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吃了饭没事做

从同步到异步,从匿名到实名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从同步到异步,从匿名到实名


题记:完成正则表达式的书稿,对许多事情不再麻木,慢慢恢复写点东西的意识。虽然对网络没太多钻研,但从97年至今,自己上网的历史也有十多年了。在我眼里,这些年来网络呈现出两个趋势:从同步到异步,从匿名到实名,所以写了这篇散记。

先说从同步到异步(这里借用了计算机专业中的两个术语,有必要为不熟悉的读者做一点解释:异步是一种松散的通讯模式,一方发送消息之后,不需要等待对方回复,即可以接续处理,电子邮件就是最常见的异步通讯模式;同步则是较为紧密的通讯模式,一方发送消息之后,需要等到对方回复,才可以接续处理)。长期以来,以QQ为代表的同步通讯是主流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双方关系紧密到一定程度,必须同时在线,交流非常密集。相对传统的异步通讯方式(比如邮件)来说,它更加可靠,之前邮件往往容易丢失;更及时,邮件发送之后往往不知对方何时才能收到;也更亲切,比较容易打发当代人的无聊和孤独。但是,它只擅长维系关系紧密的网络,许多时候你会觉得,添加某个人为好友,长时间没什么话说,不添加,又联系不上。这其实是由交流的性质决定的:同步性越强,关系就越紧密。观察电话(最强)、IM(次之)、邮件(再次)、SNS网站(需要双向确认)、微博(单向确认即可)可以印证。

但是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并非只有紧密的联系,还有大量的松散联系,这是IM软件(同步交流)力所不及的,倒是异步交流形式非常适合这种关系,所以近些年来,异步通讯重新抬头,在我自己和周围朋友的生活中,IM的使用比例在不断下降,邮件/微博的使用比例在不断上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大大发展,邮件不再容易丢失,而且移动终端保证了随时在线,收到消息可以迅速发出提示,把人从“轮询”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放心自由地去做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松散”的交际范围远远大于“亲密”的交际范围,而异步交流方式非常适合维系”不亲密“关系。以微博为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般人的微博关注人数(非僵尸粉),远远大于IM好友人数;而且因为不需要及时回复,这种交流完全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困扰。也就是说,微博提供了一种大范围、松散、但可控的联系方式。而且,它已经够用了,以前大家交流到最后或许要互换QQ号码,现在则只需要保持微博关注即可,相比SNS网站,甚至不需要对方确认。

再说从匿名到实名。网络实名制已经喊了很多年,大家的看法各不相同,我的看法是,实名制或许没有必要,但网络使用实名却是有意义的,其比例也的确在不断提高。

早期的互联网的热点在于体育、娱乐,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大家也习惯取一些别致的网名;后来网民逐渐开始在互联网上论政、撰写时评,到现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民生有关的各个细节。网民可以发表言论、讨论的领域在不断增加,对现实的影响也在增加,为保证言论的份量和质量,对信誉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一点上,匿名显然不如实名。

而且,今天的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之前各个网站自成封闭体系的格局,但帐号积累的信誉和影响力多还局限于各个孤立的网站,无法转移——即便同样主题同样领域的两个网站,信誉的迁徙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全网范围了。但使用实名,却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实名的好处是大家认同的不再是这个id而是个人,尤其是在有中国特色的大量转载中,实名更会带来巨大的好处——读者记住的作者不再是某论坛某id,而是某个人。在有了微博之后,就更是如此——微博几乎没有任何话题限制,你可以对所有领域,随意发言,而这些各类发言累积的影响和信誉都会归化到帐号,如果是实名,则会反馈到真实的个人,带来收益。

如果这两点没错,自然的结论就是,无论是同步到异步,还是从匿名到实名,微博符合这种趋势,是在合适阶段出现的合适形式,这或许可以从一方面解释微博为什么这么火。
实际上,我觉得微博就应该是这个玩法,它应该更像一个松散的平台,不会IM化或者SNS化成小圈子而限制了交际的范围;另一方面,它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不对信息设任何门槛和限制,这样才更容易吸引大家实名参加,积攒信誉的同时,提供更有份量更高质量的信息。

