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五年前,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会越来越多地从同步(电话、QQ)转向异步(微博、微信、邮件),也会越来越多地趋向“实名”(不一定用真名,但会用一个账号把网络上各处的发言、信誉关联积累起来)。综合这两种趋向,我觉得写作——更准确来说,是面向公众的严肃写作——应当是适合未来潮流的社交方式,因为写作天然就是异步的交流,而且每篇文章的作者又是非常确定的。经过这些年的尝试,我还可以肯定地说,写作是一种高质量的社交方式,下面是理由。
首先,愿意写作的人都是认真思考的人。老话说“教学相长”,通常来说,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懂得一门知识,就看他能不能向其他人讲明白;看一个人是否读懂了一本书,就看他能不能把书的内容复述清楚。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了”,真正讲出来,写下来,才发现有太多地方不懂、不顺。讲述和写作的过程,就是反复咀嚼自己所理解的,并依照一定逻辑重新组织整理的过程。具体比较起来,写作又胜于讲述,因为写作面向的人群更广,“当场解释”的机会也更少。所以说,愿意写作的人通常都有认真思考的态度。而高质量的社交,离不开认真的态度。
其次,愿意写作的人是愿意交流的人。文章写好了发出去,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就只能任人评说。所以愿意写作的人,必然做好了“任人评说”的心理准备。很多人的口头禅是“xx事其实不难,只是我不愿意去做”,不幸的是,说这种话的人不少内心是很脆弱的。“其实不难”只不过是安慰自己的借口,“不去做”才是真正的目标。我的朋友叶欣曾说,要判断一个人说得靠不靠谱,就连着问三问,如果问不倒,那基本就是靠谱了。我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读者反馈,有说好的,说不好的,当然免不了还有谩骂的。尽管有很多“不那么中听”的意见,身为作者,我还是愿意(也必须)听取大家的反馈,因为这样既能修正(或加深)自己固有的看法,也能培养坦然面对的心态,久而久之也让自己对交流的态度变得更健康。
再次,愿意写作的人都是不断探究的人。有人曾经回忆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听老师在春天无比投入地背诵“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觉得无比佩服。可是过了一年偶然听到那位老师给新生上课,仍然是摇头晃脑地背诵“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不由得胃口大坏。其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招鲜,吃遍天”的人,刚开始接触会让人觉得很厉害,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这样的人其实只会程咬金三板斧,深入交往也不会带来太多收获,所以往往与高质量的社交绝缘。相反,如果是持续写作的人,尤其是公开认真写作的人,基本都不会再三炒冷饭会,否则是自取其辱。我认识的很多愿意写作的人,都在不停地思考新的问题,不停地探究新的领域,由此才能不断产出高质量的文字。这既是对自己的督促,也是对他人的吸引。
最后,愿意写作的人才有更多机会拓展自己的人脉。很多人都在强调“人脉”的重要性,但通常情况下,除非你本身就相当有实力,或者做的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否则“人脉”的拓展是相当难的。但是依靠写作,你可以织起一张人脉的大网,因为你认真写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点文字,都在告诉其它人你是一个认真思考、乐于交流的人,也成为其他人认识你、找到你的入口。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微博时代更是人人都能说上两句,世界成了充满噪音的海洋。这时候,认真的写作、高质量的文字才更显得可贵,也更能吸引“沉默高手”的注意力。我自己就通过写作认识了很多朋友,有人技术登峰造极,有人非常熟悉大众传媒,有人对新出的好书嗅觉敏锐,还有人深入了解苹果供应链…… 其实很多方面我也只是稍有涉猎,然后认真总结了自己的想法而已。生活在这样一张包罗万象的网络中,我常常会感叹自己解决问题可以省很多力气,少走很多弯路。而这一切,都是拜写作所赐。
以上说了写作给社交带来的种种好处,其实我觉得写作本身的意义更大。读大学时我去历史系听老师讲李约瑟难题和中国科技史,我印象很深的观点是:西方的发明可以历经很长时间,持续积累终成正果;中国的很多发明却因为缺乏记载,只能不断轮回,不断重新发明。工作以后经常在网络上搜索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通过英文能迅速找到,中文信息不是付之阙如就是杂乱无章,每到这种时候我都倍感失望和惭愧。要改变这一切,只能依靠认真的中文写作。那么,就从自己开始做起罢。
From Life Sailor, post 写作是种高质量的社交方式
