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一家之言

古诗文不是看上去那么美好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古诗文不是看上去那么美好


很久没有看电视,最近才知道央视的《古诗文大赛》成了热门,结果也引起了不少讨论。古诗文大赛我没看,冠军的情况我也不了解,所以不评价。不过身为一个对古诗文一直有兴趣的票友,我挺愿意讲讲自己对古诗文的看法。

古诗文大赛结束以后,社交媒体上有一种论证“古诗文有用”的论调流行开来,那就是:你看到江山春色,如果你懂得古诗文,你就会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果你不懂古诗文,你就只会说“真他妈的漂亮”。类似的场景堆叠起来,就能证明懂古诗文很重要。

这种论调看来相当有道理,因此很多人转发,但它是有问题的。

有什么问题?假设我们自己身临其境,眼前就是那些美景。这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恐怕不是去背诵甚至附会几句古诗文,而是去真切感受和体验这种美,得到身心的愉悦。

“真他妈的漂亮”当然不好,因为它不高雅,煞风景。然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表达太粗疏,缺乏对美的细致、具体的感知,丧失了丰厚和立体的感觉。试想两处美景,一处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处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看诗句我们当然知道它们都很美,但是截然不一样的美。但如果只会说“真他妈的漂亮”,就分不出来到底有什么差别。

进一步说,“真他妈的漂亮”这种说法看起来简单直接,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简单直接。因为简单直接也意味着单调苍白,没有了细致的分寸,只有“越来越强烈”一个方向。这就好像吃多了重口味的菜,反而觉察不出食物的原味了。

所以,要想细致、具体地体会美,要想获得丰厚立体的审美愉悦,就必须脱离简单粗陋的表达。但是,是否就必须依靠古诗文呢?不是的。千百年来人类对于美的描绘,对于审美的记述,对于思绪的表达,是有万千种方式的,不仅限于古诗文。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对于老人黎明出海的描述堪称丝丝入扣——黑幕里船桨划破水面的声音,飞鱼从远处飞起在近处落水的声音——读过之后我有几次在水边、在海边想起,这种感觉未必比不上背诵古诗文,甚至可以说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古诗文里没有这样的描写。

还有莫奈的《睡莲》,虽然我之前在各种美术书上看过很多解读,但看到真迹的那一刻,我觉得那种美直接地、赤裸裸的传达过来,瞬间震慑了我,所有的解读都显得苍白无力。以后在晨昏看到类似的美景,常常会想起莫奈的《睡莲》,想起他对于光与影的独特视界。有这种经历,会不会背诵古诗文,丝毫不影响我对于美的体验。

当然,我并不是要否认古诗文的价值,只是不赞同把古诗文的价值“矮化”到看到美景能背诵的程度。我们应当清楚,重要的是让古诗文帮我们丰富对美的感觉和认知,而不是把我们对美的认知装进古诗文的描述里。或者说,不是要“我注六经”,而是要“六经注我”。

可惜的是,单纯的背诵古诗文,必然达不到“六经注我”的目的。我们都知道,唐朝著名诗人贾岛花了很久时间思考“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最终才得到解释。如果你单纯背了一堆古诗文,却答不上来甚至根本不知道、没想过这个问题,那这种背诵基本没什么用,甚至是相当可悲的。

这也是我的现身说法。从小接受的教育里有很多古诗文的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也相当流行。但是这些古诗文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好像就是一些神奇的词句组合,一些感怀。虽然摇头晃脑能“找到点感觉”,但始终也只是“有点感觉”。诗文的高下如何判断,名篇有没有缺点,我们怎样能做得更好?这样的问题,从来也没有人解答过。

后来我读到了陈望道老先生的《修辞学发凡》,看到他对于古人文章的评论,才知道即便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流传的文章其实也是有瑕疵的。后来又看了叶嘉莹先生、顾随先生对于古诗文的讲解,尤其是在古诗文的世界里纵横捭阖的讲解,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终于看懂一点门道。再后来看到王鼎钧的《古文观止演义》,看到他对于各种名篇的评价,又有新的感觉:我之前竟然没意识苏轼的《后赤壁赋》是层层递进的结构,《岳阳楼记》是通过巧妙对比来引发慨叹亘古不变的道理。这些篇章我之前背诵过,但没有人引导和指点,就很难体验到其中的美。

每次谈到这些前人积累、专业门槛,就必然有人说这样有门槛,掉书袋不自由。但这也是不对的。既然涉及到“美”,这种评价就没有绝对的标准。比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顾随先生就觉得这首诗写得一般。但是听过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里把杜甫的境遇和诗中的典故细细道来,读这首诗的感觉又有不同,更深体会到沧桑隐忍的味道。这是对美的更丰富细致的体验,同时丝毫不影响我们从顾随先生对古诗文的评价中收获启发。

