降级路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漫漫降级路


前些年互联网上有篇叫《降级论》,建议广大IT从业者不要削减了脑袋挤移动互联网等等热门方向,换种思路,在“不起眼”的传统行业中寻找IT技术应用的广阔天地。这篇文章一登出来吸引了大量关注,按照作者的说法,降级论俨然是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这些原始而纯粹的行业,正在等待IT精英们的降级,如同蒲公英一般的伞兵,在黑夜里从天而降,长驱直入,用最智慧的产品、最优质的服务拯救这些早就该死的行业,屌丝的生命将会绽放出银色的羽翼,无比丰满,无比性感”

不幸的是,我见到的现象却非常奇怪:许多尚未投身的读者谈起“降级论”却满怀憧憬,真正敢于“降级下凡”并成功的却寥寥无几。仔细想想,无论从逻辑上分析,还是从自身经验来看,“降级”之路都不算坦途。根据我的归纳总结,IT从业者(“精英”这个说法略带刺激性,我觉得“从业者”更合适)走上降级之路,有几大困难是必然要经历的。

业务模式的探索可算降级路上的第一大困难。没错,确实还有很多“原始而纯粹”的传统行业,而且它们或许真的“早就该死”,但降级的生意必定无法一蹴而就。如果已经有可以复制的现成经验,则这种“降级”多半会沦为传统的项目实施,工作也随之“降级”为体力劳动大比拼了。如果没有可以复制的现成经验,就变成了所谓的“领域问题”,需要摸索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构造领域解决方案)。从职业惯性出发,“纯粹”IT问题更受广大IT从业者的喜欢,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需要放低姿态潜心了解既有的模式,理解分析之后,还需要不断试错,才能得到可行的“降级”方案;这还不够,在之前提到的每个环节,还有可能出现各种意外。因此真正的降级生意其实根本不是“降级”,而是将IT与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传统行业融合,再造全新的业务形态(这颇有点“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味道);所以我认为,这对于已经有一定经验和积累的IT从业者来说,可算第一大挑战。

举个例子,海外本地仓储服务(也可以叫“第三方海外仓储”,即仓储运营方在外国建立仓库,提供储存和发货服务,这样众多国内外贸卖家可以预先成批备货,接到订单后即可通过所在国仓库本地发货,以下简称“海外仓储服务”)就是为了解决外贸电商的发货时效和便利问题而出现的。初看起来,外贸电商是门足够新颖而且足够热门的生意,而仓储物流又是相当成熟的行业,所以海外仓储应当是门挺好的降级生意。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仓储物流行业的现成经验大多解决的是自有货物的问题,如何向众多中小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仓储服务(平时应保证客户隔离互不干扰,需要时又可方便进行货物的交换转移)并不存在现成答案;而且仓储服务本身是有一定门槛的,对客户有基本的要求,如何让原本只关心在线销售的卖家“学会”使用海外仓储,能顺利地把海外仓储服务接入自己的业务流程,这个问题也没有现成答案。除此之外,海外仓储还必须能处理违禁品、货物破损、错误理赔等等意外情况,需要制定标准、划分责任,摸索出切实可行的玩法,整个游戏才能持续玩下去。探索业务模式,解决领域问题,不需要用到多么高深的技术,但花在摸索、学习、思考上的精力往往更多,所以这类问题的难度不亚于解决纯技术难题,在动手前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降级路上的第二大困难在于人才招募的困难。知道降级论的人不少,但真正敢于投身其中的人恐怕并不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看不上眼”,所以招聘的难度也随之提高。国内教育造成的独立思考能力缺失,加上目前开发氛围比较浮躁,导致许多IT从业者人云亦云,对技术的认识非常狭隘。明显的现象是,不少“对技术有兴趣”的人要么沉迷于最新的语言和架构,要么热衷于所谓的底层开发,对真正的应用往往不屑一顾。这类作派我称其为“歪理邪说”:不能说最新的语言和架构不重要,我也不否认底层知识的重要性,但我反对谈到技术就只限于新语言、新架构或底层技术,在我看来,IT行业非常复杂多面,不是一定要(也不是人人都要)搞新技术、新架构、底层优化,才可以创造价值——如今IT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更多的价值完全可以产生于应用层面,在已有的情势下,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架构,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具体的问题。可惜许多人深受“歪理邪说”的影响,瞧不起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一窝蜂都去赶了移动互联网和SNS的集,降级生意对他们的吸引力当然有限,所以降级生意的招聘比“纯IT”困难许多。

