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到一篇文章,说的是“贵族家长”群体给小朋友安排的活动:冰球、马术…… 我有点诧异,原来“冰球”也被贴上了“身份”的标签。想想自家小朋友的情况:赶上打折花了400多欧元买的全套护具,80元买的二手冰球包,每个月60欧元的俱乐部费用……想了想,似乎很难和“贵族”联系起来。
只不过,他已经坚持打冰球到了第四年,我们的生活确实有不小的变化。写下来,既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也可以作为“贵族运动”的现身说法。因为在我看来,如果非要说它是“贵族”运动,也只能“贵”在高(时间)投入、高产出而已。细细想来,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冰球深深的影响了。
打冰球给小朋友带来的第一大变化,当然是身体更好了。
以前他“经常”生病,发烧、肚子痛等等,虽然儿科医生很肯定地告诉我们“不必担心,据统计,10岁以前的小孩一年发烧14次都是正常的,发烧了就回家好好休息”,但身为父母总是有些担心。何况,每次发烧就不能去上学,在家需要有人陪护,多少是种麻烦。
但是随着他打冰球越来越久,生病的频率在肉眼可见地下降,到现在整年充其量也只有一两次发烧,而且每次只有一两天就痊愈了。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成长为浑身长满肌肉、皮肤异常光滑的小男孩。上次回国的时候遇到曾教我做菜的师傅,他评价说,“你家这个小孩一看就很健壮,明显和同龄人不一样,肯定是经常锻炼出来的。” 在学校里,他也差不多是班上力气最大的孩子。我曾经想让他去学搏击或者柔道之类,怕被人欺负。但现在看来完全不必了,“大力出奇迹”,在你力气明显比别人大得多的时候,完全不惧怕普通的搏击技巧。
我也听过‘体能主要由种族/体质决定’的说法,亚洲人似乎天生就不能与白人比力量,也不能与黑人比体格,所以只能靠智力取胜。但是亲身经历让我更相信:在个体层面,训练与环境的作用远大于先天差异。投入的时间与强度,往往决定了力量与体格的上限。
说到锻炼,我小时候也有些同学喜欢搞体育,比如田径、足球之类,体格和力量都不错。不过我也发现,与这些运动相比,冰球似乎还有些独特的优点。比如平衡感和协调性也非常好,我已经发现,无论是他走过独木桥,还是在体育课上学习新运动,水平都明显高过身边的同学。再比如恢复力,打冰球时全身都被各种装备严密保护起来,因为冲撞可能会非常猛烈,对应的,摔倒也是家常便饭,而且很多时候是“凌空摔倒”,但也真正做到了“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久而久之,对各种意外事故的耐受力也就显著提升了。
打冰球带来的第二大变化,是建立了健康的社交圈。
在德国生活久了,我有时会感叹,“怪不得会有言辞激烈的思想家,会有风起云涌的左翼运动”。在一个更自由的社会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妥善地运用自己的自由,都向“更好”的方向去平移,相反,很多人会“滥用”这种自由。
比如在德国,对小朋友的关怀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图书馆里的图书,哪些适合多大的孩子看,都是有明确标注的。去电影院看电影,因为电影有明确的分级,检票员不会让年龄不适合的孩子通过。用iPad,注册Apple ID时需要告知出生年月,所以年龄不合适的App不能用。上网看视频,各种视频也标注了适合的观看年龄,如果系统检测到观看者的年龄太小,视频通常是无法播放的。
所以,如果家长真的认同这些安排背后的理念,按照社会已有的框架去让孩子接触各种媒介,是可以省心很多的。但是,就有很多家长,完全不按这个来。我家小朋友的班上就有这样的孩子,他们自己的iPad上注册的是成年人的账号,浏览各种内容完全没有限制,也没有时间上的限制——这是家长有意为之,或者说,家长“无为而治”。
没错,这的确是孩子家长的自由,他们有权这么做,外界没有办法干预。可是,这样的安排对孩子的人生真的好吗?如果你是家长,你愿意自己的孩子整天与这样的孩子玩在一起吗?
