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一家之言

再次面临孩子不想去打冰球的问题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再次面临孩子不想去打冰球的问题


之前我写了一篇《坚持了两年之后,小朋友突然不想去打冰球了…》,本来是无心之作,没想到收到了很多留言,我自己也获益不少。

本来,我以为解决了小朋友的问题,此事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的是,暑假过后,冰球训练重开,他又老调重弹:“我不去了,我不想打冰球了……”。

这可叫我如何是好?听到他嘟嘟囔囔说这一切的时候,我心里百感交集。

成年人的生活里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对应的,也希望一切井井有条、按部就班。因此,这样“意外”的变数,总是第一时间让人心生无奈和烦恼:天哪,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不过,基于之前的经验,借鉴大家的留言,这次我显然更有心理准备一些,起码不会慌乱。

之前我写过,如果父母多阅读一些高质量的育儿专著,有助于把自己的期望水平“降”到合适的程度,就不会那么焦虑甚至抓狂。

如果父母知道大部分儿童平均每小时要问七十次“为什么”,就不会在连续被问几次“为什么”之后丧失耐心,不会随口抱怨“你怎么这么多问题”;同样,如果父母清楚儿童的心智模型是“灯笼式”的,照到哪算到哪,很难依靠承诺或者意志力来保持一致性,也就不那么容易对平白无故的“改主意”暴跳如雷——完全不用父母操心的“天使宝宝”当然有,但我知道,天上掉馅饼砸不到我头上。

所以,我首先能做的,就是一边做几口深呼吸,一边告诫自己要耐心,因为“马上又要开始一场艰巨的谈话了”。

等他嘟囔完,我也差不多静下来心来,这时候要做的,就是首先承认听到了他的感受和诉求:“好,我听到你说的话了。虽然新的训练开始了,但是你现在不想去打冰球了,是这样吗?”

在谈话开始的时候,把对方说的话复述一遍,既确认自己听到的没错,也表示了对对方的尊重。这个技巧,许多关于谈判的书籍里都介绍了,许多人也会在职场上使用。但是,我似乎很少看到家长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使用。这也难怪,我们往往都有一种心理倾向,越是对熟悉亲密的人,讲话越“放得开”,毫无顾忌,也不需要照顾什么礼仪、情绪,自顾自说下去即可,即便听到别人的辩解,内心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还不知道你?”。

虽然这种心理和反应很常见,但我们要知道,它其实是不对的。越是对亲密的人,越需要保持尊重和耐心,对孩子尤其如此。

许多年前我看了《情商》那本书,印象深刻的一点是,许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无法直面自己的情绪,更不要说理解和驾驭它了。由此我又想到,家人之间如果要和睦相处,就不要怕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要怕听到其他人的真实感受。

所以,在明确表示我听到了他的感受之后,他才愿意继续跟我说下去。而保留持续沟通的意愿,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前提。

接下来,我尝试让他告诉我“为什么不想去打冰球了”,把原因解释清楚。

还是在《情商》那本书里提到,要妥善驾驭自己的情绪,就要保持足够的理性,能意识到自己处于情绪之中,也能意识到其他人处在怎样的情绪当中。按我的理解,就是自己有情绪时,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他人有情绪时,能保持耐心去寻找情绪的根源。

对小朋友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小朋友的心智模型是“灯笼式”,几乎没有多少理性思考的习惯,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各种情绪驱动的。

要想跟小朋友沟通,解决他们的问题,需要首先找到情绪的源头,而这只有在对小朋友足够了解的前提下,在让他们足够放松、足够信任的环境下,才能做到。这些年来我已经越来越明白,也反复告诫自己,苦口婆心地所谓“摆事实、讲道理”,对儿童几乎是没有作用的。

在跟他聊了十来分钟之后,我大概明白了他为什么不想去打冰球。这一次的问题不在于“好朋友没有去”,而是另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不太喜欢某个教练,因为他总是“自以为很搞笑,其实一点也不好笑”;第二,他觉得每次训练完都太累了,“尤其是背很痛”。

看起来,如果我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他大概会愿意重新回到训练场,希望就在前方。

我不由得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NASA关于20世纪60年代“阿波罗计划”的专著,其中有位工程师的话我印象尤其深刻:“载人登月看似不可能,但如果你能把它拆分为无数个小问题,而每个问题都能找到解法,那么再复杂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这些年来,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是拿这段话激励自己,在育儿这件事上,也是如此。

第一个问题比较好解决,我平时跟他聊天比较多,知道他每次训练的感受,所以知道他最喜欢的教练是谁,比较喜欢的教练是谁,唯独这是第一次知道他“不喜欢”的教练。

所以我找到他最喜欢的教练Martin,跟他说了这回事。Martin听完冲我挑了挑眉毛:“啊哈,还有这样的事情啊,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好消息是,最近的几次训练都是我来带的,你让他直接来吧,跟我训练他应该没问题的。”

第二个问题就难一些。每次训练完都很累,这我是知道的。哪怕是寒冬腊月,一个多小时的训练结束,摘下头盔,每个小朋友都是头发湿透、汗水蒸腾。当然,好处也是看得见的,肌肉结实,有力气,而且身体协调性很好,学其它运动很快。

可是,他怎么会背痛呢?

