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一家之言

从“这不公平”说起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从“这不公平”说起


中秋节,照例是本地的华人家庭聚会,大人在一起闲聊,小朋友在一起玩耍。

我注意到,某个孩子似乎最近有些变化,嘴里说着不干不净的词汇,脸上还挂着特别的笑意。这个孩子以前不是这样,起码在我记忆里,几个月前他还不是这样。现在,很明显是受到了某些外界的影响,而且他似乎是在有意识地模仿。

考虑到与他的妈妈比较熟悉,聚会结束之后,我给她发消息提醒说,“今天我注意到您的孩子在玩耍时说了XXXX这些脏词,我以为,无论是在中文或是德语里,这么说都不太礼貌。我印象里,他以前不是这样的。记得您提到最近孩子参加了某个中文课程,或许可以问一下,是不是有同学有这样的情况,以后家长可以留意。”

我明白这有点微妙,但在德国呆久了,也觉得应当神经大条一点。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见到危险或者不礼貌的状况,直接制止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熟人的孩子,告诉说“嘿,小朋友,不能这样”或者“注意,那样不对”,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有好几次我甚至会感谢别的家长,因为几乎所有情况下对方都是就事论事,而且说得对。

然而我还是想得太简单了,因为我很快迎来了暴风骤雨般的反驳:“不要光盯着我们家孩子,你们家孩子也做得不怎么样,我其实早就想说了,他也如何如何,我们一直忍着没说……你只说我们要注意,没准就是从你们家孩子那里学来的这些不文明呢?……”

好吧,就好像你只是试探性地举了一下信号旗,就迎来铺天盖地的重炮轰击。

我能说什么?我只能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些,如果我们家孩子有你说的情况,那确实是他的不对,下次请不要忍着,当即告诉我就行……”

就这样不欢而散。

过了几个月,大家的关系稍微缓和一点,不那么尴尬了,我尝试再次提起此事。“上次我说的那件事,只是希望就事论事提醒您注意,没有别的意思。如果我当时的猜测不对,他不是从中文课程的同学那里学来的,让您不愉快了,那我跟您道歉。”

不料,这次引来了更加义正辞严的反驳:“人和人相处,讲究一个公平。我从来不去说别人家孩子,那么反过来,我当然也不容许别人说我们家孩子……”

这样解释“公平”,确实让我很吃惊,似乎明明是同一个词,味道怎么都有点对劲。不过很快,我发现这并不是孤例。

另一次同胞聚会上,一位妈妈抱怨说:“小孩在德国受教育就是名堂多,小小年纪,回家给我主张她有这权利那权利。我说你们学校没教你们‘公平’吗?公平就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你现在生活没自立,吃我的穿我的,当然有义务听我的,少跟我谈那些荤的素的……”

这一番“倒苦水”的话,还引起了在场不少家长的共鸣。

看起来,虽然“公平”是个冠冕堂皇的好词,但在不同人的眼里,“公平”或许有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味道。这种差异并不仅仅存在于儿童教育中,而是在各种领域都广泛存在着。

比如说,我观察到,中国人大概是非常喜欢计较“英语口音”的群体。对自己,从一开始学习就偏爱甚至强调“标准口音”,对他人,无论是谁,也无论他谈的什么话题,只要一开口,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啧啧,听听这口音”。

有一次,我问某位口音非常“地道”的朋友:你总是去指出、纠正别人说话时发音不对的地方,虽然是好意,但也可能引起人家的紧张甚至不快吧。难道你没有这样的经历?你一开始就是地道口音吗?

他的回答,照例也是“公平”。“恰恰是因为我以前被别人说过口音重,我才痛下决心改掉了自己的口音。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一番耕耘,一番收获。下过苦功之后,当然就不会再面对这样的尴尬。说到底,我还是为他好啊……”

公平,又是公平。但是,仍然是不一样味道的公平。

但这一次,我有充分的把握,这种“公平”的味道不是“不一样”,而是“没道理”。

在英语环境里呆久了才知道,识别“口音”当然重要,但在绝大多数场合,它更多是强调对他人的包容,而不是对自己的严格。你会发现,形形色色的人说着五花八门口音的英语,你要做的,是去“兼容”而不是“苛责”其他人的口音,因为大多数时候这完全没有意义——有很多人就是说着一口“口音严重”的英语,但这一点不妨碍他表达,没听懂是你自己的问题。而许多花了大力气强调“地道口音”的人,却谈不出什么有质量的内容。

所以,常常会出现一种滑稽的情况,就是“相比倾听表达的内容,更喜欢纠正别人口音和语法的人”,往往并不是母语使用者,而是第二语言的使用者,尤其是曾经“下苦功”学过第二语言的人。不管这种纠正是出于善意也好,恶意也罢,总之,这大概也是一种基于自己之前经历的追求“公平”的表现。

实际上这种情况也不仅仅存在于说英语的环境,说德语也是如此。

刚到德国的时候,与一些同胞交流时我可真没少吃苦头。因为当时我几乎完全不懂德语,对某些人交流时掺杂的德语单词完全摸不着头脑,又不好意思问,因为稍微多问几次,往往必然会引来不耐烦的反应,甚至被教育一番:“你是不是不懂德语啊?既然在德国生活,就要努力学习德语嘛,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都要吃一番苦,这才公平……”

