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一家之言

过五关斩六将,我才明白的育儿道理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过五关斩六将,我才明白的育儿道理


小朋友在上钢琴课,老师给他讲乐理:“这是Sekunde,这是Trez……”,问他明白不明白,他似懂非懂。
我问他,“你需要爸爸给你解释一下吗?”
他说“好”。
于是我给他解释,“Sekunde,我们叫‘二度’,英语叫second,就是五线谱上相邻的两个音。Trez,中文叫‘三度’,英语里叫third,也就是五线谱上隔得更远点的两个音。刚才老师让你闭眼睛听,哪个是Sekunde,哪个是Trez,就是因为它们的感觉不一样。Trez听起来更舒服,而Sekunde听起来不那么舒服……”
看得出来,虽然我是中、英、德语混杂,但老师听到了几个术语,看到我讲解的手势和表情,也听懂了大概。于是,她好奇地问我:“我只知道您会弹手风琴,可是这些您也知道吗?”
我笑了笑:“是,自己学的”。
老师也笑了:“有您这样的家长,他肯定能学好。”
虽然说起来是轻描淡写,但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自己学的”这四个字背后,是我在育儿的道路上,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的煎熬,才明白的道理。

第一关:学习

虽然我很早就读到过,也相信,亚里士多德说的,“人天然就有求知的倾向,获得新的知识可以带来愉悦”,也一直希望坚持学习,但是在线教育行业打拼过几年的经验告诉我,“学习是违背人性的”。
这里说的“学习”,是指通过有意识地探索、思考、质疑,获得新知识,或者推翻原有认识的过程,是一种需要正经对待、集中注意力的活动。除了人之外,似乎没有其它动物会正经“学习”,充其量是“熟练、习得”而已,所以“学习”这回事,很大程度上就是违背人性的。
所以我们看到,时下许多美其名曰的“学习”,无非是头脑体操、心里按摩,尽可能降低学习带来的痛苦,夸大学习的收获。这种玫瑰色的泡泡,很是俘获了不少人的心灵。
既然学习是违反人性的,那么“学习当父母”的难度就更高了。一提到“学习育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育儿这件事竟然还需要去专门学习?搞笑!”
可是我相信,“学习”是“育儿”的必要条件,不学习,基本做不好育儿这回事。

第二关:重复学习

别误会,这里我说的“重复学习”,不是反复练习,而是“把自认为已经懂的东西,换个方式重来一遍”。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现在我知道许多音乐的术语用英语怎么说,这纯粹来自成年之后的专门学习。虽然之前接受的音乐教育里,我早已习惯用中文表达了。
把所有已知的概念用英语“刷”一遍,就是我说的“重复学习”。对音乐是如此,对其它各种知识来说,都是如此。
我之所以强调“重复学习”是一“关”,是因为见到很多人认为这样不“值”——对于自己已经熟知的、习惯的东西,换个角度重看一遍,他们觉得索然无味,也毫无价值。
早些年我也是如此,遇到要说英语却说不出的场合,还颇有些愤愤不平,认为这是“语言霸权”,对自己是一种负担,我相信有这种感觉的不止我一个人,因为我看到过不少“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语”的拷问。不过,等到我真正潜下心来“重复学习”,才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妙趣,总想到歌德说的话:一个人不学习一门外语,就不算真正了解了自己的母语。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吧。音乐中有不少描述节奏快慢的术语,比如allegro是“快板”,adagio是“慢板”,其实原文都是意大利语。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意大利语中是没有“板”这个概念的。所谓“快板慢板”的说法,都是移花接木,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中有所谓“板”和“眼”的区分,也就是用梆子打出来的强拍,和用小锣打出来的弱拍,所以成语“一板一眼”和“有板有眼”,说的就是做事条理清晰、节奏分明。相应的,快节奏就是“快板”,慢节奏就是“慢板”,不过allegro的本意是“欢快”,adagio的本意是“舒缓”,其实和“板”完全没有关系。但是,音乐这门人类共通的语言,恰恰能在不同的世界中构筑起沟通的桥梁。
如果你看完上面这个例子,觉得足够开心,那么你就能体会我说的,“重复学习”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妙趣。