最后我想说的是,用心读古诗文还可能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有心理准备。

要知道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学”。虽然周敦颐才提出“文以载道”对说法,但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就承载了各种价值和希冀。前面提到了韩愈,我们都知道韩愈、柳宗元倡导了古文运动,影响一致持续到清代。韩愈、柳宗元反感的是魏晋以来单纯追求繁复华丽的文风(这正是今天很多人背诵古诗文所欣赏的);他们所提倡的,不但有自然、平浅、质朴的文风,更有对儒家学统的回归。什么是儒家学统?简单说,就是不只有“为学习而学习”,还有对价值的追求,不只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还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慷慨坚定。

然而在当下的世界里,对学统的追求或许并不是那么受欢迎。不信的话,看看如今那些古诗文讲得头头是道的家伙们,谁身上有一点浩然正气的影子呢?

Yurii

View Comments

  • 任何知识的汲取都需要读书人拥有独立的思考,否则定然会有后遗症,大部分没有用个人独立见解的人,最终都被钉死在了书本上。

Recent Posts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续】

一 去年回国的时候,见到了教我手风琴的夏老师。夏老师已逾古稀之年,钢琴手风琴俱佳,奈何现在学手风琴的孩子太少,我算是“关门弟子”了。多年不见,交谈起来仍然很愉悦。 我问他:“听说现在学钢琴的小孩少了,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夏老师答:确实如此,来学琴的小孩少了很多。据我判断,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不如之前景气,许多家庭的收入下降,无力负担钢琴的学费了;第二,弹钢琴现在不能给考试加分了,愿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少了很多;第三,其实大部分家长本来也没想好为什么要让小孩学钢琴,更多是攀比心态,“你的孩子学了这个,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去学”,“既然现在你家孩子不学了,我当然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了”;第四,许多家长并不考虑小孩的状态以及音乐本身,哪怕继续让孩子学,也只是维持“学”的动作而已,重要的是老师收费便宜,上课方便——能来家里上课最好,至于老师本身的水平,小孩是否有收获,那不是考虑的重点。 末了,夏老师叹了口气,“也好,现在坚持在我这学琴的,都是小孩真正有天赋,家长也懂得音乐的价值的。” 我又问:“我在德国,发现好像每个会乐器的人都能弹钢琴,这也有点超乎我的想象。” 夏老师答:其实很好理解。钢琴是个打击乐器,简单,没有管乐的换气的问题,同时钢琴也是个键盘乐,没有弦乐的音准问题,所以很适合入门,也容易理解乐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容许,先学一段时间的钢琴,之后再学任何乐器,都很简单。 我接着问,我家里正好有一台钢琴,因为家里领导小时候就希望学钢琴但是家里负担不起,如今终于可以圆梦了。她跟老师学了两年,很是找到些自我陶醉的感觉。我看小朋友现在弹手风琴,驾驭起来还有点吃力,是不是让他先改学一段钢琴? 夏老师说:完全可以啊。我就是七岁学钢琴,九岁学手风琴。先把钢琴学好了,之后再学手风琴事半功倍。 回到家里,我和小朋友认真聊了聊,确认他的兴趣是“像爸爸一样弹手风琴”,但在这个阶段,“学钢琴也是为将来做很好的准备”,他同意了。 (more…)

2 hour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

以前我写过自己学手风琴的爱恨情仇,也写过我在上海的手风琴老师。没想到,几十年后,异国他乡,自己刚上小学的孩子仍然选择了学习手风琴。比较他的学琴经历和我的学琴体验,还是有不少感慨,既能重温孩子学琴的兴奋和厌倦,也能体会家长送孩子学琴的不易与纠结。 以下,记录了我的若干感慨。 (more…)

2 hours ago

说说德国对二战罪恶“完美反思”的神话

从小就知道,在“反思二战”这个问题上,德国和日本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是反面典型,因为“始终没有彻底反思”,靖国神社问题,慰安妇问题始终没有终结;而德国是正面典型,有纽伦堡大审判,有勃兰特的“华沙之跪”,历史罪恶已经得到彻底清算。 那么,为何德国与日本会截然相反呢? 我听到过好几种流行的说法。有人说,因为“德意志民族是善于思考的民族,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哲学家、科学家”,所以“德国的反思当然更深刻更到位”;也有人说,德国二战后被美国占领,“反思战争罪行”成了占领军安排的任务,所以才能做到彻底…… 我一度觉得这些说法都有些道理,但隐隐绰绰,又不知道到底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更重要,哪个更不重要。直到来德国生活,认真看了一些德国历史,又与各种人交谈,我才终于发现,所谓德国“反思”的故事,很多都是神话,过于美好,却不切实际。 下面,我来罗列几个广泛流行的神话。 (more…)