这时候,冰球队就成了一种跨学校、跨文化的“筛选器”。冰球队的小孩每周都有3-5小时的训练,也就是说必须投入时间,不能单纯“躺平玩乐”,而且训练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绝对没有办法去玩手机、刷视频。
除了训练,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冰球比赛,分布在不同的城市。短的比赛两三小时,长的比赛五六小时,再加上来回奔波,占用的都是可以“单纯用来玩”的时间。如果小朋友只贪图玩乐,或者对冰球没有兴趣,如果家长不支持,不舍得投入和陪伴,是绝对难以坚持的。
久而久之,冰球队的孩子就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身体好、爱运动、有团队精神,不沉迷网络和游戏。我逐渐发现,对孩子来说,与同伴一起玩是非常重要的活动。于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与谁,一起玩什么。与同学共同玩手机、玩游戏是一种选择,与队友一起在冰上训练和拼搏也是一种选择。选择不同,体验不同,形成的圈子也不同,成就的生活也就不同。
有时候,训练完在更衣室里,会有孩子拿着一盒糖到处嚷嚷:“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请大家吃糖”,而每个孩子得到糖果的孩子也会说“谢谢,生日快乐”,那是一派祥和融洽的画面。还有些时候,孩子们在争论“梅西和姆巴佩,谁是世界上足球踢得最好的人”,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自己小时候和同学争论“赵云和吕布,谁的武功天下第一”,想起来,那真是童年的美好回忆。
这其中我尤其羡慕几个孩子,似乎他们本身就有运动天赋,对这项运动又非常热心。训练时他们往往可以自己来去,完全不必家长陪同,比赛场上他们都是身形敏捷、动作流畅,在平时接触中,你很容易感受到他们身上洋溢的那种自信、自律、开朗、乐观的情绪——现在每周有两次早间训练,早上六点开始训练一小时,七点结束,回家赶紧洗澡再去上学。这个安排实在太紧张也太辛苦,所以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报名,只有那几个小孩每次都参加。除了发自内心的热爱,我想不出还有别的什么理由。
如果说“快乐教育”总是被人误解,起码在这几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快乐教育”真正的模样,那就是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持续去投入,并在持续的投入中自我成长、自我证明,由此收获快乐,如是循环往复,不断精进。
打冰球带来的第三大变化,是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体育精神”这回事,从小到大我听到过很多,但一直没有深切的体验。我想,原因大概是,我们习惯的“锻炼”如乒乓球、羽毛球,几乎都是单打独斗的类型,当然可以“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但主要作用还是磨练自己的意志力。
与之相比,参加篮球、足球、冰球之类的团队体育运动,感受到的“体育精神”又完全不同。我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观摩冰球赛时的震撼:场上有小朋友受伤,所有人——不管是队友还是对手——都停下来,以整齐的节奏用冰球棍敲击冰面,鼓励伤者。我也看到,在输了比赛之后,不能气馁也不能狂躁,依然必须微笑与对手握手,虚心祝贺,回去再反思,再锻炼。
Image
回想我小的时候,体育比赛总是被大家寄托了太多的感情,总是希望自己国家的选手能够在赛场上“一展雄风”,把对手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认为这样才解气。所以我以前一直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顶尖的运动员,往往和其他国家的对手能保持很好的礼貌,谈笑风生,甚至“长时间的对手”也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体育的迷人之处,除了在于展示参赛者的努力拼搏,也在于有公平的竞赛规则,并且所有参赛者都认同并且敬畏这些规则。用我看过某句话说,“输了,让人输得明明白白;赢了,让人赢得坦坦荡荡。”
以上说的主要都是冰球给孩子带来的变化,但我没想到的是,打冰球也让我的生活有了重要的变化。
我以前说过,找到这个冰球俱乐部完全是偶然的发现。而且,刚开始的时候我都不怎么会说德语,还好接待的教练能说英语,给我介绍了基本情况,帮我完成了报名手续。
但是我很快发现,这里的家长和孩子全都说德语,而且教练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跟我说英语。那时候我的感觉,就像汪洋中的孤岛。后来看某些留学生自述在德国留学的经历,长期身处“不同的长相、难懂的语言、陌生的文化”之中,那种苦闷,我是非常理解的。
小朋友刚开始训练时,家长一般都是借用俱乐部的装备,每次都需要寻找到合适的尺寸,再加上小朋友不那么配合,每次光是把从头到脚的装备都穿好,就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记得有一天,我身边一个妈妈自嘲说:“天哪,这哪里是孩子的训练,分明是家长的重度劳动!”