即便能找到不排斥降级生意的IT从业人员,也不见得人人都合适,因为真正有领域开发经验(或者潜力)的人并不多,许多人已经定型于解决“纯IT”问题。举例来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学校里大都学过“生产者-消费者”经典问题的解法,但这类知识的讲解往往只限于纯IT问题,结果大家的理解和思考也只限于此;遇到纯IT领域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相信不少人都可以直接调用高级语言提供的类库解决。可是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想到其原型是“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人恐怕就要少很多了(前述的仓库管理中,补货-销售涉及到“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多人同时捡货涉及到“哲学家问题”)。可是,从事降级生意的开发,仅仅认识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能构建出完整的方案,才能顺利位居核心的经典问题。不难想到,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可是没有合适的人才,就难以妥善解决问题。很多做项目的公司交付的产品质量都比较糟糕,我觉得缺少合适的人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同样道理,如果IT从业者去做降级生意,必然也会遇到这个问题。

降级路上的第三大困难,通常源自IT的地位。降级涉及到“用IT改造传统生意”,所以许多降级生意都会引入传统行业的合作伙伴,许多降级生意干脆起源于传统行业主动抛出橄榄枝。这样的好处是有扎实可靠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可供利用,坏处则是很难摆正IT的地位,赋予其合适的权力——在“鼠标+水泥”的生意中,鼠标和水泥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必须有机融合,鼠标要考虑水泥所受的实际限制(如果业界通用的设备还是Windows CE,选择技术架构时就必须仔细考虑),水泥也要听从鼠标的调遣(有些物流商会提供“空中报关”服务,即货机起飞后系统自动向海关申报,这就要求操作流程到此必须已经收集并准备好电子报关所需的信息),全新的业务才能诞生。然而因为传统行业的惯性(这里暂不讨论因为IT过于超前或不现实变为空中楼阁的情况),降级生意往往被人片面理解为“给水泥接上鼠标”,而忘记了“水泥也要受鼠标操纵”,其结果不外乎两种:水泥掌控了鼠标,IT做得无比痛苦;或者水泥鼠标各行其是,降级生意沦落为两条平行线。

仍然以海外仓储为例,哪怕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传统仓库的运营细节,直接包装出一个“海外仓储”的壳子给用户使用多半也是要失败的。传统仓储讲究的空间利用率等一些指标,电商的卖家其实并不太关心,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个仓储服务能不能很好地支持自己的在线销售流程(比如发货后上传挂号的便捷性),整个流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比如所在国要求提供的无条件(甚至无包装)退货服务,仓储服务能不能有良好的解决流程(在自己仓库处理自己的退货,和在自己仓库处理别人的退货是大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鼠标+水泥”的海外仓储服务,不能仅就仓储服务本身来思考,还需要受到电商业务的约束,更需要为其提供精心的优化;否则,即便仓储本身做得再优秀,整个生意也难有起色。

老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样的道理,。天下也没有坐等人来赚钱的生意。降级论的观点固然有所启发,但降级之路也布满坎坷。上面我根据个人的经验和思考总结了三点困难,希望广大对降级有兴趣,准备或者已经行走在这条路上的朋友们,看过之后会有更全面的了解。

Yurii

View Comments

  • 降级是个伪问题,因为级有升有降这种一元价值观本身就是问题。

    中国的教育系统只教育解决问题,因为定义问题是学生从来不需要参加的,所以衡量指标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高级。当问题未被定义时,你如何决定要改变什么不改变什么,以及什么更重要,这才是重点。

    对于有企业家精神的美国创业者来说,没有高级或低级问题的说法。公司要多活一天,就要解决更多问题。什么问题能带来更大的价值,就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IT 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标。

    • 你说的这个就比较深入了,但道理没错。定义问题比分析问题要重要很多,尤其是进入到确定知识缺乏领域的时候(也就是“降级”),更是如此。一方面是做IT的人相比其它行业的逻辑思维更强点,说话做事可能更有条理一些,但因此就说其它行业等待“升级/解救”就大错特错。

    • 行业“高”“低”之分即使在美国也是有例子的,例如乔布斯游说斯卡利的时候,抛出的问题就是想继续卖糖水还是去改变世界?