2 hours ago

从小朋友的德语成绩是“堪称榜样”说起

据说真心与孩子相处的家长需要极强的心里承受能力,否则无法应对过山车一般的心情。我觉得,这是真的。 二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我早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小朋友准时去上学,苦口婆心告诉他要咬牙坚持住,“不要在学年末留个迟到的记录”。直到下午,沮丧的劲头还没有消退。不料,他拿回来了成绩单:数学、道德、手工……所有科目都是2分,只有一科——德语——是1分。 我当时的心情,用“喜出望外”来形容,是再恰当也没有了。 德国实行联邦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育规定。按照本州的官方解释,针对每一科目,综合考评行为(Betragen)、勤奋程度(Fleiß)、参与程度(Mitarbeit)、秩序表现(Ordnung),评分从5分到1分不等。5分表示“严重不足,需要明确改进”,4分表示“偶尔合格,但不稳定,仍需要改进”,3分表示“通常能合格”,2分表示“明显优于一般水平,而且保持稳定”,1分则是“堪称榜样,无可挑剔”。 按照老师给出的参考标准,1分的比例是98%,也就是“属于所有学生中的前2%”。换句话说,一个在家里主要说中文的孩子,在学校里,他的德语被老师评价为“堪称榜样,名列前茅”。 身为家长,我在喜悦之外,也有感慨。 我想起几次华人聚会时,他父母夸奖我家的孩子“愿意说中文,而且中文说得不错”,言语间不乏无奈和羡慕。我也想到曾有同胞告诉我,“孩子们在家里玩,无可避免要说德语,因为他们日常接触的就是德语,说起来太快太方便了”。我还想起身边见到的、网上读到的一些故事:父母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严格规定“在家不许说中文”,如此苦心孤诣,孩子长大了终于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中文却日渐生疏,父母称之为“必要的代价”…… 世界那么大,也许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我内心里总想,不同的语言不应当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关系。这些年坚持下来,我大概可以说,我做到了。 (more…)

2 hours ago

过五关斩六将,我才明白的育儿道理

小朋友在上钢琴课,老师给他讲乐理:“这是Sekunde,这是Trez……”,问他明白不明白,他似懂非懂。 我问他,“你需要爸爸给你解释一下吗?” 他说“好”。 于是我给他解释,“Sekunde,我们叫‘二度’,英语叫second,就是五线谱上相邻的两个音。Trez,中文叫‘三度’,英语里叫third,也就是五线谱上隔得更远点的两个音。刚才老师让你闭眼睛听,哪个是Sekunde,哪个是Trez,就是因为它们的感觉不一样。Trez听起来更舒服,而Sekunde听起来不那么舒服……” 看得出来,虽然我是中、英、德语混杂,但老师听到了几个术语,看到我讲解的手势和表情,也听懂了大概。于是,她好奇地问我:“我只知道您会弹手风琴,可是这些您也知道吗?” 我笑了笑:“是,自己学的”。 老师也笑了:“有您这样的家长,他肯定能学好。” 虽然说起来是轻描淡写,但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自己学的”这四个字背后,是我在育儿的道路上,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的煎熬,才明白的道理。 (more…)

2 hours ago

德国育儿经验:家长需要和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家长应当和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我的答案曾经是非常肯定的:不应当。不要说儿童,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儿童谈论这些名词,只会让人望而生畏。身为父母,我们应当做的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感兴趣的方式谈论相关的具体问题,但绝对不要提这些大词。 不过世界的奇妙就在于,父母对教育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在“空气动力学”的问题上,我就吃到了教训。 那是一个下午,家里小朋友在iPad上看完他最喜欢的Blippi(这个节目我之前介绍过,对80后父母来说,Blippi可以理解为“带你见识各种新鲜玩意的董浩叔叔”),忽然抬起头来问我:“爸爸,你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吗?” “什么?你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我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空气动力学”这种词还是上中学时,身为军迷的我们在《航空知识》上知道的。再往后英语好一些,能看原版科普视频了,才知道“空气动力学”的原文就是aerodynamics。可是,我家这个还没上小学的家伙,竟然就能真诚地瞪大眼睛,一本正经地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 (more…)

1 yea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