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一家之言

学到不会忘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学到不会忘


博文视点的张春雨编辑告诉我,八次印刷的《精通正则表达式》已经全部售罄了, O’Reilly 与电子工业出版社续签了版权合同,准备重新上市,让我写一点东西。

该写什么好呢?

2007 年 《精通》上市时,我还在中关村,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望见颐和园的佛香阁;而现在,窗外景色已经换成了珠江边的小蛮腰;对正则表达式的使用,也从随手拈来变得生疏——许多问题需要翻查《精通》,翻查自己写的《正则指引》。究其原因,与正则表达式直接相关的开发做得少了,古话说“勤则立,嬉则荒”,就是这个道理。

荒是荒了,毕竟还没荒废,虽然有很多细节需要查阅,但是我很清楚,某个问题能不能用正则表达式解决,该怎样解决。或者说,虽然手上生疏了,心里其实没有忘记,而这一切,归源都是之前死啃过《精通》的缘故。

在阅读《精通》之前,我已经查阅了网上的不少资料,对正则表达式有了基本了解,能像模像样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算“够用”了。这时候遇见《精通》这样“现实价值不那么大”的书,能静下心去阅读,其实带着点毕业不久的傻气,只是单纯想把它弄懂搞透。所以,遇到匹配原理这类看来没多少实用价值的知识,还会愿意花时间去揣摩、研习。回头想想,也正是因为当时有这种傻气,可算是意外的收获:工作中经常需要学习一些工具和原理,虽然当时也“学会”了,但不久就忘个精光;相比之下,正则表达式却是学到了“不会忘”的程度。更典型的例子是游泳,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到“一朝学会,终身不忘”。同样是“学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最后的答案是,“学会”的定义是不同的。

通常我们说“学会”了某项技术、某门语言,意思是“凑合能用”,或者说“可以对照文档( Google )解决问题”的程度——你用 Python 解决了一个问题,就说明你“学会”了Python ,哪管是步步 Google ,还是照抄现成的代码。而我们说“学会”了游泳,意思是可以在水里行动而不沉下去,更重要的是在游泳时不需要时刻背诵各种口诀:吸气—伸手—划水—蹬腿—抬头—呼气……,如果你在泳池里还要时时谨记这些口诀,是绝对谈不上“学会”的。

两者虽然都叫“学会”,其实相差迥异:第一种“学会”是“照猫画虎”,第二种“学会”是“融会贯通”,虽然都可以解决问题,但从第一种“学会”到达第二种“学会”,其实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而且,两种“学会”都能解决问题,所以在达到第二种“学会”的漫长过程中,你很可能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反而会困惑继续学习的意义乃至放弃——既然能对着文档操作,既然有现成的资料,为什么要去理解背后的原理呢。

对我来说,第二种“学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会忘记——学习的时间增长一倍,遗忘的难度将会增加十倍、二十倍甚至一百倍。这些年来,我见到了太多这样的例子:有人每次用到正则表达式都会抓狂,都要四处极力搜索、反复盲目尝试,花很长时间才能凑出、蒙对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花时间潜心学习《精通》这样的经典。因为反复遗忘,需要反复学习,最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许多人不愿意专门花时间来学习正则表达式,是认为它属于奇技淫巧,并非工作必须。但这理由是不成立的:我们大部分人不是作家,但为了在需要的时候写得出文章,还是必须专门花时间来练习写作。而且,专门花时间来学习“非必要”的技能,以后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真切体会到并且懂得这个道理,恰好也是与《精通》的翻译有缘。

在翻译《精通》时,为了省却重新编排索引的麻烦,需要做到中英文版页页对应,于是我专门学习了侯捷老师写的《Word排版艺术》,并且亲手尝试了每个例子,记熟了有关的概念和术语,从此学会了格式和样式的角度定义文档,再不用为格式之类的问题烦恼。这些年来虽然用得并不 多,却没有忘记。去年写作《正则指引》时,我事先完整定义了各种格式、样式、引用等等,交稿时节省了自己和出版社大量的时间。

另一个例子仍然与正则表达式有关。去年,为了写作《正则指引》中Unicode的章节,我专门花了时间研读Unicode规范,虽然最终《指引》中没有列出学到的全部知识,但我对Unicode的理解已经不再限于“在程序中设定Unicode编码即可”。前几天,有位同事遇到Unicode字符Ä (U+00C4)无法打印的问题,于是我建议他使用A和¨ (U+0041和U+0308)的两个Unicode字符来表示(按照Unicode规范,两个字符可以“组合”成一个字符),果然解决了问题。这段经历再次证明,真的学会了,就真的不会忘。

亚里士多德曾说:所谓幸 福,就是尽情地施展我们掌握的技能,等待期望的结果。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可以解决,但是之前学过的技能已经遗忘,于是施展起来步履沉重、举步维艰,最后只能精疲力竭地等待结果,自然与幸福绝缘。相反,如果我们能把重要的技能都真正学会,学到不会忘的程度,自然可以接近幸福。如果你想收获自如驾驭 正则表达式的幸福,不妨从这本书开始吧。

Yurii

View Comments

  • 完全认同"学会"的两种境界。
    有些东西已经可以认为是深入你的血液。 好吧, '化成灰都认识'.