      • 这只是乔布斯的价值取向,或者说一种辩论策略而已,snobbish,who care?
        财富五百强中真正位居前列且稳定的,很多是传统行业的公司,“高级”产业只不过光环更耀眼而已,这一点在《光环效应》里谈到了。

  • 我之前就写过一篇文章批评过《降级论》,大意是:这不过是一篇小白爽文而已。

  • 想取得成功的基础,需要水泥和鼠标两支团队都比较优秀,而且两支团队的领导者能够有良好的个人关系和相同的发展观念,能够把两个行业背景的团队融合在一起,否则很难抓住发展突破的机会。

    对于很多不愿意“降级”到传统行业中的人来说,有可能是因为存在所谓行业“尊卑”的落后观念,也可能是找不到合适的对方团队。

    • “两支团队的领导者能够有良好的个人关系和相同的发展观念”完全不重要,因为业务是一体的,所以只能有一个核心;对不同领域的工作,他是委托,而不是依赖。

  • 请问作者是否已经走在这条道路上了呢?我现在正在这条路上探索,感触也蛮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传统IT领域有很大不同
    首先要考虑多方利益,如果你的“改造”不能给他人带来实际利益的话,真的会没什么吸引力。其次,初期的时候,在传统IT技术领域大家比较重视的“用户体验”、网站架构、设计等因素在用户眼中真的没有你解决一个迫切的实际问题重要,太多用ECSHOP,wordpress改一改就直接上了还赚钱的实在太多了。
    再者,我很同意你那一句----“从事降级生意的开发,仅仅认识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能构建出完整的方案,才能顺利位居核心的经典问题”,有很多问题是不能直接套用互联网已有的方案去解决,你需要去观察,去思考,去犯错,去总结。这个过程很苦逼,不过一旦做到成就度爆表~~^_^
    看了下作者的资料,目前你是居住在广州?真巧,我目前也在广州上大学,对于IT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很感兴趣,目前也是在实践中,希望能与你有交流的机会!

    • 目前大家所说的,或者说传统的“开发”多限于纯IT领域,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谈论较少,但需求其实是非常强的。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定义问题。如你所说,传统IT领域重视的“用户体验”、“网站架构”等等因素,其实是在“传统/经典互联网”的问题域内才有价值的;但是实体行业的问题域不同,这类因素的价值自然需要大打折扣,实体行业需要的是做出可靠、可行、能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案。

  • 另外,补充一点干货:
    我与一些传统行业(艺术教育机构)的老板有面对面交流过,他们其实对于IT技术有比较强烈的需求,但是他们的关注点一般只有三点:
    1.这个(系统、软件)多少钱/要投入多少?
    2.能带来多少消费者?
    3.为什么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
    只要能回答他们这三点,基本上合作意向就有了。
    另外,关于需求的类型,我总结了一下,基本上就两种:
    1.本行业的专用管理软件。(那种通用的他们觉得很难用,比较坑)
    2.互联网营销。
    能抓好这两点来组建一套解决方案,基本上他们就愿意为次付钱了。当然,到目前为止本人还没有验证过,不过7~9月份我会进行一次尝试。还是很希望能与作者本人有私下交流的机会!
    希望能早日回复,谢谢!

    • 合作、配合,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事情,单纯的“甲方-乙方”关系并不是全部。
      所以我倒更希望IT从业人士能告诉传统行业的从业者:走信息化道路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好处,為什麼会带来这样的好处。当然,这就需要IT从业人员愿意放下身段去理解传统行业的实际问题,拿出切实可信的结论,甚至锻炼自己的说服能力,让对方信服。二者两点,恰恰是许多IT从业人士所缺乏的。

      p.s. 我给你发邮件了

  • 我认为“IT降级”的重点并不是技术层面的(比如说电商化或者做个手机app之流),而是将在IT行业锻炼出来的思维和态度应用在传统领域。

    • 小伙子,好久不见啊。你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行业不同,经验也不相同,未见得IT的思维就适合传统领域,还是要找到能发挥价值的结合点来做。

      • 哈哈哈,的确是好久不见,有一年多了吧

        “行业不同,经验也不相同,未见得IT的思维就适合传统领域”这个我同意。不过,总有些行业适合,即使不是100%适合,有个六七十应该也很好使了,而且创业的主动权在于自己,“先选好行业再创业”应该还是做得到的,反正是先想想嘛,想想又不花钱嘻嘻^_^

