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在线文档

《正则指引》目录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正则指引》目录


几经周折,《正则指引》终于要截稿了,将目录列在这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留言申请试读感兴趣的部分(试读条件:申请试读的读者必须有自己的blog,每人最多试读2章(附录分3章),且须在试读一周内提供试读报告)。

第一部分

第1章 字符组

1.1 普通字符组
1.2 关于Python的基础知识
1.3 普通字符组(续)
1.4 元字符与转义
1.5 排除型字符组
1.6 字符组简记法
1.7 字符组运算
1.8 POSIX字符组

第2章 量词

2.1 一般形式
2.2 常用量词
2.3 数据提取
2.4 点号
2.5 滥用点号的问题
2.6 忽略优先量词
2.7 转义

第3章 括号

3.1 分组
3.2 多选结构
3.3 引用分组
3.4 非捕获分组
3.5 补充

第4章 断言

4.1 单词边界
4.2 行起始/结束位置
4.3 环视
4.4 补充

第5章 匹配模式

5.1 不区分大小写模式
5.2 单行模式
5.5 补充

第6章 其它

6.1 转义
6.2正则表达式的处理形式

第二部分

第7章 Unicode

7.1 关于编码
7.2 推荐使用Unicode编码
7.3 Unicode匹配规则
7.4 单词边界
7.5 码值
7.6 Unicode属性
7.7 Unicode属性列表
7.8 POSIX字符组

第8章 匹配原理

8.1 有穷自动机
8.2 正则表达式的匹配过程
8.3 回溯
8.4 NFA和DFA

第9章:常见问题的解决思路

9.1关于元素的三种逻辑
9.2 正则表达式的常见操作
9.3 正则表达式的优化建议
9.4 别过分依赖正则表达式

第三部分

第10章 .NET

10.1 预备知识
10.2 正则功能详解
10.3正则API简介
10.4 常用操作示例

第11章 Java

11.1 预备知识
11.2 正则功能详解
11.3正则API简介
11.4 常用操作示例

第12章 JavaScript

12.1 预备知识
12.2正则功能详解
12.3 正则API简介
12.4 常用操作示例
12.5 关于ActionScript

第13章 PHP

13.1 预备知识
13.2 正则功能详解
13.3 正则API简介
13.4 常见正则操作举例

第14章 Python

14.1 预备知识
14.2正则功能详解
14.3 正则API简介
14.4 常用操作示例

第15章 Ruby

15.1 预备知识
15.2 正则功能详解
15.3 正则API简介
15.4 常用操作示例
15.5 Ruby1.9的新变化

第16章 Linux/Unix

16.1 POSIX
16.2 vi
16.3 grep
16.4 awk
16.5 sed
16.6 总结

附录

附录1 常用语言中正则特性一览

附录2 常用正则表达式及讲解

附录3 常用正则表达式工具及资源

Yurii

View Comments

  • 晕,你上午说可以试读3章的,怎么又改2章的,不行,说话不算数,我有自己blog,也有网站,微博也私信你了,报告可以给你更加详细点,你的书我也是要买的,能否快点发给我看看呀,我都等了好几年了!!!

  • 感谢各位热心回复,已经给大家发送了关于试读说明的邮件,请查收

  • 不知道大侠什么时候出书? 很期待。 申请读 1,2,16章,谢谢。

  • Is it possible to put all these into 1-day hands-on training? I would like that~

  • 申请试读3,4和附录,例子是python的?raw字符串拿来讲正则挺方便的

Share
Published by
Yurii

Recent Posts

从“这不公平”说起

中秋节,照例是本地的华人家庭聚会,大人在一起闲聊,小朋友在一起玩耍。 我注意到,某个孩子似乎最近有些变化,嘴里说着不干不净的词汇,脸上还挂着特别的笑意。这个孩子以前不是这样,起码在我记忆里,几个月前他还不是这样。现在,很明显是受到了某些外界的影响,而且他似乎是在有意识地模仿。 考虑到与他的妈妈比较熟悉,聚会结束之后,我给她发消息提醒说,“今天我注意到您的孩子在玩耍时说了XXXX这些脏词,我以为,无论是在中文或是德语里,这么说都不太礼貌。我印象里,他以前不是这样的。记得您提到最近孩子参加了某个中文课程,或许可以问一下,是不是有同学有这样的情况,以后家长可以留意。” 我明白这有点微妙,但在德国呆久了,也觉得应当神经大条一点。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见到危险或者不礼貌的状况,直接制止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熟人的孩子,告诉说“嘿,小朋友,不能这样”或者“注意,那样不对”,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有好几次我甚至会感谢别的家长,因为几乎所有情况下对方都是就事论事,而且说得对。 (more…)