每每到这种尴尬的时候,我总是想到,原来“公平”还有这样角度的解读。

我想起以前在上海和广州生活的时候,聚会时如果有几个本地朋友,他们当然更愿意说上海话或广东话,这个很好理解,我回湖南也喜欢说方言,毕竟亲切地道。但对外人来说,难免有些“绝缘”的尴尬。所以有那么几次,有本地朋友贴心地“翻译”给我听,让我的感受大不一样。

初到德国的时候,有好几次跟德国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交流遇到困难。对方又不会说英语,或者只能说很少的英语,但看我着急的样子,他/她反而努力安慰我,努力找我能听懂的方式来解释和交流。这些,也让我的感受大不一样。

于是我明白了,所谓“公平”,或许不必局限于自己的经验,把自己的情况照搬到其他人,“我怎样,你就也必须怎样”,而是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看待“公平”:自己不去说其他人家的孩子,但或许可以耐心听取其他家长的反馈;自己对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未必奢望孩子有对等付出的义务;自己曾经因某些事情尴尬,但可以让别人不要因此而尴尬;自己曾经下过苦功,但未必要苛求其他人也下过苦功……

最近我又认识了几个朋友,起源也非常有趣:初次见面时他们/她们略带尴尬地提到“对不起,我还不会说德语”,而我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回答,“没关系,那么我们说英语好了。”

结果,因为“有事”需要的偶然沟通,就促成了一段友谊。这,就是更大的“公平”带来的好处。

后记

本来这篇文章我早就写好了,一直没发。就在要发出来的前两天,我遇到了一个注脚。

那天我家小朋友放学回来告诉我,“最近我们班不是来了个葡萄牙的小朋友Felix吗?他刚开始学德语,很多东西还听不懂。今天上课时老师问他生日收到了什么礼物,他听不懂。于是我就举手了。老师问我‘你为什么举手啊?’,我说他听不懂这个德语,但是我知道他听得懂英语,所以我可以来翻译。于是我就把老师说的德语翻译成英语给他,再把他说的英语翻译成德语给老师。之后老师表扬我了……”

晚上睡觉前我跟他聊天,“你为什么要举手来当翻译呢?”

“你不是跟我说过吗,我们要多学东西,第一是为了让自己有本领,第二是努力去帮助其他人……”

我确实跟他说过。人生如同在雨中行走,苦难就是天上不停坠下的雨滴,逃也逃不掉。所以我们学习、锻炼,就是为自己撑伞,不让自己被雨淋到。学得越多、锻炼得越多,伞就打得越大,对自己的保护就越好。然而有了更大的伞之后,不要只顾自己,不要忘记为周围的人遮风挡雨。

我很高兴,小小年纪的他,真的听进去了。

Yurii

Recent Posts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续】

一 很多人关心,我们父子给M写了道歉信之后,对方是否有回应。 答案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回应。不过比较特殊的是,写完信之后德国小学就开始放秋假,学生不用去学校,既然见不到,也就不可能收到任何回应。 老实说,我觉得对方父母是有点反应过度的。这些年我的一条深刻经验是,如果出现分歧、矛盾,越早、在越低的层面直接面对,就越容易解决。许多小的矛盾之所以越闹越大甚至无法收场,往往都是经过了很多演绎、传话,而没有在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面对。 试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收到写着“我要杀了你”的信件,哪怕一开始很惊慌甚至愤怒,但仔细想一想,毕竟还有很多信息是未知的——比如对方是谁,平时言行如何,为何要写这样的信…… 更好的办法或许是先去直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把信交给家长委员会,走“公事公办”的路子。 我当然承认,“公事公办”无可厚非,对方家长也有这样的权利——所谓权利,就是“有资格做对方不喜欢的事情,人家还拿你没办法”。既然有这样的权利,就需要尊重。 所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确是与人相处的重要法则:我不会选择这么做,但我能理解和尊重你这么做的权利。 也有人问,那将来你遇到M的父母,会不会紧张? 答案是:不会。 (more…)

2 hours ago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

一 收到S老师邮件的时候,我刚刚胆战心惊地做完第一次德语技术分享,还在享受着同事们的鼓励。猛然间就收到一封邮件:“您的孩子在学校参与了一起性质严重的事件,您必须来学校面谈,请从以下时间段中选择……” 什么?“性质严重的事件”?我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再把这段文字贴到谷歌翻译里,确认自己没有理解错。 我没有看错,也没有理解错,就是“性质严重的事件”。好吧,既然“性质严重”,那谈话肯定是越早越好,最早的日期是第三天。我紧赶慢赶,回信确认了最早可能的谈话时间,虽然德国人通常都不期待能这么快收到回复。 去接他回来的路上,我发现他一切正常,完全看不出任何异样。于是,我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只是依照惯例,问他当天发生了什么,在学校开心不开心。 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心生疑惑,看起来和“性质严重”完全不搭边。那会是什么事情呢? 我又问他,有没有和同学吵架、打架,是不是被人欺负了不敢说。但是,答案全都是“没有”。 我满心怀疑,又按捺不住,直接问:“既然一切都挺好,为什么S老师给我发信,说让我来学校跟她谈话呢?”我担心“性质严重”会吓到他,故意隐去了这个词。 他的满面春风在那瞬间凝固了,喃喃低语道:“好吧,原来是那件事,我还以为她不会跟你说。” (more…)

