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一家之言

写在加入乐团一周年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写在加入乐团一周年


在2024年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还可以加入乐团,甚至参加音乐会演奏。
我只是个普通中年人,在之前文章里说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随大流弹了十年手风琴,考过六级(当时最高八级)之后就彻底放弃了。直到二十多年后,在上海工作时才重新开始弹琴,当时有幸跟夏老师学了两年,打开了感官,懂得了音乐的世界远远比考级要广阔和美妙。再往后,就是自己看Youtube学习了一些乐理知识。
因为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2023年末,我给本市的音乐学校写信,询问是否可以参加手风琴课程。通过回信我才知道,原来不只是“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而且“每个城市都有很多乐团”,哪怕是手风琴乐团。就这样,阴差阳错的,2024年初,经过简单的试奏,我加入了本市的手风琴乐团。
虽然我是乐团新人,仍然有很多要学习的,但是一年下来,确实有不少感受。如果读者朋友也对音乐感兴趣,或者想让孩子学习音乐,也许我的感受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要回答的是普遍的疑问:德语已经很难学了,用德语谈音乐不会更难吗?
德语确实很难学,不过,用德语谈音乐并“不会更难”,相反更容易。
以前夏老师给我讲过,他母亲小时候在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跟白俄老师学习钢琴的故事。当时我也有这样的疑问:白俄的老师会说中文吗?会说英语吗?不然怎么在中国教钢琴?
夏老师跟我说,“音乐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的通用语言,哪怕靠比划也可以明白”。当时我还将信将疑,等到自己真正加入乐团,才发现此言不虚。
一方面,在使用不同语言谈音乐时,语言只是媒介,音乐才是本质。哪怕不懂语言,你也很容易根据对方的描述,明白对方的意思:这里要声音大一点,那里要短一点,这里要非常连贯不要音头,那里要节奏分明颗粒饱满……
即便不能完全靠语言听懂,我们表达时也不单纯借助语言本身,还会借助语调、手势等等,都可以增加表达能力。聆听时注意这些细节,也可以大大增进理解能力。
实际上,对于非母语语言,我们都很难掌握细微精妙的地方。金庸先生早年写过,写小说要注意用语的时代性,比如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要说“留神”而不能说“小心”,否则会给人“出戏”的感觉。对于中文如此,对其他语言也是如此。
我的经验是,如果用非母语谈论“纯”语言的话题,比如文学、法律等等,往往会非常困难,这是客观现象。但是,如果用非母语谈论一般性话题,比如弹琴、体育、科技等等,“纯语言”在交流中并不那么重要,就很容易交流,形成共同话题。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成年之后跟着Youtube自学了一些乐理,主要是知道了不少专有名词的英文说法。小时候,我虽然也知道不少概念,明白“f是强,p是弱,这个箭头表示渐强,那个箭头表示减弱……”,但是术语体系是全中文的。
长大之后的自学,让我能把这些术语体系和英文说法对接起来。而后我又发现,很多“英文说法”其实是“意大利说法”,是全世界通用的。
所以,现在我非常清楚,以前常说的“强”就是forte,“弱”就是piano(有趣的是,“钢琴”的英语也是piano,因为最早在英语里,钢琴就是“既能弹出弱音又能弹出强音的乐器pianoforte”,之后简化为piano),“连音”就是legato,“顿音(跳音)”就是staccato,“渐强”是crescendo,“减弱”是decrescendo…… 无论在英语还是德语里,这些说法都是相同的,只需要把它们对应到熟悉的概念就是。
当然,还有一些术语,英语和德语是不同的。但德语是西方语言中与英语最接近的语言了(同属日耳曼语系),所以哪怕没听过,也可以第一时间猜出来意思。比如“重音”,德语的Akzent就是英语的accent;再比如“发音方式”,德语的Artikulation就是英语的articulation。
夏老师之前跟我说过,中国的音乐教育里有个问题,即很多老师只讲中文概念,不介绍英文名称,这会给学生未来的交流造成很大的问题。诚哉此言!
时常会有朋友问:“据说德国的音乐教育很好。你小时候在国内学的弹琴,现在长大了去德国弹琴,能适应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
这种问题时常让我想到歌德(德国人)的一句名言:一个人不学会一门外语,就不算真正理解了自己的母语。
在德国乐团才深刻体会到“如果老师只讲中文概念,不介绍英文名称”是很大的问题,同样也认识到,中国教育强调“基本功”是个复杂的问题。
虽然曾经有二十多年没有碰过琴键,但只要我一摸键盘,手仍然是“自然”形成“握鸡蛋”的形状,手指一定是“自然”弯曲,指肚“自然”接触琴键。无论是德国的音乐老师,还是其他乐手,一看都表示赞赏。他们不知道的是,我小的时候,因为弹琴的手型问题,没有少挨骂甚至挨打,所以才能“习惯成自然”。
在德国我发现,很多人弹琴的手型是“奇形怪状”的,这并不影响他们乐在其中。要知道,还没有领略到音乐的妙趣之前,就花大量的实践去纠正手型,其实是非常枯燥也非常乏味的,小孩往往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全靠家长和老师的高压督促。
不过,这些基本功也并非没有用处,如果对演奏技巧有一定的要求,手型的重要性就自然会显现出来。手型不对,某些部分怎么弹也弹不出想要的感觉,这时候再苦练基本功,就为时已晚了。