这场景我太熟悉了,在中国时也有些家长会说这样的俏皮话来抱怨,正好当时我刚学了“减肥(abnehmen)”这个德语单词,于是我想也没想就接着说,“没错,每周就这样免费锻炼几个小时,我都不用减肥了。”
瞬间她就笑了,然后开始跟我攀谈起来。虽然那时我的德语仍然不太好,但起码可以聊起来了。聊得多了我才知道,她在英国待过十年,可以说非常流利的英语。但是之前,我绝没有机会发现这一点(但其实换位思考也很容易理解,会说英语,并不等于要很主动很积极地与不认识的人说英语,这是人之常情)。
以此为契机,我很意外地发现,自己竟然可以成了“妈妈之友”。孩子们在训练时,妈妈们总喜欢坐在一起聊天,这大概是全世界相同得。结果,我也被那个熟识的妈妈介绍进了这个聊天的小圈子,对我来说,既练习了德语,又了解了德国人的生活和观点。
由这个小圈子不断扩大,又认识了更多的爸爸。如果说妈妈们聊得更多的是哪个教练更好,哪个孩子现在遇到了什么困难,与爸爸们则可以聊历史、科技、哲学等等话题——我必须承认,我还是更喜欢与男人聊。
赶上周末有主场比赛的时候,家长要往往很早(早上五六点)就要来准备,安排场地,准备食物,引导客队等等。在高纬度地区天亮很晚,所以大家感觉是在漆黑的夜里碰头,心理会有些微妙的变化,一起做事的时候就更有共同语言,也更愿意聊天。有好几次,其他家长直接跟我说:“哎呀你今天就别练德语了,你说英语快得多,我说德语就是,反正你也听得懂。”
再进一步,有时候球队小孩家里办聚会,也会邀请好朋友的父母亲一起,所以我也顺理成章去了不少德国家庭做客。吃过饭,小孩在一起玩,大人坐在一起聊天,感觉也非常好。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我说起自己小时候还看到不少家庭没有电,《西游记》里一千多年前的生活,我们看起来一点不陌生,“三次工业革命对你们来说是课本,对我来说就是亲历”,主人家的爸爸感叹说:“这样的发展速度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在媒体上看到各种问题,其实情有可原啊。”
以前总看到别人说,“德国人很冷漠,不好沟通”,就我的经验来看,这大概是一种刻板印象。但是我也知道,我的经历也未必有多强的代表性。无论是在学校、在公司、在乐团,都可以遇到一些冷漠甚至不那么友好的人。
身处异国,要找到能沟通的人,大概有三个必要条件:足够好的语言,愿意沟通的人,以及合适的场景和话题作为切入点。许多人往往忽略了第三个条件,结果即便是语言熟练,充其量也只能尬聊,结果自然不那么让人满意。在冰球队,家长们本身就是经过筛选的“同温层”,都是看重运动甚于种族、肤色的家长,都愿意为了陪伴孩子付出大量的时间,又因为冰球产生了共同话题,有共同的事情要做,所以,能聊起来、熟识起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因为冰球队里大多数孩子都来自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我们大概是唯一来自东亚的家庭,所以非常好辨认,几乎人人都认识我们。于是这感觉就很神奇,因为我从来没想过,在异国他乡,我能与一群家长和他们的孩子打得火热。去外地比赛时家长们经常拼车,其他家长会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带出去再带回来。
就在这种不断地沟通当中,我也摸到了一些沟通的门道,大多数情况下“有事说事,直来直去”是最简单的。
还记得有一次,一个德国小孩的爸爸在家长群里发问:“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被容许参加本周末的比赛?他已经期待很久了,而且也第一时间报名了。这不公平,请有人出来解释一下”。
我正在纳闷,怎么我们每次比赛都报名了,从来没有被拒绝参赛,而那个孩子没有被许可。恰好看到教练回复了很长的一段话:
这是因为可选的人数比参赛需要的人数要多,所以我们需要做出选择。请您明白,冰球不是容易的运动,要想打好,必须坚持投入。为了提升自己,也为了球队,孩子需要到各个城市去比赛,周末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单程开车三四个小时,这也是家常便饭。如果某些孩子只打主场比赛,而遇到客场比赛就不报名,那么对其他坚持比赛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我相信您可以理解这个道理。