一 去年回国的时候,见到了教我手风琴的夏老师。夏老师已逾古稀之年,钢琴手风琴俱佳,奈何现在学手风琴的孩子太少,我算是“关门弟子”了。多年不见,交谈起来仍然很愉悦。 我问他:“听说现在学钢琴的小孩少了,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夏老师答:确实如此,来学琴的小孩少了很多。据我判断,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不如之前景气,许多家庭的收入下降,无力负担钢琴的学费了;第二,弹钢琴现在不能给考试加分了,愿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少了很多;第三,其实大部分家长本来也没想好为什么要让小孩学钢琴,更多是攀比心态,“你的孩子学了这个,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去学”,“既然现在你家孩子不学了,我当然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了”;第四,许多家长并不考虑小孩的状态以及音乐本身,哪怕继续让孩子学,也只是维持“学”的动作而已,重要的是老师收费便宜,上课方便——能来家里上课最好,至于老师本身的水平,小孩是否有收获,那不是考虑的重点。 末了,夏老师叹了口气,“也好,现在坚持在我这学琴的,都是小孩真正有天赋,家长也懂得音乐的价值的。” 我又问:“我在德国,发现好像每个会乐器的人都能弹钢琴,这也有点超乎我的想象。” 夏老师答:其实很好理解。钢琴是个打击乐器,简单,没有管乐的换气的问题,同时钢琴也是个键盘乐,没有弦乐的音准问题,所以很适合入门,也容易理解乐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容许,先学一段时间的钢琴,之后再学任何乐器,都很简单。 我接着问,我家里正好有一台钢琴,因为家里领导小时候就希望学钢琴但是家里负担不起,如今终于可以圆梦了。她跟老师学了两年,很是找到些自我陶醉的感觉。我看小朋友现在弹手风琴,驾驭起来还有点吃力,是不是让他先改学一段钢琴? 夏老师说:完全可以啊。我就是七岁学钢琴,九岁学手风琴。先把钢琴学好了,之后再学手风琴事半功倍。 回到家里,我和小朋友认真聊了聊,确认他的兴趣是“像爸爸一样弹手风琴”,但在这个阶段,“学钢琴也是为将来做很好的准备”,他同意了。 (more…)
以前我写过自己学手风琴的爱恨情仇,也写过我在上海的手风琴老师。没想到,几十年后,异国他乡,自己刚上小学的孩子仍然选择了学习手风琴。比较他的学琴经历和我的学琴体验,还是有不少感慨,既能重温孩子学琴的兴奋和厌倦,也能体会家长送孩子学琴的不易与纠结。 以下,记录了我的若干感慨。 (more…)
从小就知道,在“反思二战”这个问题上,德国和日本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是反面典型,因为“始终没有彻底反思”,靖国神社问题,慰安妇问题始终没有终结;而德国是正面典型,有纽伦堡大审判,有勃兰特的“华沙之跪”,历史罪恶已经得到彻底清算。 那么,为何德国与日本会截然相反呢? 我听到过好几种流行的说法。有人说,因为“德意志民族是善于思考的民族,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哲学家、科学家”,所以“德国的反思当然更深刻更到位”;也有人说,德国二战后被美国占领,“反思战争罪行”成了占领军安排的任务,所以才能做到彻底…… 我一度觉得这些说法都有些道理,但隐隐绰绰,又不知道到底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更重要,哪个更不重要。直到来德国生活,认真看了一些德国历史,又与各种人交谈,我才终于发现,所谓德国“反思”的故事,很多都是神话,过于美好,却不切实际。 下面,我来罗列几个广泛流行的神话。 (more…)
据说真心与孩子相处的家长需要极强的心里承受能力,否则无法应对过山车一般的心情。我觉得,这是真的。 二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我早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小朋友准时去上学,苦口婆心告诉他要咬牙坚持住,“不要在学年末留个迟到的记录”。直到下午,沮丧的劲头还没有消退。不料,他拿回来了成绩单:数学、道德、手工……所有科目都是2分,只有一科——德语——是1分。 我当时的心情,用“喜出望外”来形容,是再恰当也没有了。 德国实行联邦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育规定。按照本州的官方解释,针对每一科目,综合考评行为(Betragen)、勤奋程度(Fleiß)、参与程度(Mitarbeit)、秩序表现(Ordnung),评分从5分到1分不等。5分表示“严重不足,需要明确改进”,4分表示“偶尔合格,但不稳定,仍需要改进”,3分表示“通常能合格”,2分表示“明显优于一般水平,而且保持稳定”,1分则是“堪称榜样,无可挑剔”。 按照老师给出的参考标准,1分的比例是98%,也就是“属于所有学生中的前2%”。换句话说,一个在家里主要说中文的孩子,在学校里,他的德语被老师评价为“堪称榜样,名列前茅”。 身为家长,我在喜悦之外,也有感慨。 我想起几次华人聚会时,他父母夸奖我家的孩子“愿意说中文,而且中文说得不错”,言语间不乏无奈和羡慕。