  • Google不是万能的。但我偶尔会过度沉迷到“学会”中去,耽误了本应及时完成的事情。

  • 这段话说明两个事实,1、认为Word不需要学习的观点是错误的;2、博主有空的时候可以考虑试试LaTeX了。

    "在翻译《精通》时,为了省却重新编排索引的麻烦,需要做到中英文版页页对应,于是我专门学习了侯捷老师写的《 Word 排 版艺术》,并且亲手尝试了每个例子,记熟了有关的概念和术语,从此学会了格式和样式的角度定义文档,再不用为格式之类的问题烦恼。这些年来虽然用得并不 多,却没有忘记。去年写作《正则指引》时,我事先完整定义了各种格式、样式、引用等等,交稿时节省了自己和出版社大量的时间。"

    • 是的,你说的对。
      Latex我学过一点,但不多。用Word主要是因为国内出版社都在用,所以我就多花了一些时间:)

  • 中译版的书能印到第8刷在国内真算得上奇迹了啊~~我手里还是第2刷呢~

Recent Posts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续】

一 很多人关心,我们父子给M写了道歉信之后,对方是否有回应。 答案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回应。不过比较特殊的是,写完信之后德国小学就开始放秋假,学生不用去学校,既然见不到,也就不可能收到任何回应。 老实说,我觉得对方父母是有点反应过度的。这些年我的一条深刻经验是,如果出现分歧、矛盾,越早、在越低的层面直接面对,就越容易解决。许多小的矛盾之所以越闹越大甚至无法收场,往往都是经过了很多演绎、传话,而没有在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面对。 试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收到写着“我要杀了你”的信件,哪怕一开始很惊慌甚至愤怒,但仔细想一想,毕竟还有很多信息是未知的——比如对方是谁,平时言行如何,为何要写这样的信…… 更好的办法或许是先去直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把信交给家长委员会,走“公事公办”的路子。 我当然承认,“公事公办”无可厚非,对方家长也有这样的权利——所谓权利,就是“有资格做对方不喜欢的事情,人家还拿你没办法”。既然有这样的权利,就需要尊重。 所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确是与人相处的重要法则:我不会选择这么做,但我能理解和尊重你这么做的权利。 也有人问,那将来你遇到M的父母,会不会紧张? 答案是:不会。 (more…)

5 hours ago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

一 收到S老师邮件的时候,我刚刚胆战心惊地做完第一次德语技术分享,还在享受着同事们的鼓励。猛然间就收到一封邮件:“您的孩子在学校参与了一起性质严重的事件,您必须来学校面谈,请从以下时间段中选择……” 什么?“性质严重的事件”?我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再把这段文字贴到谷歌翻译里,确认自己没有理解错。 我没有看错,也没有理解错,就是“性质严重的事件”。好吧,既然“性质严重”,那谈话肯定是越早越好,最早的日期是第三天。我紧赶慢赶,回信确认了最早可能的谈话时间,虽然德国人通常都不期待能这么快收到回复。 去接他回来的路上,我发现他一切正常,完全看不出任何异样。于是,我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只是依照惯例,问他当天发生了什么,在学校开心不开心。 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心生疑惑,看起来和“性质严重”完全不搭边。那会是什么事情呢? 我又问他,有没有和同学吵架、打架,是不是被人欺负了不敢说。但是,答案全都是“没有”。 我满心怀疑,又按捺不住,直接问:“既然一切都挺好,为什么S老师给我发信,说让我来学校跟她谈话呢?”我担心“性质严重”会吓到他,故意隐去了这个词。 他的满面春风在那瞬间凝固了,喃喃低语道:“好吧,原来是那件事,我还以为她不会跟你说。” (more…)