Recent Posts

德国生活点滴:歧视比你想象的要复杂(续)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列举了一些种族歧视现象的亲身经历,引发了许多读者的讨论。但是让我略感遗憾的是,许多人大概没有注意文章的标题,没有觉察到关键是“比想象的要复杂”,所以直接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论断。 我的本意绝不是强化已有的简单粗疏的刻板印象,而是希望让大家知道,种族歧视这回事,有许多的侧面和细节。了解这些侧面和细节,有助于我们形成更立体的认知。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些内容,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一 种族歧视是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歧视。 许多人都知道,“歧视”的英文是discriminate,准确的意思是“区别对待”。既然要区别对待,就自然首先必须有办法区分。目力所及,似乎没有人愿意“区别对待”与自己完全同样的人,而总是要先找出一点区别来,再实行区别对待。 所以,种族、口音、家庭出身、经济能力等等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区别”的指标,由此催生出区别对待。在这些因素当中,种族大概是最容易识别的特征——判断口音需要等对方开口,家庭出身、经济能力等等因素就更是要全面接触才可能了解。唯有种族,具体来说,绝大多数时候是相貌和肤色,是可以远远一眼就望见的。 也恰恰是因为这个原因,种族歧视特别容易引起反感。 这些年来,我得到的一条重要的生活经验是,如果你希望指出对方的问题,但又不纯粹是为了激怒对方,那么最好不要归因为一些木已成舟,对方无法改变的因素,否则对方多半会恼羞成怒。 举个例子,你觉得某人的口语表达还可以更好一点,完全可以直接给出具体的建议。但是如果从“经济不发达地区来的人就是口语差”,或者“个子矮的人就是没自信心来表达”,那几乎一定会制造矛盾。因为“口语表达”是可以改进的,加以锻炼将来肯定更好,而“不发达地区来的人”和“个子矮的人”就像烙印一样,是无法摆脱的。这种话说出来,对方哪怕有意愿改进,也会觉得无奈甚至恼怒。 种族歧视也是这样,“种族”同样是一种烙印,是无法摆脱的。所以当对某些人的判断与种族挂钩的时候,他或她必然感到无奈甚至愤怒。况且老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万,千奇百怪”。哪怕是同一个种族的人,也可能在肤色、相貌之外完全找不到相同点。先入为主地用种族去对其他人下判断,无论是从情感反应上,还是从逻辑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more…)

5 days ago

德国生活点滴:歧视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去年初的时候,小朋友冰球俱乐部来了个新教练Robo。Robo来自加拿大,总是一副很健谈很乐观的样子,而且很喜欢放音乐,把整个训练场搞得热情四射。最关键的是,小朋友们好像都很喜欢他,不但许多动作耐心示范,对每个人的指导也相当到位。而且,他的英语很好,人又很喜欢开玩笑,所以我们交谈很多,他总是跟我说:“你家的小朋友超级酷的,不要给他太大压力,只要他自己运动起来足够自在,能够持续练下去,就是最好的。” 没想到的是,到去年9月份,Robo忽然神秘失踪了,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说明,就此人间蒸发了一般。问其他的教练,也是语焉不详。小朋友训练完,偶尔会失落地跟我说“好久没看到Robo了,不知道他哪里去了。” 3月份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见到了Robo,虽然当时时间很紧张,只是打了个照面,但我要他留下了联系方式。 当天晚上我问他:哥们,你怎么忽然就不见了,大家都很想你啊。 过会儿我收到他的回复:我也很想念小孩子们,你儿子很酷……我现在没在那个俱乐部了,因为其他几个教练总是或明或暗地针对我,仅仅因为我的肤色,这是我受不了的。 (more…)

5 days ago

在德国, 全远程+共享空间办公,是什么体验?

注:原文发布于2023年1月16日 到1月份为止,我已经体验了几个月的全远程+共享空间办公了。有不少朋友听说之后很有兴趣,问我到底是什么感觉,所以我简单介绍下个人的体验。 背景 2019年末、2020年初开始在全球流行的Covid-19对远程办公来说,绝对是黑天鹅一般的存在。因为疫情导致的社交隔离措施,极大影响了各大公司的正常运转。 所幸,IT类公司受到的影响比较小,只要求员工“面对屏幕编程”,不必亲临现场。所以,许多IT公司也谨小慎微地开展了远程办公的试验。 从我所知道的结果来看,不少美国公司并不特别喜欢远程办公,比如Google,一旦社交隔离措施有所放松,就忙不迭要求员工回到办公室,盖因为公司认为远程办公严重影响合作效率。 与此相反,不少德国公司反倒是逐渐适应了远程办公的节奏,纷纷降低对员工“到办公室上班”的要求,许多公司甚至可以支持百分百的远程办公。 这里要提到的是,德国公司说的“远程办公”往往是货真价实的“远程”,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家和办公室在同一个城市,只是不用去办公室”而已。 因为德国IT行业缺人严重,而且许多德国公司并没有那么“互联网”,而是依托实业开展业务,所以据我所知,目前不少公司非但没有裁员,反而都在大力招人。 (more…)