或许未来的微博更像一种基础设施,一条消息总线,消息可以很方便地发布,而没有太多私密性(真正私密的信息价值往往不大),也可以很方便地追溯到人,又可以很方便地从这个人的历史发言,做出评价。至于在此之上,如何按照不同的维度(时间、话题、人物),整理、归纳各种消息,这就是各种应用该做的事情了。

Yurii

View Comments

  • 说得好!
    不过现在也有些使用虚拟ID的人在达到一定知名度以后同样在各个网站之间广受认可,确少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名字,比如Keso,Jason Ng,William Long,和菜头。

  • 我觉得微博这么火是因为他做到了IM做不到的事情
    超级媒体 一个极大的平台 只要能够吸引注意力就能够获得极大的关注度。

  • 微博传播速度快,适合群体性信息传播。
    预测一下,未来QQ之类的IM式微,微博取而代之……

  • 终于这一个可以发表评论。
    我也讨论一下。
    我觉得还是IM的用户粘度高。微博这东西信息量太大,容易产生疲劳。而IM则是类似于熟人关系的社交应用,基于双向联系。微博只是获取信息方便,但是粘度不高。

Recent Posts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续】

一 很多人关心,我们父子给M写了道歉信之后,对方是否有回应。 答案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回应。不过比较特殊的是,写完信之后德国小学就开始放秋假,学生不用去学校,既然见不到,也就不可能收到任何回应。 老实说,我觉得对方父母是有点反应过度的。这些年我的一条深刻经验是,如果出现分歧、矛盾,越早、在越低的层面直接面对,就越容易解决。许多小的矛盾之所以越闹越大甚至无法收场,往往都是经过了很多演绎、传话,而没有在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面对。 试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收到写着“我要杀了你”的信件,哪怕一开始很惊慌甚至愤怒,但仔细想一想,毕竟还有很多信息是未知的——比如对方是谁,平时言行如何,为何要写这样的信…… 更好的办法或许是先去直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把信交给家长委员会,走“公事公办”的路子。 我当然承认,“公事公办”无可厚非,对方家长也有这样的权利——所谓权利,就是“有资格做对方不喜欢的事情,人家还拿你没办法”。既然有这样的权利,就需要尊重。 所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确是与人相处的重要法则:我不会选择这么做,但我能理解和尊重你这么做的权利。 也有人问,那将来你遇到M的父母,会不会紧张? 答案是:不会。 (more…)

17 hours ago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

一 收到S老师邮件的时候,我刚刚胆战心惊地做完第一次德语技术分享,还在享受着同事们的鼓励。猛然间就收到一封邮件:“您的孩子在学校参与了一起性质严重的事件,您必须来学校面谈,请从以下时间段中选择……” 什么?“性质严重的事件”?我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再把这段文字贴到谷歌翻译里,确认自己没有理解错。 我没有看错,也没有理解错,就是“性质严重的事件”。好吧,既然“性质严重”,那谈话肯定是越早越好,最早的日期是第三天。我紧赶慢赶,回信确认了最早可能的谈话时间,虽然德国人通常都不期待能这么快收到回复。 去接他回来的路上,我发现他一切正常,完全看不出任何异样。于是,我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只是依照惯例,问他当天发生了什么,在学校开心不开心。 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心生疑惑,看起来和“性质严重”完全不搭边。那会是什么事情呢? 我又问他,有没有和同学吵架、打架,是不是被人欺负了不敢说。但是,答案全都是“没有”。 我满心怀疑,又按捺不住,直接问:“既然一切都挺好,为什么S老师给我发信,说让我来学校跟她谈话呢?”我担心“性质严重”会吓到他,故意隐去了这个词。 他的满面春风在那瞬间凝固了,喃喃低语道:“好吧,原来是那件事,我还以为她不会跟你说。” (more…)

17 hours ago

写在加入乐团一周年

在2024年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还可以加入乐团,甚至参加音乐会演奏。我只是个普通中年人,在之前文章里说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随大流弹了十年手风琴,考过六级(当时最高八级)之后就彻底放弃了。直到二十多年后,在上海工作时才重新开始弹琴,当时有幸跟夏老师学了两年,打开了感官,懂得了音乐的世界远远比考级要广阔和美妙。再往后,就是自己看Youtube学习了一些乐理知识。因为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2023年末,我给本市的音乐学校写信,询问是否可以参加手风琴课程。通过回信我才知道,原来不只是“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而且“每个城市都有很多乐团”,哪怕是手风琴乐团。就这样,阴差阳错的,2024年初,经过简单的试奏,我加入了本市的手风琴乐团。虽然我是乐团新人,仍然有很多要学习的,但是一年下来,确实有不少感受。如果读者朋友也对音乐感兴趣,或者想让孩子学习音乐,也许我的感受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more…)