5 hours ago

写在加入乐团一周年

在2024年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还可以加入乐团,甚至参加音乐会演奏。我只是个普通中年人,在之前文章里说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随大流弹了十年手风琴,考过六级(当时最高八级)之后就彻底放弃了。直到二十多年后,在上海工作时才重新开始弹琴,当时有幸跟夏老师学了两年,打开了感官,懂得了音乐的世界远远比考级要广阔和美妙。再往后,就是自己看Youtube学习了一些乐理知识。因为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2023年末,我给本市的音乐学校写信,询问是否可以参加手风琴课程。通过回信我才知道,原来不只是“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而且“每个城市都有很多乐团”,哪怕是手风琴乐团。就这样,阴差阳错的,2024年初,经过简单的试奏,我加入了本市的手风琴乐团。虽然我是乐团新人,仍然有很多要学习的,但是一年下来,确实有不少感受。如果读者朋友也对音乐感兴趣,或者想让孩子学习音乐,也许我的感受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more…)

5 hours ago

从“这不公平”说起

中秋节,照例是本地的华人家庭聚会,大人在一起闲聊,小朋友在一起玩耍。 我注意到,某个孩子似乎最近有些变化,嘴里说着不干不净的词汇,脸上还挂着特别的笑意。这个孩子以前不是这样,起码在我记忆里,几个月前他还不是这样。现在,很明显是受到了某些外界的影响,而且他似乎是在有意识地模仿。 考虑到与他的妈妈比较熟悉,聚会结束之后,我给她发消息提醒说,“今天我注意到您的孩子在玩耍时说了XXXX这些脏词,我以为,无论是在中文或是德语里,这么说都不太礼貌。我印象里,他以前不是这样的。记得您提到最近孩子参加了某个中文课程,或许可以问一下,是不是有同学有这样的情况,以后家长可以留意。” 我明白这有点微妙,但在德国呆久了,也觉得应当神经大条一点。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见到危险或者不礼貌的状况,直接制止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熟人的孩子,告诉说“嘿,小朋友,不能这样”或者“注意,那样不对”,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有好几次我甚至会感谢别的家长,因为几乎所有情况下对方都是就事论事,而且说得对。 (more…)

6 hour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续】

一 去年回国的时候,见到了教我手风琴的夏老师。夏老师已逾古稀之年,钢琴手风琴俱佳,奈何现在学手风琴的孩子太少,我算是“关门弟子”了。多年不见,交谈起来仍然很愉悦。 我问他:“听说现在学钢琴的小孩少了,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夏老师答:确实如此,来学琴的小孩少了很多。据我判断,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不如之前景气,许多家庭的收入下降,无力负担钢琴的学费了;第二,弹钢琴现在不能给考试加分了,愿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少了很多;第三,其实大部分家长本来也没想好为什么要让小孩学钢琴,更多是攀比心态,“你的孩子学了这个,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去学”,“既然现在你家孩子不学了,我当然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了”;第四,许多家长并不考虑小孩的状态以及音乐本身,哪怕继续让孩子学,也只是维持“学”的动作而已,重要的是老师收费便宜,上课方便——能来家里上课最好,至于老师本身的水平,小孩是否有收获,那不是考虑的重点。 末了,夏老师叹了口气,“也好,现在坚持在我这学琴的,都是小孩真正有天赋,家长也懂得音乐的价值的。” 我又问:“我在德国,发现好像每个会乐器的人都能弹钢琴,这也有点超乎我的想象。” 夏老师答:其实很好理解。钢琴是个打击乐器,简单,没有管乐的换气的问题,同时钢琴也是个键盘乐,没有弦乐的音准问题,所以很适合入门,也容易理解乐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容许,先学一段时间的钢琴,之后再学任何乐器,都很简单。 我接着问,我家里正好有一台钢琴,因为家里领导小时候就希望学钢琴但是家里负担不起,如今终于可以圆梦了。她跟老师学了两年,很是找到些自我陶醉的感觉。我看小朋友现在弹手风琴,驾驭起来还有点吃力,是不是让他先改学一段钢琴? 夏老师说:完全可以啊。我就是七岁学钢琴,九岁学手风琴。先把钢琴学好了,之后再学手风琴事半功倍。 回到家里,我和小朋友认真聊了聊,确认他的兴趣是“像爸爸一样弹手风琴”,但在这个阶段,“学钢琴也是为将来做很好的准备”,他同意了。 (more…)

9 hours ago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

以前我写过自己学手风琴的爱恨情仇,也写过我在上海的手风琴老师。没想到,几十年后,异国他乡,自己刚上小学的孩子仍然选择了学习手风琴。比较他的学琴经历和我的学琴体验,还是有不少感慨,既能重温孩子学琴的兴奋和厌倦,也能体会家长送孩子学琴的不易与纠结。 以下,记录了我的若干感慨。 (more…)

9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