换做以前,我大概只会有两种反应,第一是告诉他“要想有成就,就是要吃得苦”,尤其我们湖南人素来以“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著称;第二是抱怨“怎么你的名堂这么多呢?跟你一起训练的小朋友都没有这问题呢”。

但是现在,我明白单纯的“吃苦”并不值得提倡,也清楚每个小朋友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觉得信任很重要,就不应当否认孩子的感受,更不能用“其他人如何如何”来比照。面对孩子的各种“奇怪”问题,父母更应当做的是耐下心来,以客观心态面对问题。

因此,背痛的问题,我想来想去,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他打球的姿势不对,但之前没有注意;第二是装备不合身,太小了。

我的分析也只能到此为止,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专业的人来做。于是我又找到Martin,跟他诉说了我的困惑,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我再一次获得了Martin热情温暖的回复:这种问题很普遍的。因为在打冰球时,我们运动的姿势是与平时走路不一样的,所以每次重新开始训练的时候,都需要重新适应,所以会有背痛的问题,对小朋友尤其明显。久而久之,对重新开始训练就可能有不好的印象。不过没关系,下次开始训练之前我会专门

找他聊聊,解决他的问题。

老实说,当Martin告诉我“这个问题很普遍”时,我还有点心理安慰,原来不是“自家的小朋友名堂特别多”。但我继而又意识到,这种想法真是要不得。我们常说“每个小朋友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让小朋友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反而更多是在提示家长,需要知道一定会有专属于自己孩子的问题,需要耐心去解决专属于自己孩子的问题。

言归正传,在我跟Martin聊过两次之后,心里已经宽慰了大半。对小朋友来说,等我把Martin的训练邀请,以及与他单独聊背痛问题的承诺告诉他,他对训练已经不再那么排斥,反而有了一点点的期待:“Martin真的那么说了嘛?好吧,我去试试看。”
结果,一试,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之前我曾专门查阅过“小朋友打冰球有什么好处”,除了“平衡感”和“协调性”之外,印象深刻的还有“意志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照我看,这何止是磨练小朋友的意志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分明也是磨练家长的意志力和家庭内的团队合作精神呀。

Yurii

Recent Posts

Michael,一个打冰球的好孩子

认识Michael很偶然,但我也很幸运,因为我见证了一个“打冰球的好孩子”的成长。 最早认识Michael是在冰球队的夏季体能训练上。那时候这群孩子还只有六岁左右,每次训练都是家长送来,在旁边观看陪伴,再接回家。但是,我很快发现有个孩子不一样,家长送他来就回家,他靠自己换好全身装备,训练完自己洗澡更衣,再由家长接回去。看起来,他好像完全没有其他孩子那种“害怕独处”的感觉。 于是我问他:“小朋友,你这么勇敢,你叫什么名字呀?” 他说:Michael。 我尝试复述他的名字,好几遍都不成功,因为我总听成“米歇”,最后他耐着性子慢慢说,我仔细听才发现最后还有个音节,嘴要更扁一点,舌头往上垫,才可以念出来,类似“米歇-厄尔”。其实这个名字写出来大家都认识,英文里读作“迈克尔”,无奈德语的发音规则很严格,字母i不会像英文那样有两种读音,结尾的el又一定要发音,所以就成了“米歇-埃尔”。 (more…)

16 hours ago

冰球训练四年的收获和感悟

偶然刷到一篇文章,说的是“贵族家长”群体给小朋友安排的活动:冰球、马术…… 我有点诧异,原来“冰球”也被贴上了“身份”的标签。想想自家小朋友的情况:赶上打折花了400多欧元买的全套护具,80元买的二手冰球包,每个月60欧元的俱乐部费用……想了想,似乎很难和“贵族”联系起来。 只不过,他已经坚持打冰球到了第四年,我们的生活确实有不小的变化。写下来,既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也可以作为“贵族运动”的现身说法。因为在我看来,如果非要说它是“贵族”运动,也只能“贵”在高(时间)投入、高产出而已。细细想来,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冰球深深的影响了。 (more…)