第三关,“降档”重复学习

我知道,许多人并不排斥学习,也不排斥“重复学习”,所以他们在学习英语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对于英语之外的其它语言,他们却不再愿意花费精力了,因为他们认为,这是“降档”,是“不值”。
我曾经看过一些海外生活的同胞的自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同胞组建了跨国家庭,把英语当成公共语言,然后再不愿意去学习伴侣的母语,哪怕就在伴侣的母国生活,因为这样“不值”。
据我了解,在德国的不少同胞也有类似的心理:认为英语很重要,德语虽然使用人口也有接近一亿,但主要限于德国和奥地利使用,所以“不值当”去学——在这里我不想指责任何人,因为我自己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看着小朋友逐渐长大,看着他和朋友、老师、邻居叽里呱啦地有说有笑,我却像外人一般只能憨憨傻笑,我实在惭愧,也实在不甘心。
所以我决心,一定也要认真学好德语,起码不要在孩子在走向更广大世界的过程中,眼睁睁看着他离开自己越来越远。
事实证明,一旦我下决心去“降档”,在四十岁之后去从零开始学一门语言,我也是仍然能做到的。

第四关,路径依赖

无可否认,成年人在面对儿童的时候,是具有巨大优势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优势来自于长期的经验,“习惯成自然”的熟练。正因为如此,成年人才把很多东西当成“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走过的、熟悉的方式就是“天下正道”。
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同一个目的的道路往往有成千上万条,未必只有哪一条,或者哪几条,就是人人都应该遵循的“正道”。
我最早体会到这一点,是在教小朋友拼音时。他很小的时候我就尝试教他拼音,方法就是“a o e i u ü”这样一路下来,因为我小时候就是这么学的,而且我也学会了,只不过现在我努力教得慢一点,讲得有趣一点。
可是让我失望的是,我反复教,他仍然有一些东西记不住,而且反复忘。虽然我一再告诫自己,千万不能说“你怎么连这都不会”,我也确实没有说,但内心的挫败感是免不了的。
转机来自他上一年级的德语课。我忽然发现,德语的字母表虽然与英语高度相似(只不过德语有30个字母,多了ä ö ü ß),但他们学德语字母并不是从A B C D开始,第一个学期只学习B F Ei R H W,其中的Ei甚至不是一个字母,只是一个常见音节。只不过,通过大量的形象思维,让小朋友深深记住这几个字母,能把它们和各种单词联系起来。
有鉴于此,我忽然想到,其实汉语拼音也未必要按照a o e i u ü的顺序来学。干脆,我就搭德语的便车:在学校学哪个字母,我也就教哪个字母,对于同一个声母,把它和不同的韵母搭配起来,组合成他生活中遇到的单词,他感兴趣的东西的名字……
如此一来,他很快也很高兴地,就掌握了汉语拼音,可以在iPad上给我用拼音打字发消息了。
想通了这一点,我在教他乘法口诀表的时候就自如多了。虽然我们小时候人人都是从“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开始,但他既然对正方形感兴趣,那我们干脆就从“九九八十一,八八六十四”开始嘛。
不用说你也能猜到,这样的效果出奇地好。

第五关,对孩子世界的兴趣

这是我很晚才意识到的一点,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许多父母对孩子的世界缺乏兴趣。
我经常看到,孩子在专心做某些事情的时候,父母却在一边无聊地刷着自己的手机。孩子在认真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父母却在漫不经心地应付。对于孩子表达的新奇和惊喜,父母内心的反应却是“哦,不过如此”。
我逐渐明白,世界很大,每个人能经历的,都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但也恰恰是这很小的一部分,定义了每个人的人生。孩子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喜欢的、想要的、讨厌的……所有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专属于这个孩子的世界,绝不是成年人世界的克隆,也不是成年人世界的子集。
对父母来说,保持对孩子世界的兴趣,既能让孩子感觉被尊重、被信任,也能由此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哪怕孩子进入青春期会有所疏远,之后仍然会靠近,因为尊重和信任一直存在。我已经见过太多例子,之前对孩子不够关爱和尊重的父母认为“小孩青春期逆反是正常的”,没想到逆反之后就“一去不复返”,形成始终无法弥合的代沟。
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告诉自己,“正心诚意”对孩子的世界感兴趣。努力留意孩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喜欢看的动画和电影,我陪着一起看,一边看一边聊天。他喜欢的运动,我努力给他找视频,也努力带他看现场,让他乐在其中,体验到自己的成长。甚至他喜欢的电子游戏,我也有责任去学习了解,跟他一起玩。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再不需要去讲什么“大道理”,因为我想讲的道理,都在日常的观察和陪伴中“润物细无声”地告诉了他。另一方面,我也发现有些“道理”其实是“毫无道理”的,退一万步说,起码我理解了孩子为什么觉得它们“毫无道理”。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对我来说,家长的职责不再是“立定不动,反复呼唤孩子‘快,到这里来’”,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放任孩子去出发探索世界,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出发,在旷野中把孩子找到。
几个月前的一天晚上,我在跟邻居聊天。她问我:我觉得你是个好父亲,对小朋友很有爱心,又很有耐心,你们中国人都是这样的吗?
我只能说:“谢谢你的夸奖,有爱心又有耐心,这是我经历了很多才懂得的,而且未必做得有你说的那么好。不过我觉得,不管是哪国人,只要家长愿意认真去学习和思考,都能做到。”