我也想到曾有同胞告诉我,“孩子们在家里玩,无可避免要说德语,因为他们日常接触的就是德语,说起来太快太方便了”。我还想起身边见到的、网上读到的一些故事:父母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严格规定“在家不许说中文”,如此苦心孤诣,孩子长大了终于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中文却日渐生疏,父母称之为“必要的代价”…… 世界那么大,也许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我内心里总想,不同的语言不应当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关系。这些年坚持下来,我大概可以说,我做到了。 (more…)
小朋友在上钢琴课,老师给他讲乐理:“这是Sekunde,这是Trez……”,问他明白不明白,他似懂非懂。 我问他,“你需要爸爸给你解释一下吗?” 他说“好”。 于是我给他解释,“Sekunde,我们叫‘二度’,英语叫second,就是五线谱上相邻的两个音。Trez,中文叫‘三度’,英语里叫third,也就是五线谱上隔得更远点的两个音。刚才老师让你闭眼睛听,哪个是Sekunde,哪个是Trez,就是因为它们的感觉不一样。Trez听起来更舒服,而Sekunde听起来不那么舒服……” 看得出来,虽然我是中、英、德语混杂,但老师听到了几个术语,看到我讲解的手势和表情,也听懂了大概。于是,她好奇地问我:“我只知道您会弹手风琴,可是这些您也知道吗?” 我笑了笑:“是,自己学的”。 老师也笑了:“有您这样的家长,他肯定能学好。” 虽然说起来是轻描淡写,但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自己学的”这四个字背后,是我在育儿的道路上,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的煎熬,才明白的道理。 (more…)
家长应当和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我的答案曾经是非常肯定的:不应当。不要说儿童,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儿童谈论这些名词,只会让人望而生畏。身为父母,我们应当做的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感兴趣的方式谈论相关的具体问题,但绝对不要提这些大词。 不过世界的奇妙就在于,父母对教育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在“空气动力学”的问题上,我就吃到了教训。 那是一个下午,家里小朋友在iPad上看完他最喜欢的Blippi(这个节目我之前介绍过,对80后父母来说,Blippi可以理解为“带你见识各种新鲜玩意的董浩叔叔”),忽然抬起头来问我:“爸爸,你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吗?” “什么?你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我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空气动力学”这种词还是上中学时,身为军迷的我们在《航空知识》上知道的。再往后英语好一些,能看原版科普视频了,才知道“空气动力学”的原文就是aerodynamics。可是,我家这个还没上小学的家伙,竟然就能真诚地瞪大眼睛,一本正经地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 (more…)
View Comments
好巧,最近真的是感觉不可思议,你关注的是网络写作,而最近辉格(以前向你推荐过)正好写图灵时代的自然语言问题
你可以看看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5521.html
很赞同这篇文章的观点,写作是一种严肃社交。另外,开篇提到QQ是同步而微信是异步,是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怎么,你不这么觉得吗?我觉得QQ和微信就是同步和异步的区别啊
不能同意更多~!
“工作以后经常在网络上搜索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通过英文能迅速找到,中文信息不是付之阙如就是杂乱无章,每到这种时候我都倍感失望和惭愧。”
国内技术的氛围确实令一些“呐喊之人”感到失望。Linus在《Just for fun》中说人一生追求的三个层次:
1、解决生存问题,
2、追求更好的生活,
3、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国内大部分人学习技术只是为了解决第一个层次,然而国外的人是在第二、第三层次的基础上享受技术带来的快乐。总之,还是希望你们这些先行者继续为国内技术发展尽心尽力吧。
有点好奇,你有一个运营了这么多年的 blog,为什么还要再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呢?
因为blog已经没有人看了啊
这是转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