2 weeks ago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续】

一 很多人关心,我们父子给M写了道歉信之后,对方是否有回应。 答案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回应。不过比较特殊的是,写完信之后德国小学就开始放秋假,学生不用去学校,既然见不到,也就不可能收到任何回应。 老实说,我觉得对方父母是有点反应过度的。这些年我的一条深刻经验是,如果出现分歧、矛盾,越早、在越低的层面直接面对,就越容易解决。许多小的矛盾之所以越闹越大甚至无法收场,往往都是经过了很多演绎、传话,而没有在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面对。 试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收到写着“我要杀了你”的信件,哪怕一开始很惊慌甚至愤怒,但仔细想一想,毕竟还有很多信息是未知的——比如对方是谁,平时言行如何,为何要写这样的信…… 更好的办法或许是先去直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把信交给家长委员会,走“公事公办”的路子。 我当然承认,“公事公办”无可厚非,对方家长也有这样的权利——所谓权利,就是“有资格做对方不喜欢的事情,人家还拿你没办法”。既然有这样的权利,就需要尊重。 所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确是与人相处的重要法则:我不会选择这么做,但我能理解和尊重你这么做的权利。 也有人问,那将来你遇到M的父母,会不会紧张? 答案是:不会。 (more…)

2 weeks ago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

一 收到S老师邮件的时候,我刚刚胆战心惊地做完第一次德语技术分享,还在享受着同事们的鼓励。猛然间就收到一封邮件:“您的孩子在学校参与了一起性质严重的事件,您必须来学校面谈,请从以下时间段中选择……” 什么?“性质严重的事件”?我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再把这段文字贴到谷歌翻译里,确认自己没有理解错。 我没有看错,也没有理解错,就是“性质严重的事件”。好吧,既然“性质严重”,那谈话肯定是越早越好,最早的日期是第三天。我紧赶慢赶,回信确认了最早可能的谈话时间,虽然德国人通常都不期待能这么快收到回复。 去接他回来的路上,我发现他一切正常,完全看不出任何异样。于是,我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只是依照惯例,问他当天发生了什么,在学校开心不开心。 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心生疑惑,看起来和“性质严重”完全不搭边。那会是什么事情呢? 我又问他,有没有和同学吵架、打架,是不是被人欺负了不敢说。但是,答案全都是“没有”。 我满心怀疑,又按捺不住,直接问:“既然一切都挺好,为什么S老师给我发信,说让我来学校跟她谈话呢?”我担心“性质严重”会吓到他,故意隐去了这个词。 他的满面春风在那瞬间凝固了,喃喃低语道:“好吧,原来是那件事,我还以为她不会跟你说。” (more…)

2 weeks ago

写在加入乐团一周年

在2024年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还可以加入乐团,甚至参加音乐会演奏。我只是个普通中年人,在之前文章里说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随大流弹了十年手风琴,考过六级(当时最高八级)之后就彻底放弃了。直到二十多年后,在上海工作时才重新开始弹琴,当时有幸跟夏老师学了两年,打开了感官,懂得了音乐的世界远远比考级要广阔和美妙。再往后,就是自己看Youtube学习了一些乐理知识。因为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2023年末,我给本市的音乐学校写信,询问是否可以参加手风琴课程。通过回信我才知道,原来不只是“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而且“每个城市都有很多乐团”,哪怕是手风琴乐团。就这样,阴差阳错的,2024年初,经过简单的试奏,我加入了本市的手风琴乐团。虽然我是乐团新人,仍然有很多要学习的,但是一年下来,确实有不少感受。如果读者朋友也对音乐感兴趣,或者想让孩子学习音乐,也许我的感受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more…)

2 weeks ago

从“这不公平”说起

中秋节,照例是本地的华人家庭聚会,大人在一起闲聊,小朋友在一起玩耍。 我注意到,某个孩子似乎最近有些变化,嘴里说着不干不净的词汇,脸上还挂着特别的笑意。这个孩子以前不是这样,起码在我记忆里,几个月前他还不是这样。现在,很明显是受到了某些外界的影响,而且他似乎是在有意识地模仿。 考虑到与他的妈妈比较熟悉,聚会结束之后,我给她发消息提醒说,“今天我注意到您的孩子在玩耍时说了XXXX这些脏词,我以为,无论是在中文或是德语里,这么说都不太礼貌。我印象里,他以前不是这样的。记得您提到最近孩子参加了某个中文课程,或许可以问一下,是不是有同学有这样的情况,以后家长可以留意。” 我明白这有点微妙,但在德国呆久了,也觉得应当神经大条一点。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见到危险或者不礼貌的状况,直接制止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熟人的孩子,告诉说“嘿,小朋友,不能这样”或者“注意,那样不对”,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有好几次我甚至会感谢别的家长,因为几乎所有情况下对方都是就事论事,而且说得对。 (more…)

2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