Yurii

Recent Posts

从“这不公平”说起

中秋节,照例是本地的华人家庭聚会,大人在一起闲聊,小朋友在一起玩耍。 我注意到,某个孩子似乎最近有些变化,嘴里说着不干不净的词汇,脸上还挂着特别的笑意。这个孩子以前不是这样,起码在我记忆里,几个月前他还不是这样。现在,很明显是受到了某些外界的影响,而且他似乎是在有意识地模仿。 考虑到与他的妈妈比较熟悉,聚会结束之后,我给她发消息提醒说,“今天我注意到您的孩子在玩耍时说了XXXX这些脏词,我以为,无论是在中文或是德语里,这么说都不太礼貌。我印象里,他以前不是这样的。记得您提到最近孩子参加了某个中文课程,或许可以问一下,是不是有同学有这样的情况,以后家长可以留意。” 我明白这有点微妙,但在德国呆久了,也觉得应当神经大条一点。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见到危险或者不礼貌的状况,直接制止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熟人的孩子,告诉说“嘿,小朋友,不能这样”或者“注意,那样不对”,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有好几次我甚至会感谢别的家长,因为几乎所有情况下对方都是就事论事,而且说得对。 (more…)

13 minute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续】

一 去年回国的时候,见到了教我手风琴的夏老师。夏老师已逾古稀之年,钢琴手风琴俱佳,奈何现在学手风琴的孩子太少,我算是“关门弟子”了。多年不见,交谈起来仍然很愉悦。 我问他:“听说现在学钢琴的小孩少了,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夏老师答:确实如此,来学琴的小孩少了很多。据我判断,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不如之前景气,许多家庭的收入下降,无力负担钢琴的学费了;第二,弹钢琴现在不能给考试加分了,愿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少了很多;第三,其实大部分家长本来也没想好为什么要让小孩学钢琴,更多是攀比心态,“你的孩子学了这个,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去学”,“既然现在你家孩子不学了,我当然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了”;第四,许多家长并不考虑小孩的状态以及音乐本身,哪怕继续让孩子学,也只是维持“学”的动作而已,重要的是老师收费便宜,上课方便——能来家里上课最好,至于老师本身的水平,小孩是否有收获,那不是考虑的重点。 末了,夏老师叹了口气,“也好,现在坚持在我这学琴的,都是小孩真正有天赋,家长也懂得音乐的价值的。” 我又问:“我在德国,发现好像每个会乐器的人都能弹钢琴,这也有点超乎我的想象。” 夏老师答:其实很好理解。钢琴是个打击乐器,简单,没有管乐的换气的问题,同时钢琴也是个键盘乐,没有弦乐的音准问题,所以很适合入门,也容易理解乐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容许,先学一段时间的钢琴,之后再学任何乐器,都很简单。 我接着问,我家里正好有一台钢琴,因为家里领导小时候就希望学钢琴但是家里负担不起,如今终于可以圆梦了。她跟老师学了两年,很是找到些自我陶醉的感觉。我看小朋友现在弹手风琴,驾驭起来还有点吃力,是不是让他先改学一段钢琴? 夏老师说:完全可以啊。我就是七岁学钢琴,九岁学手风琴。先把钢琴学好了,之后再学手风琴事半功倍。 回到家里,我和小朋友认真聊了聊,确认他的兴趣是“像爸爸一样弹手风琴”,但在这个阶段,“学钢琴也是为将来做很好的准备”,他同意了。 (more…)