26 minute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续】

一 去年回国的时候,见到了教我手风琴的夏老师。夏老师已逾古稀之年,钢琴手风琴俱佳,奈何现在学手风琴的孩子太少,我算是“关门弟子”了。多年不见,交谈起来仍然很愉悦。 我问他:“听说现在学钢琴的小孩少了,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夏老师答:确实如此,来学琴的小孩少了很多。据我判断,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不如之前景气,许多家庭的收入下降,无力负担钢琴的学费了;第二,弹钢琴现在不能给考试加分了,愿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少了很多;第三,其实大部分家长本来也没想好为什么要让小孩学钢琴,更多是攀比心态,“你的孩子学了这个,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去学”,“既然现在你家孩子不学了,我当然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了”;第四,许多家长并不考虑小孩的状态以及音乐本身,哪怕继续让孩子学,也只是维持“学”的动作而已,重要的是老师收费便宜,上课方便——能来家里上课最好,至于老师本身的水平,小孩是否有收获,那不是考虑的重点。 末了,夏老师叹了口气,“也好,现在坚持在我这学琴的,都是小孩真正有天赋,家长也懂得音乐的价值的。” 我又问:“我在德国,发现好像每个会乐器的人都能弹钢琴,这也有点超乎我的想象。” 夏老师答:其实很好理解。钢琴是个打击乐器,简单,没有管乐的换气的问题,同时钢琴也是个键盘乐,没有弦乐的音准问题,所以很适合入门,也容易理解乐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容许,先学一段时间的钢琴,之后再学任何乐器,都很简单。 我接着问,我家里正好有一台钢琴,因为家里领导小时候就希望学钢琴但是家里负担不起,如今终于可以圆梦了。她跟老师学了两年,很是找到些自我陶醉的感觉。我看小朋友现在弹手风琴,驾驭起来还有点吃力,是不是让他先改学一段钢琴? 夏老师说:完全可以啊。我就是七岁学钢琴,九岁学手风琴。先把钢琴学好了,之后再学手风琴事半功倍。 回到家里,我和小朋友认真聊了聊,确认他的兴趣是“像爸爸一样弹手风琴”,但在这个阶段,“学钢琴也是为将来做很好的准备”,他同意了。 (more…)

4 hour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

以前我写过自己学手风琴的爱恨情仇,也写过我在上海的手风琴老师。没想到,几十年后,异国他乡,自己刚上小学的孩子仍然选择了学习手风琴。比较他的学琴经历和我的学琴体验,还是有不少感慨,既能重温孩子学琴的兴奋和厌倦,也能体会家长送孩子学琴的不易与纠结。 以下,记录了我的若干感慨。 (more…)

4 hours ago

说说德国对二战罪恶“完美反思”的神话

从小就知道,在“反思二战”这个问题上,德国和日本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是反面典型,因为“始终没有彻底反思”,靖国神社问题,慰安妇问题始终没有终结;而德国是正面典型,有纽伦堡大审判,有勃兰特的“华沙之跪”,历史罪恶已经得到彻底清算。 那么,为何德国与日本会截然相反呢? 我听到过好几种流行的说法。有人说,因为“德意志民族是善于思考的民族,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哲学家、科学家”,所以“德国的反思当然更深刻更到位”;也有人说,德国二战后被美国占领,“反思战争罪行”成了占领军安排的任务,所以才能做到彻底…… 我一度觉得这些说法都有些道理,但隐隐绰绰,又不知道到底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更重要,哪个更不重要。直到来德国生活,认真看了一些德国历史,又与各种人交谈,我才终于发现,所谓德国“反思”的故事,很多都是神话,过于美好,却不切实际。 下面,我来罗列几个广泛流行的神话。 (more…)

4 hours ago

从小朋友的德语成绩是“堪称榜样”说起

据说真心与孩子相处的家长需要极强的心里承受能力,否则无法应对过山车一般的心情。我觉得,这是真的。 二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我早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小朋友准时去上学,苦口婆心告诉他要咬牙坚持住,“不要在学年末留个迟到的记录”。直到下午,沮丧的劲头还没有消退。不料,他拿回来了成绩单:数学、道德、手工……所有科目都是2分,只有一科——德语——是1分。 我当时的心情,用“喜出望外”来形容,是再恰当也没有了。 德国实行联邦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育规定。按照本州的官方解释,针对每一科目,综合考评行为(Betragen)、勤奋程度(Fleiß)、参与程度(Mitarbeit)、秩序表现(Ordnung),评分从5分到1分不等。5分表示“严重不足,需要明确改进”,4分表示“偶尔合格,但不稳定,仍需要改进”,3分表示“通常能合格”,2分表示“明显优于一般水平,而且保持稳定”,1分则是“堪称榜样,无可挑剔”。 按照老师给出的参考标准,1分的比例是98%,也就是“属于所有学生中的前2%”。换句话说,一个在家里主要说中文的孩子,在学校里,他的德语被老师评价为“堪称榜样,名列前茅”。 身为家长,我在喜悦之外,也有感慨。 我想起几次华人聚会时,他父母夸奖我家的孩子“愿意说中文,而且中文说得不错”,言语间不乏无奈和羡慕。我也想到曾有同胞告诉我,“孩子们在家里玩,无可避免要说德语,因为他们日常接触的就是德语,说起来太快太方便了”。我还想起身边见到的、网上读到的一些故事:父母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严格规定“在家不许说中文”,如此苦心孤诣,孩子长大了终于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中文却日渐生疏,父母称之为“必要的代价”…… 世界那么大,也许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我内心里总想,不同的语言不应当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关系。这些年坚持下来,我大概可以说,我做到了。 (more…)

4 hours ago

过五关斩六将,我才明白的育儿道理

小朋友在上钢琴课,老师给他讲乐理:“这是Sekunde,这是Trez……”,问他明白不明白,他似懂非懂。 我问他,“你需要爸爸给你解释一下吗?” 他说“好”。 于是我给他解释,“Sekunde,我们叫‘二度’,英语叫second,就是五线谱上相邻的两个音。Trez,中文叫‘三度’,英语里叫third,也就是五线谱上隔得更远点的两个音。刚才老师让你闭眼睛听,哪个是Sekunde,哪个是Trez,就是因为它们的感觉不一样。Trez听起来更舒服,而Sekunde听起来不那么舒服……” 看得出来,虽然我是中、英、德语混杂,但老师听到了几个术语,看到我讲解的手势和表情,也听懂了大概。于是,她好奇地问我:“我只知道您会弹手风琴,可是这些您也知道吗?” 我笑了笑:“是,自己学的”。 老师也笑了:“有您这样的家长,他肯定能学好。” 虽然说起来是轻描淡写,但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自己学的”这四个字背后,是我在育儿的道路上,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的煎熬,才明白的道理。 (more…)

4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