这样看来,最好的办法或许不是“一味强调基本功”或者“一味强调乐趣”,而是能把基本功和乐趣有机结合起来。这么说看起来很简单,但“有机”两个字就蕴藏了无穷的奥妙,高度考验家长和老师的耐心与智慧。
我们乐团的指挥Edward是一名专业的手风琴演奏家,同时还在培训青少年手风琴乐团。Edward知道我家小朋友也在弹手风琴,就诚恳邀请我带他去试课,并在电话里反复交待:“千万不要跟小朋友说得特别严肃,不要提到可能要换学校、换老师,只让他来玩一玩,看看他跟我合适不合适”。
遗憾的是,试课的结果是“不合适”,因为小朋友觉得他“太严格”了,“不好玩”。Edward给我打电话说:“现在不合适也不要紧,千万不要给孩子压力,保持他的兴趣最重要,也许以后还有就会”。
“以后真的有机会”吗?只要家长耐心,真的就有机会。
前几个礼拜,我在家陪小朋友看Pixel的动画电影《飞机总动员(Planes)》,一边看一边聊。看完之后他若有所思地说:“Dusty一开始去找Skipper学飞行的时候,Skipper总说他不行,门都不开,但他没有怕,最后跟Skipper学了好多。是不是Edward也是Skipper那样的人?也许我明年应该再去跟他学学
看……”
所以我说,在教育里,“有机”两个字蕴藏了无穷的奥妙,高度考验家长和老师的耐心与智慧。
回想这一年的训练,除了新学会了一些曲子,也额外有一些领悟。家里领导说,“你去乐团训练之后,感觉生活状态平稳了不少”。
这些让生活状态平稳的额外领悟,都有哪些呢?
其一,是明白和承认“不是人人都能站在聚光灯下”。
我后来才发现,在很长的时间里,自己对“学乐曲”的理解就是“学习独奏曲”。而从来没有想过,也许自己费大力气学会的曲子,只不过是乐团演奏中的一个声部,甚至只是主旋律的陪衬。
在乐团训练,让我深刻的领悟到:大部分的乐手,大部分的声部,其实大多数时候都只是“陪衬”,只有少数的“高光时刻”。但是,一曲交响乐就是由不同的声部组合而成,如果样样乐器都去争“高光时刻”,结果只能是鸡飞狗跳。所以,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在该表现的时候表现,该配合的时候配合。演奏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其二,是明白“生活里需要给自己一些约束和强迫”。
乐团的例行训练,是每个周三晚上,集体排练一个半小时。有好几次,我心情很低落,或者身体很疲惫,想要请假,但最终仍然去了。每次排练完,都感觉神清气爽,好像身心经历了一次全面的洗礼(用英文说,大概是refresh)。
我才发现,自己之前对生活的划分太粗疏了。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生活只分为两部分,上班在公司“老板说了算”,下班回家“自己说了算”。如果在家里还不能“自己说了算”,还需要受其它的约束,比如陪伴孩子参加课程,以及自己在家练琴,都很容易让我觉得烦躁和焦虑。
乐团的定期排练,也是下班后不得不面对的,“自己说了不算”的时刻。但我逐渐体会到,生活里需要有这样一些受到外在约束的时刻,你“不得不”变换角色去做某些事情,而且必须是全心全意做某些事情。这些经历,未必会让你觉得烦躁和焦虑,相反,会带给你意外的收获,也会让人心理更稳定。
往大一点说,完全“自己说了算”,未必能找到真正的自己;相反,能释然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之间变换,其中的共性,才是真正的自己。
在这一年里,我学了几首之前听过,但从来没想到要弹过的曲子,也拥有了从来没想过的收获。
巴赫的Toccata Dorische,让我想到《岳阳楼记》中的“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是对生命和信仰的歌颂;Piazzolla的Adios Nonino(中文可以翻译为“再见,爸爸”),乐曲在痛失挚爱的震惊和温暖舒缓的追忆间反复切换,好几次让我泪流满面;至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略带阴郁的开头部分特别适合手风琴的音色,中间辉煌热烈的部分又让人产生“盛世狂欢、人生一梦”的感叹……
这些“收获”未必能直接对应到现实利益,但无疑会让人生体验更饱满,是花再多钱也买不来的。我由此想到,吉林大学的李晓教授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曾经刷屏,被许多人追捧,题目是《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
那篇文章里,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晓教授郑重告诫毕业生,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这让我非常困惑,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宏大话题下,在历史转折的惊涛骇浪面前,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审美”?
现在我明白了,审美是一种高尚有益的道德追求。
一方面,它“是一种尊严意识”,要求我们正心诚意,保持严肃的人生态度,不可懒散放纵。我想说的不是“人生必须时时正经严肃”,而是“在闲暇和放松之外,我们必须具备在需要时能收拢自己、全神投入的能力”。生活的尊严,离不开这种能力去维护。
另一方面,审美又不只是清规戒律,不是“无法讨论回报”的。审美这回事,只要你投入了,就一定会得到回报,投入几分,就能收获几分——虽然这种回报很多时候就是身心的愉悦而已。而且,审美这回事,不像职场、商场、情场那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很难遭遇“生不逢时”、“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尴尬,实在是值得坚持。
在这个社交媒体深入生活,各种面目可疑的势力想方设法挑动我们激烈情绪的年代,坚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能让我们距离真正的幸福更近一些。
Yurii