4 hour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

以前我写过自己学手风琴的爱恨情仇,也写过我在上海的手风琴老师。没想到,几十年后,异国他乡,自己刚上小学的孩子仍然选择了学习手风琴。比较他的学琴经历和我的学琴体验,还是有不少感慨,既能重温孩子学琴的兴奋和厌倦,也能体会家长送孩子学琴的不易与纠结。 以下,记录了我的若干感慨。 (more…)

4 hours ago

说说德国对二战罪恶“完美反思”的神话

从小就知道,在“反思二战”这个问题上,德国和日本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是反面典型,因为“始终没有彻底反思”,靖国神社问题,慰安妇问题始终没有终结;而德国是正面典型,有纽伦堡大审判,有勃兰特的“华沙之跪”,历史罪恶已经得到彻底清算。 那么,为何德国与日本会截然相反呢? 我听到过好几种流行的说法。有人说,因为“德意志民族是善于思考的民族,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哲学家、科学家”,所以“德国的反思当然更深刻更到位”;也有人说,德国二战后被美国占领,“反思战争罪行”成了占领军安排的任务,所以才能做到彻底…… 我一度觉得这些说法都有些道理,但隐隐绰绰,又不知道到底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更重要,哪个更不重要。直到来德国生活,认真看了一些德国历史,又与各种人交谈,我才终于发现,所谓德国“反思”的故事,很多都是神话,过于美好,却不切实际。 下面,我来罗列几个广泛流行的神话。 (more…)

4 hours ago

从小朋友的德语成绩是“堪称榜样”说起

据说真心与孩子相处的家长需要极强的心里承受能力,否则无法应对过山车一般的心情。我觉得,这是真的。 二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我早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小朋友准时去上学,苦口婆心告诉他要咬牙坚持住,“不要在学年末留个迟到的记录”。直到下午,沮丧的劲头还没有消退。不料,他拿回来了成绩单:数学、道德、手工……所有科目都是2分,只有一科——德语——是1分。 我当时的心情,用“喜出望外”来形容,是再恰当也没有了。 德国实行联邦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育规定。按照本州的官方解释,针对每一科目,综合考评行为(Betragen)、勤奋程度(Fleiß)、参与程度(Mitarbeit)、秩序表现(Ordnung),评分从5分到1分不等。5分表示“严重不足,需要明确改进”,4分表示“偶尔合格,但不稳定,仍需要改进”,3分表示“通常能合格”,2分表示“明显优于一般水平,而且保持稳定”,1分则是“堪称榜样,无可挑剔”。 按照老师给出的参考标准,1分的比例是98%,也就是“属于所有学生中的前2%”。换句话说,一个在家里主要说中文的孩子,在学校里,他的德语被老师评价为“堪称榜样,名列前茅”。 身为家长,我在喜悦之外,也有感慨。 我想起几次华人聚会时,他父母夸奖我家的孩子“愿意说中文,而且中文说得不错”,言语间不乏无奈和羡慕。我也想到曾有同胞告诉我,“孩子们在家里玩,无可避免要说德语,因为他们日常接触的就是德语,说起来太快太方便了”。我还想起身边见到的、网上读到的一些故事:父母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严格规定“在家不许说中文”,如此苦心孤诣,孩子长大了终于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中文却日渐生疏,父母称之为“必要的代价”…… 世界那么大,也许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我内心里总想,不同的语言不应当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关系。这些年坚持下来,我大概可以说,我做到了。 (more…)

4 hours ago

德国育儿经验:家长需要和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家长应当和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我的答案曾经是非常肯定的:不应当。不要说儿童,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儿童谈论这些名词,只会让人望而生畏。身为父母,我们应当做的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感兴趣的方式谈论相关的具体问题,但绝对不要提这些大词。 不过世界的奇妙就在于,父母对教育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在“空气动力学”的问题上,我就吃到了教训。 那是一个下午,家里小朋友在iPad上看完他最喜欢的Blippi(这个节目我之前介绍过,对80后父母来说,Blippi可以理解为“带你见识各种新鲜玩意的董浩叔叔”),忽然抬起头来问我:“爸爸,你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吗?” “什么?你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我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空气动力学”这种词还是上中学时,身为军迷的我们在《航空知识》上知道的。再往后英语好一些,能看原版科普视频了,才知道“空气动力学”的原文就是aerodynamics。可是,我家这个还没上小学的家伙,竟然就能真诚地瞪大眼睛,一本正经地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 (more…)

1 yea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