那天我有三点诧异,第一是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冰球教练,说起话来这么有合乎情理,让人心服口服;第二是其他家长纷纷给教练的话点赞,无声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于是我确认了,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不要从思维定势出发,总在心里掂量种族、国籍等等因素。问题的本质是体育,所以就事论事,讨论体育本身就好了。这样往往最简单、最直接,也最不容易引起误解。
第三点诧异,就在于这位家长对“陪伴”的态度,似乎他觉得花四五个小时陪孩子在路上很浪费。当然我想这是普遍性的问题,因为我也看到很多同胞说“陪孩子是最无聊的时间”。对我来说,每次两三小时的车程恰恰是难得的享受,因为在这段时间我们是在自己的车里独处。在很小的封闭空间里,人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所以可以很专注地沟通。
我们在路上会专心地听音乐,从巴赫一直听到莫里康内,也会自由自在地跟着歌曲哼唱,从老鹰乐队的Hotel California到John Miles的Music,再到张雨生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和任贤齐的《心太软》。更可以海阔天空地聊天,不限主题不限观点,遇到答不上来的问题,直接通过ChatGPT语音提问获得答案。毫不夸张地说,这几个小时的密集聊天,比任何音乐课、中文课、科学课程的效果都要好。
我常常听到有家长说“孩子不愿意跟自己沟通,一说话就嫌烦”,也许换个场景,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有趣的是,在冰球队,我还出乎意料地锻炼出了“赚外快”的机会。
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我有一台富士的无反相机,所以孩子们比赛时,我会去边上拍照。有其他家长看到了,问我能不能给他们的孩子也拍照,我欣然答应,然后把照片发到群里。
其实我之前根本没有拍过体育比赛,一开始根本搞不清门道,拍出来的照片总是平淡无奇。但我很快翻阅了体育摄影的资料和教程,再加不断反思实践,逐渐就找到了体育摄影的感觉,既要能抓到主体最具动态的瞬间,又要包含足够的背景信息,把故事蕴藏在照片中。
有一天,俱乐部的主席给我发消息说,“您要知道,一个好的摄影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好的设备,一个是好的头脑。很明显,您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而我们的官方摄影师只具备其中一个。所以,我们希望每次比赛您都能来拍照,而且授权我们在官方新闻稿里使用您的照片。”
等我的照片越拍越多,不但家长们来找我要照片,不少孩子们的俱乐部头像换成了我拍的单人照,同一个俱乐部的花样滑冰教练们也来找我,给她们每年两次的花样滑冰演出拍照,并且赠送我们全家VIP的票,直通内场,让我受宠若惊。还好,她们每次都对我拍的照片非常满意,再三感谢。
再往后,就有朋友正经请我去给生日会拍照,而且愿意按照“行情”付款——虽然我每次都打了友情折扣,但平均一小时100欧元的报酬,对我来说也确实非常丰厚了。
回想这一切,再想到某些人把冰球当成“贵族运动”,当成某种身份的象征,我总觉得那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世界里,相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身份、名誉,冰球已经让我们收获了很多。
也恰恰是这种实打实的收获,激励着我——小朋友打到9岁,已经逐渐体现出竞技体育的残酷所在了,面对那些真正有天赋,或者热爱并且反复练习的孩子,我已经很清楚,自己的孩子已经与“第一梯队”渐行渐远了。但我们不在第一梯队,也不要紧。因为我很清楚,长期投入带来的,是场内外都能看见的成长。冰球,对我们不是身份,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周末的晚上,我们在家一起看了电影《冰球奇迹》(The Miracle),讲述美国传奇冰球教练Herb Brooks带领大学生组成的冰球队勇夺1980年冬奥会冰球比赛冠军的故事。
一同看体育电影,边看边聊,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看完我说,我印象最深刻是Herb在挪威奥斯陆的冰球馆里一遍遍地喊“again”,让队员练到体力虚脱,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打冰球”。