Recent Posts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续】

一 很多人关心,我们父子给M写了道歉信之后,对方是否有回应。 答案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回应。不过比较特殊的是,写完信之后德国小学就开始放秋假,学生不用去学校,既然见不到,也就不可能收到任何回应。 老实说,我觉得对方父母是有点反应过度的。这些年我的一条深刻经验是,如果出现分歧、矛盾,越早、在越低的层面直接面对,就越容易解决。许多小的矛盾之所以越闹越大甚至无法收场,往往都是经过了很多演绎、传话,而没有在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面对。 试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收到写着“我要杀了你”的信件,哪怕一开始很惊慌甚至愤怒,但仔细想一想,毕竟还有很多信息是未知的——比如对方是谁,平时言行如何,为何要写这样的信…… 更好的办法或许是先去直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把信交给家长委员会,走“公事公办”的路子。 我当然承认,“公事公办”无可厚非,对方家长也有这样的权利——所谓权利,就是“有资格做对方不喜欢的事情,人家还拿你没办法”。既然有这样的权利,就需要尊重。 所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确是与人相处的重要法则:我不会选择这么做,但我能理解和尊重你这么做的权利。 也有人问,那将来你遇到M的父母,会不会紧张? 答案是:不会。 (more…)

2 hours ago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

一 收到S老师邮件的时候,我刚刚胆战心惊地做完第一次德语技术分享,还在享受着同事们的鼓励。猛然间就收到一封邮件:“您的孩子在学校参与了一起性质严重的事件,您必须来学校面谈,请从以下时间段中选择……” 什么?“性质严重的事件”?我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再把这段文字贴到谷歌翻译里,确认自己没有理解错。 我没有看错,也没有理解错,就是“性质严重的事件”。好吧,既然“性质严重”,那谈话肯定是越早越好,最早的日期是第三天。我紧赶慢赶,回信确认了最早可能的谈话时间,虽然德国人通常都不期待能这么快收到回复。 去接他回来的路上,我发现他一切正常,完全看不出任何异样。于是,我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只是依照惯例,问他当天发生了什么,在学校开心不开心。 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心生疑惑,看起来和“性质严重”完全不搭边。那会是什么事情呢? 我又问他,有没有和同学吵架、打架,是不是被人欺负了不敢说。但是,答案全都是“没有”。 我满心怀疑,又按捺不住,直接问:“既然一切都挺好,为什么S老师给我发信,说让我来学校跟她谈话呢?”我担心“性质严重”会吓到他,故意隐去了这个词。 他的满面春风在那瞬间凝固了,喃喃低语道:“好吧,原来是那件事,我还以为她不会跟你说。” (more…)