17 hours ago

从“这不公平”说起

中秋节,照例是本地的华人家庭聚会,大人在一起闲聊,小朋友在一起玩耍。 我注意到,某个孩子似乎最近有些变化,嘴里说着不干不净的词汇,脸上还挂着特别的笑意。这个孩子以前不是这样,起码在我记忆里,几个月前他还不是这样。现在,很明显是受到了某些外界的影响,而且他似乎是在有意识地模仿。 考虑到与他的妈妈比较熟悉,聚会结束之后,我给她发消息提醒说,“今天我注意到您的孩子在玩耍时说了XXXX这些脏词,我以为,无论是在中文或是德语里,这么说都不太礼貌。我印象里,他以前不是这样的。记得您提到最近孩子参加了某个中文课程,或许可以问一下,是不是有同学有这样的情况,以后家长可以留意。” 我明白这有点微妙,但在德国呆久了,也觉得应当神经大条一点。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见到危险或者不礼貌的状况,直接制止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熟人的孩子,告诉说“嘿,小朋友,不能这样”或者“注意,那样不对”,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有好几次我甚至会感谢别的家长,因为几乎所有情况下对方都是就事论事,而且说得对。 (more…)

18 hour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续】

一 去年回国的时候,见到了教我手风琴的夏老师。夏老师已逾古稀之年,钢琴手风琴俱佳,奈何现在学手风琴的孩子太少,我算是“关门弟子”了。多年不见,交谈起来仍然很愉悦。 我问他:“听说现在学钢琴的小孩少了,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夏老师答:确实如此,来学琴的小孩少了很多。据我判断,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不如之前景气,许多家庭的收入下降,无力负担钢琴的学费了;第二,弹钢琴现在不能给考试加分了,愿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少了很多;第三,其实大部分家长本来也没想好为什么要让小孩学钢琴,更多是攀比心态,“你的孩子学了这个,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去学”,“既然现在你家孩子不学了,我当然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了”;第四,许多家长并不考虑小孩的状态以及音乐本身,哪怕继续让孩子学,也只是维持“学”的动作而已,重要的是老师收费便宜,上课方便——能来家里上课最好,至于老师本身的水平,小孩是否有收获,那不是考虑的重点。 末了,夏老师叹了口气,“也好,现在坚持在我这学琴的,都是小孩真正有天赋,家长也懂得音乐的价值的。” 我又问:“我在德国,发现好像每个会乐器的人都能弹钢琴,这也有点超乎我的想象。” 夏老师答:其实很好理解。钢琴是个打击乐器,简单,没有管乐的换气的问题,同时钢琴也是个键盘乐,没有弦乐的音准问题,所以很适合入门,也容易理解乐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容许,先学一段时间的钢琴,之后再学任何乐器,都很简单。 我接着问,我家里正好有一台钢琴,因为家里领导小时候就希望学钢琴但是家里负担不起,如今终于可以圆梦了。她跟老师学了两年,很是找到些自我陶醉的感觉。我看小朋友现在弹手风琴,驾驭起来还有点吃力,是不是让他先改学一段钢琴? 夏老师说:完全可以啊。我就是七岁学钢琴,九岁学手风琴。先把钢琴学好了,之后再学手风琴事半功倍。 回到家里,我和小朋友认真聊了聊,确认他的兴趣是“像爸爸一样弹手风琴”,但在这个阶段,“学钢琴也是为将来做很好的准备”,他同意了。 (more…)

21 hour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

以前我写过自己学手风琴的爱恨情仇,也写过我在上海的手风琴老师。没想到,几十年后,异国他乡,自己刚上小学的孩子仍然选择了学习手风琴。比较他的学琴经历和我的学琴体验,还是有不少感慨,既能重温孩子学琴的兴奋和厌倦,也能体会家长送孩子学琴的不易与纠结。 以下,记录了我的若干感慨。 (more…)

21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