我又问他,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他想了想,有点不好意思:“我也说不出来,我只是觉得这个电影很好看。我看完了,觉得打冰球没那么难,我还想一直打下去。”
From Life Sailor, post 冰球训练四年的收获和感悟
一 很多人关心,我们父子给M写了道歉信之后,对方是否有回应。 答案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回应。不过比较特殊的是,写完信之后德国小学就开始放秋假,学生不用去学校,既然见不到,也就不可能收到任何回应。 老实说,我觉得对方父母是有点反应过度的。这些年我的一条深刻经验是,如果出现分歧、矛盾,越早、在越低的层面直接面对,就越容易解决。许多小的矛盾之所以越闹越大甚至无法收场,往往都是经过了很多演绎、传话,而没有在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面对。 试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收到写着“我要杀了你”的信件,哪怕一开始很惊慌甚至愤怒,但仔细想一想,毕竟还有很多信息是未知的——比如对方是谁,平时言行如何,为何要写这样的信…… 更好的办法或许是先去直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把信交给家长委员会,走“公事公办”的路子。 我当然承认,“公事公办”无可厚非,对方家长也有这样的权利——所谓权利,就是“有资格做对方不喜欢的事情,人家还拿你没办法”。既然有这样的权利,就需要尊重。 所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确是与人相处的重要法则:我不会选择这么做,但我能理解和尊重你这么做的权利。 也有人问,那将来你遇到M的父母,会不会紧张? 答案是:不会。 (more…)
一 收到S老师邮件的时候,我刚刚胆战心惊地做完第一次德语技术分享,还在享受着同事们的鼓励。猛然间就收到一封邮件:“您的孩子在学校参与了一起性质严重的事件,您必须来学校面谈,请从以下时间段中选择……” 什么?“性质严重的事件”?我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再把这段文字贴到谷歌翻译里,确认自己没有理解错。 我没有看错,也没有理解错,就是“性质严重的事件”。好吧,既然“性质严重”,那谈话肯定是越早越好,最早的日期是第三天。我紧赶慢赶,回信确认了最早可能的谈话时间,虽然德国人通常都不期待能这么快收到回复。 去接他回来的路上,我发现他一切正常,完全看不出任何异样。于是,我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只是依照惯例,问他当天发生了什么,在学校开心不开心。 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心生疑惑,看起来和“性质严重”完全不搭边。那会是什么事情呢? 我又问他,有没有和同学吵架、打架,是不是被人欺负了不敢说。但是,答案全都是“没有”。 我满心怀疑,又按捺不住,直接问:“既然一切都挺好,为什么S老师给我发信,说让我来学校跟她谈话呢?”我担心“性质严重”会吓到他,故意隐去了这个词。 他的满面春风在那瞬间凝固了,喃喃低语道:“好吧,原来是那件事,我还以为她不会跟你说。” (more…)
在2024年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还可以加入乐团,甚至参加音乐会演奏。我只是个普通中年人,在之前文章里说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随大流弹了十年手风琴,考过六级(当时最高八级)之后就彻底放弃了。直到二十多年后,在上海工作时才重新开始弹琴,当时有幸跟夏老师学了两年,打开了感官,懂得了音乐的世界远远比考级要广阔和美妙。再往后,就是自己看Youtube学习了一些乐理知识。因为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2023年末,我给本市的音乐学校写信,询问是否可以参加手风琴课程。通过回信我才知道,原来不只是“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而且“每个城市都有很多乐团”,哪怕是手风琴乐团。就这样,阴差阳错的,2024年初,经过简单的试奏,我加入了本市的手风琴乐团。虽然我是乐团新人,仍然有很多要学习的,但是一年下来,确实有不少感受。如果读者朋友也对音乐感兴趣,或者想让孩子学习音乐,也许我的感受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more…)