2 hours ago

从“这不公平”说起

中秋节,照例是本地的华人家庭聚会,大人在一起闲聊,小朋友在一起玩耍。 我注意到,某个孩子似乎最近有些变化,嘴里说着不干不净的词汇,脸上还挂着特别的笑意。这个孩子以前不是这样,起码在我记忆里,几个月前他还不是这样。现在,很明显是受到了某些外界的影响,而且他似乎是在有意识地模仿。 考虑到与他的妈妈比较熟悉,聚会结束之后,我给她发消息提醒说,“今天我注意到您的孩子在玩耍时说了XXXX这些脏词,我以为,无论是在中文或是德语里,这么说都不太礼貌。我印象里,他以前不是这样的。记得您提到最近孩子参加了某个中文课程,或许可以问一下,是不是有同学有这样的情况,以后家长可以留意。” 我明白这有点微妙,但在德国呆久了,也觉得应当神经大条一点。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见到危险或者不礼貌的状况,直接制止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熟人的孩子,告诉说“嘿,小朋友,不能这样”或者“注意,那样不对”,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有好几次我甚至会感谢别的家长,因为几乎所有情况下对方都是就事论事,而且说得对。 (more…)

3 hour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续】

一 去年回国的时候,见到了教我手风琴的夏老师。夏老师已逾古稀之年,钢琴手风琴俱佳,奈何现在学手风琴的孩子太少,我算是“关门弟子”了。多年不见,交谈起来仍然很愉悦。 我问他:“听说现在学钢琴的小孩少了,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夏老师答:确实如此,来学琴的小孩少了很多。据我判断,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不如之前景气,许多家庭的收入下降,无力负担钢琴的学费了;第二,弹钢琴现在不能给考试加分了,愿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少了很多;第三,其实大部分家长本来也没想好为什么要让小孩学钢琴,更多是攀比心态,“你的孩子学了这个,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去学”,“既然现在你家孩子不学了,我当然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了”;第四,许多家长并不考虑小孩的状态以及音乐本身,哪怕继续让孩子学,也只是维持“学”的动作而已,重要的是老师收费便宜,上课方便——能来家里上课最好,至于老师本身的水平,小孩是否有收获,那不是考虑的重点。 末了,夏老师叹了口气,“也好,现在坚持在我这学琴的,都是小孩真正有天赋,家长也懂得音乐的价值的。” 我又问:“我在德国,发现好像每个会乐器的人都能弹钢琴,这也有点超乎我的想象。” 夏老师答:其实很好理解。钢琴是个打击乐器,简单,没有管乐的换气的问题,同时钢琴也是个键盘乐,没有弦乐的音准问题,所以很适合入门,也容易理解乐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容许,先学一段时间的钢琴,之后再学任何乐器,都很简单。 我接着问,我家里正好有一台钢琴,因为家里领导小时候就希望学钢琴但是家里负担不起,如今终于可以圆梦了。她跟老师学了两年,很是找到些自我陶醉的感觉。我看小朋友现在弹手风琴,驾驭起来还有点吃力,是不是让他先改学一段钢琴? 夏老师说:完全可以啊。我就是七岁学钢琴,九岁学手风琴。先把钢琴学好了,之后再学手风琴事半功倍。 回到家里,我和小朋友认真聊了聊,确认他的兴趣是“像爸爸一样弹手风琴”,但在这个阶段,“学钢琴也是为将来做很好的准备”,他同意了。 (more…)

6 hour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

以前我写过自己学手风琴的爱恨情仇,也写过我在上海的手风琴老师。没想到,几十年后,异国他乡,自己刚上小学的孩子仍然选择了学习手风琴。比较他的学琴经历和我的学琴体验,还是有不少感慨,既能重温孩子学琴的兴奋和厌倦,也能体会家长送孩子学琴的不易与纠结。 以下,记录了我的若干感慨。 (more…)

6 hours ago

说说德国对二战罪恶“完美反思”的神话

从小就知道,在“反思二战”这个问题上,德国和日本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是反面典型,因为“始终没有彻底反思”,靖国神社问题,慰安妇问题始终没有终结;而德国是正面典型,有纽伦堡大审判,有勃兰特的“华沙之跪”,历史罪恶已经得到彻底清算。 那么,为何德国与日本会截然相反呢? 我听到过好几种流行的说法。有人说,因为“德意志民族是善于思考的民族,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哲学家、科学家”,所以“德国的反思当然更深刻更到位”;也有人说,德国二战后被美国占领,“反思战争罪行”成了占领军安排的任务,所以才能做到彻底…… 我一度觉得这些说法都有些道理,但隐隐绰绰,又不知道到底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更重要,哪个更不重要。直到来德国生活,认真看了一些德国历史,又与各种人交谈,我才终于发现,所谓德国“反思”的故事,很多都是神话,过于美好,却不切实际。 下面,我来罗列几个广泛流行的神话。 (more…)

6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