2 hours ago

写在加入乐团一周年

在2024年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还可以加入乐团,甚至参加音乐会演奏。我只是个普通中年人,在之前文章里说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随大流弹了十年手风琴,考过六级(当时最高八级)之后就彻底放弃了。直到二十多年后,在上海工作时才重新开始弹琴,当时有幸跟夏老师学了两年,打开了感官,懂得了音乐的世界远远比考级要广阔和美妙。再往后,就是自己看Youtube学习了一些乐理知识。因为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2023年末,我给本市的音乐学校写信,询问是否可以参加手风琴课程。通过回信我才知道,原来不只是“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而且“每个城市都有很多乐团”,哪怕是手风琴乐团。就这样,阴差阳错的,2024年初,经过简单的试奏,我加入了本市的手风琴乐团。虽然我是乐团新人,仍然有很多要学习的,但是一年下来,确实有不少感受。如果读者朋友也对音乐感兴趣,或者想让孩子学习音乐,也许我的感受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more…)

3 hour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续】

一 去年回国的时候,见到了教我手风琴的夏老师。夏老师已逾古稀之年,钢琴手风琴俱佳,奈何现在学手风琴的孩子太少,我算是“关门弟子”了。多年不见,交谈起来仍然很愉悦。 我问他:“听说现在学钢琴的小孩少了,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夏老师答:确实如此,来学琴的小孩少了很多。据我判断,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不如之前景气,许多家庭的收入下降,无力负担钢琴的学费了;第二,弹钢琴现在不能给考试加分了,愿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少了很多;第三,其实大部分家长本来也没想好为什么要让小孩学钢琴,更多是攀比心态,“你的孩子学了这个,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去学”,“既然现在你家孩子不学了,我当然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了”;第四,许多家长并不考虑小孩的状态以及音乐本身,哪怕继续让孩子学,也只是维持“学”的动作而已,重要的是老师收费便宜,上课方便——能来家里上课最好,至于老师本身的水平,小孩是否有收获,那不是考虑的重点。 末了,夏老师叹了口气,“也好,现在坚持在我这学琴的,都是小孩真正有天赋,家长也懂得音乐的价值的。” 我又问:“我在德国,发现好像每个会乐器的人都能弹钢琴,这也有点超乎我的想象。” 夏老师答:其实很好理解。钢琴是个打击乐器,简单,没有管乐的换气的问题,同时钢琴也是个键盘乐,没有弦乐的音准问题,所以很适合入门,也容易理解乐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容许,先学一段时间的钢琴,之后再学任何乐器,都很简单。 我接着问,我家里正好有一台钢琴,因为家里领导小时候就希望学钢琴但是家里负担不起,如今终于可以圆梦了。她跟老师学了两年,很是找到些自我陶醉的感觉。我看小朋友现在弹手风琴,驾驭起来还有点吃力,是不是让他先改学一段钢琴? 夏老师说:完全可以啊。我就是七岁学钢琴,九岁学手风琴。先把钢琴学好了,之后再学手风琴事半功倍。 回到家里,我和小朋友认真聊了聊,确认他的兴趣是“像爸爸一样弹手风琴”,但在这个阶段,“学钢琴也是为将来做很好的准备”,他同意了。 (more…)

6 hour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

以前我写过自己学手风琴的爱恨情仇,也写过我在上海的手风琴老师。没想到,几十年后,异国他乡,自己刚上小学的孩子仍然选择了学习手风琴。比较他的学琴经历和我的学琴体验,还是有不少感慨,既能重温孩子学琴的兴奋和厌倦,也能体会家长送孩子学琴的不易与纠结。 以下,记录了我的若干感慨。 (more…)

6 hours ago

说说德国对二战罪恶“完美反思”的神话

从小就知道,在“反思二战”这个问题上,德国和日本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是反面典型,因为“始终没有彻底反思”,靖国神社问题,慰安妇问题始终没有终结;而德国是正面典型,有纽伦堡大审判,有勃兰特的“华沙之跪”,历史罪恶已经得到彻底清算。 那么,为何德国与日本会截然相反呢? 我听到过好几种流行的说法。有人说,因为“德意志民族是善于思考的民族,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哲学家、科学家”,所以“德国的反思当然更深刻更到位”;也有人说,德国二战后被美国占领,“反思战争罪行”成了占领军安排的任务,所以才能做到彻底…… 我一度觉得这些说法都有些道理,但隐隐绰绰,又不知道到底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更重要,哪个更不重要。直到来德国生活,认真看了一些德国历史,又与各种人交谈,我才终于发现,所谓德国“反思”的故事,很多都是神话,过于美好,却不切实际。 下面,我来罗列几个广泛流行的神话。 (more…)

6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