4 weeks ago

成年人找工作,不值得那么多愁善感

注:本文发布于2023年2月6日 最近硅谷几大公司都在裁员,看了些报道,被裁的员工真是不好过。损失经济来源不说,有些人还面临身份问题,这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我也留意到,不少被裁的人会不停追问自己: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这样的不幸会降临到我头上?…… 实话说,我挺能理解这种态度。这挫折如此巨大,似乎又来得全无预兆,不由得让人对命运、对人生、对世界产生深重的怀疑。尤其是对已经走入社会,取得一定成就(如果非要抠字眼,那就用“进展”吧)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但是我更想说,如果被裁员了,当务之急是赶紧找到下一份工作,哪怕只是机械地行动。要知道,成年人找工作,容不下那么多愁善感。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切身经历为基础的。之前我讲过找德国工作的经历。最开始是信心十足的,因为虽然毕业多年,手艺没丢,基础还在,随时打开leetcode,中等难度题目基本都不在话下,不但能解对,解法也基本接近最优。既然网上都说“刷题就能找到工作”,估计自己应该没大问题。 没想到真的找起工作来,仍然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挫折。如果不相信,我且举几个例子吧。 (more…)

4 weeks ago

我读《园丁与木匠》

虽然早就听说《园丁与木匠》是关于育儿的好书,但一直没开始读。最近终于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属于“拿起就很难放下”的类型,加班加点读完,收获不少。 关于这本书的价值,已经有许多书评讨论过了,所以我想略过微言大义、长篇大论的叙述,谈谈我印象最深,也是最打动我的三点细节。 第一,儿童的学习方式 小孩子觉得拧螺丝很好玩,想自己动手拧一颗螺丝。于是,他打开了工具箱,对着琳琅满目的工具,他不知所措。一会儿摸摸钳子,一会儿试试扳手……这时候,旁边的父母应当怎么办? 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大概会直接告诉孩子,“亲爱的,你应该用螺丝刀,来,我告诉你”。耐心一点的父母,大概会潜心观察一段孩子的举动,再设法“引导”他到正确的工具上来。在父母眼里,孩子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找对正确答案,所以做各种尝试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在错误的路径上摸索太久,浪费时间”,应当“迅速识别出正确的答案”。 无论父母有多少耐心,在他们眼里,孩子找到拧螺丝的工具的过程,都是个“不断接近正确答案”的过程。这个过程越短,孩子就越“聪明”,或者说“学习效率”就越高。 (more…)

4 weeks ago

再见,或许就是再也不见

陈皓(Haoel,网名“左耳朵耗子”)上周六因为突发心梗去世了,享年47岁。 我跟他虽然聊过好些次,但只是微信好友,从未见过面。回看微信记录,当年稀松平常的一声“再见”,已经成了“再也不见”。 许多人在缅怀他,许多文章提到他的时候,会用到“骨灰级程序员”、“技术大牛”这样的称呼。但如果仅仅用这两个词描述他,断然难以解释,为什么他的突然去世,会引发互联网上怀念的狂潮。 所以,我更愿意按照自己的经验,把他描绘为“有坦诚追求,兼具趣味、操守、胸怀的技术人”。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人在这个年代太稀少,而这些品质又让众多人赏识和受益,大家才会如此地怀念他。 这个年代,做技术(仅指狭义的IT)的人很多,愿意分享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不少还可以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 但是,若仔细去看他们分享的内容,总感觉不够真诚。总感觉作者希望往高深了靠,目的也没有那么纯粹。你若提一些小白问题,迎来的往往是“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的反问,或者“要谈这个问题,你先去看几本书再说吧”。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无数的初学者也往往因此打了退堂鼓。 但是陈皓的分享不同。我已经不止一次地看到有人提起,他分享——更准确说,是“创作”——的内容质量很高,而且总能做到“深入浅出”。哪怕是小白读者,看完也确实能有收获,如果还有兴趣,更可以跟着文末的链接,顺藤摸瓜探究更广阔的世界。 这让我想起我佩服的一位记者说的:记者写文章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记者的观点应当来自于他的素材。只要把这些素材摆出来,读者读完报道,观点就自然形成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素材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外加真诚和坦荡。 能做到这一点的记者,着实不多。陈皓虽然不是记者,他写的技术文章却能让读者得到类似的结论——要知道,技术讨论往往是非常容易擦枪走火的——可见他运用素材和逻辑的功力,以及更重要的,他的真诚和坦荡。 (more…)

4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