中秋节,照例是本地的华人家庭聚会,大人在一起闲聊,小朋友在一起玩耍。 我注意到,某个孩子似乎最近有些变化,嘴里说着不干不净的词汇,脸上还挂着特别的笑意。这个孩子以前不是这样,起码在我记忆里,几个月前他还不是这样。现在,很明显是受到了某些外界的影响,而且他似乎是在有意识地模仿。 考虑到与他的妈妈比较熟悉,聚会结束之后,我给她发消息提醒说,“今天我注意到您的孩子在玩耍时说了XXXX这些脏词,我以为,无论是在中文或是德语里,这么说都不太礼貌。我印象里,他以前不是这样的。记得您提到最近孩子参加了某个中文课程,或许可以问一下,是不是有同学有这样的情况,以后家长可以留意。” 我明白这有点微妙,但在德国呆久了,也觉得应当神经大条一点。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见到危险或者不礼貌的状况,直接制止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熟人的孩子,告诉说“嘿,小朋友,不能这样”或者“注意,那样不对”,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有好几次我甚至会感谢别的家长,因为几乎所有情况下对方都是就事论事,而且说得对。 (more…)
一 去年回国的时候,见到了教我手风琴的夏老师。夏老师已逾古稀之年,钢琴手风琴俱佳,奈何现在学手风琴的孩子太少,我算是“关门弟子”了。多年不见,交谈起来仍然很愉悦。 我问他:“听说现在学钢琴的小孩少了,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夏老师答:确实如此,来学琴的小孩少了很多。据我判断,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不如之前景气,许多家庭的收入下降,无力负担钢琴的学费了;第二,弹钢琴现在不能给考试加分了,愿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少了很多;第三,其实大部分家长本来也没想好为什么要让小孩学钢琴,更多是攀比心态,“你的孩子学了这个,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去学”,“既然现在你家孩子不学了,我当然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了”;第四,许多家长并不考虑小孩的状态以及音乐本身,哪怕继续让孩子学,也只是维持“学”的动作而已,重要的是老师收费便宜,上课方便——能来家里上课最好,至于老师本身的水平,小孩是否有收获,那不是考虑的重点。 末了,夏老师叹了口气,“也好,现在坚持在我这学琴的,都是小孩真正有天赋,家长也懂得音乐的价值的。” 我又问:“我在德国,发现好像每个会乐器的人都能弹钢琴,这也有点超乎我的想象。” 夏老师答:其实很好理解。钢琴是个打击乐器,简单,没有管乐的换气的问题,同时钢琴也是个键盘乐,没有弦乐的音准问题,所以很适合入门,也容易理解乐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容许,先学一段时间的钢琴,之后再学任何乐器,都很简单。 我接着问,我家里正好有一台钢琴,因为家里领导小时候就希望学钢琴但是家里负担不起,如今终于可以圆梦了。她跟老师学了两年,很是找到些自我陶醉的感觉。我看小朋友现在弹手风琴,驾驭起来还有点吃力,是不是让他先改学一段钢琴? 夏老师说:完全可以啊。我就是七岁学钢琴,九岁学手风琴。先把钢琴学好了,之后再学手风琴事半功倍。 回到家里,我和小朋友认真聊了聊,确认他的兴趣是“像爸爸一样弹手风琴”,但在这个阶段,“学钢琴也是为将来做很好的准备”,他同意了。 (more…)
以前我写过自己学手风琴的爱恨情仇,也写过我在上海的手风琴老师。没想到,几十年后,异国他乡,自己刚上小学的孩子仍然选择了学习手风琴。比较他的学琴经历和我的学琴体验,还是有不少感慨,既能重温孩子学琴的兴奋和厌倦,也能体会家长送孩子学琴的不易与纠结。 以下,记录了我的若干感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