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一家之言

做人不妨“二”一点

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做人不妨“二”一点


前段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一张搞笑图,说明的是欧洲各国如何表达数字92。

在大多数国家,92的表达就是“先说90再说2”,似乎很符合直觉。不过,也有几个国家的表达是很妖娆的。比如“著名”的法语,就是4*20+12,法语七十几的读法都还算“正常”,与英语没什么差别,一旦到了八十,就摇身一变为“5个20”。还有“登峰造极”的丹麦语,92的表达逻辑是2+(5-0.5)*20。

当然也别光盯着法语和丹麦语,德语的逻辑也比较考验人,92读作“2和90”,先说个位再说十位。实际上,德语“几十几”的读法都与英语相反,全都是先说个位再说十位。所以不少新来德国的朋友,在付钱时混淆“36块”和“63块”是常事。

因此许多人说德语“不好学、晦涩难懂”,“学德语都要精神分裂”,确实情有可原。我认识的不少同胞,甚至付出了很大代价,“学了德语,英语都说不好了”,这并不是夸张。

不过,另一方面,欧洲各国似乎人人都能掌握几门语言,除去英语作为非母语的“标配”不说,熟练掌握法语、德语或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的人比比皆是。看起来,他们并没有学到“精神分裂”。

这种能力是与人有关吗?似乎不是,在这里长大的非欧洲裔的人,同样可以说几门语言。

是与语言环境有关吗?可能是,毕竟不少人都有各国的亲戚,从小能接触到多种语言,耳濡目染,天长地久,自然不觉得难。

那么,从小没有语言环境的人,是不是就过不了这一关了?好像也不是。至少在我感觉,学了德语并没有影响英语,许多时候反而能用两种语言穿插表达,感觉比之前更自在了。

我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这个问题不麻烦,但说来话长。

我总记得以前在大学课堂里一次讨论。当时的学风非常开放,几乎什么话题都能聊。那一次,我们讨论的是日本文化。

众所周知,日本在历史上一直是比较钦慕中华文化的,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不过对马海峡的客观存在,又给了幕府一些“自保”与“拒绝”的勇气。到了近代,日本改弦更张,“脱亚入欧”转头拜倒在西方列强面前,一跃成为与“西洋”对应的“东洋”,经济发达之后更对亚洲各国发动了侵略,造下深重的罪孽。所以,对于日本“脱亚入欧”的举动,同学们都有几分藐视,认为这是“不忠”,是“数典忘祖”。

等大家陈述完自己的观点,老师也给了个不一样的视角:“你们有没有想过,恰恰因为日本没有那么重的历史包袱,才可以彻底向西方学习……谁先进我就跟谁学,这并不完全是坏事……”

“可是,这种一会儿跟这个学,一会儿跟那个学的,不是显得有点二嘛?”有个同学认真地问,颇有几分不服气。

说来也好玩,那时候课堂就这样,哪怕你问的问题很好笑,也没有人会嘲笑你。

“我们总说‘博采众长’,这不就是一种博采众长吗?而且,日本也没有因为先学中华再学西洋就丢掉了自己的本性,谁能说,今天的日本,因为经历了明治维新,就与之前的历史完全断裂了?也可能,‘二’就很重要,因为古话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只有经历‘二’这个阶段,才能摆脱对‘一’的迷恋,才能看到无穷……”

今天想来,当时的对话算是课堂闲聊,类似四川茶馆里的“摆龙门阵”,只是一些观点的表达,并没有严密的学术论证。但是,它却给我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只有经历‘二’这个阶段,才能摆脱对‘一’的迷恋,才能看到无穷”。

从那以后我逐渐意识到,许多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对‘一’的迷恋在作怪。

我认识一些抱怨“德语难学”的同胞,每逢德语和中文(以及英语)不同的地方,就要抱怨“德语怎么这么奇葩”,久而久之,“德语这门语言很奇葩”就成了不断自我加强的印象,学习的心理挑战也就越来越大。

其实之所以觉得“奇葩”,也是因为对‘一’的迷恋,认为“中文和英文共同的部分,就应该是世界通行的习惯”,无法适应这种差别而已。如果不承认“世界通行的只有一种习惯”,而是承认“世界通行的有多种习惯”,继而承认“一个人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和冲突”,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做到。

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摆脱对“一”的迷恋,大方拥抱“二”,并非只是有助于“学德语”,还可以造福其它许多事情。比如我们做IT,同时掌握两种以上的开发平台,同时运用两种以上的开发工具……虽然行业内也有许多“精分”的笑话,但是相信我,当你正心诚意去做了,基本不会“精分”。

反过来,我甚至发现,明白这个道理,对孩子学中文都有帮助。

海外家庭的孩子如何学好中文,这是个老大难题。就我所见,不少家长为此煞费苦心。或者是不顾孩子本身意愿坚持把孩子往中文学校送,或者是强行规定“在家必须讲中文,否则家长就不说话”……总之,手段很多,效果都不太好。

有意思的是,对中文之外的语言,许多小孩学起来却不亦乐乎。比如我家小孩,虽然在幼儿园说德语,在家说中文,但他似乎“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英语,看Youtube的英语视频毫无压力。

仔细观察他学英语的过程之后,我大概明白了,小孩学语言不是“家长教,孩子学”的单向过程,而是“孩子学,家长也要学,共同营造语言环境”的过程。换句话说,与其规定“家里只许说一种语言”,强迫孩子在语言上靠近家长,不如索性放开——你跟我说德语我就说德语,你跟我说英语我也说英语,不同的语言混合在一起说,反而很有妙趣。

在这个基础之上,要想让孩子学好中文,还有很多技巧可以虚心从英语材料那里借鉴,比如:

第一,让语言生动有趣。语言要有吸引力,必须有活力,让人产生兴趣,尤其是对好奇心勃发的孩子而言。如果家长用心,哪怕是看似毫不新奇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有很多新奇的趣味,比如中文里大量存在的歇后语、谐音梗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不但让语言本身有趣,还要让语言谈论的内容有趣,不要认为孩子年纪小就刻意简化跟他交流的内容。我发现许多小朋友都喜欢看的Blippi系列视频里一点也不避讳专业名词,讲如何坐飞机时直接蹦出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这样的词,小朋友也能接受。有鉴于此,我之前读过一些科学史的内容,知道科学的历史也是人类认知从粗糙到精准的历史,所以平时遇到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经常能从历史故事讲起,看起来,吸引力并不输于英文资料。

总之,教孩子语言,也是我学习新语言、重新认识原有语言的过程,虽然它不是“我教你学”那么简单,而要花费不少心思,但也确实乐在其中。

看着孩子自由穿行于不同的语言之间,我时常会想到许多年前的那堂课,想起老师说过的“只有经历‘二’这个阶段,才能摆脱对‘一’的迷恋,才能看到无穷……”

面对这个世界,我们不妨‘二’一点,不要总摆出一本正经的道学家面孔,其实挺好。这是真的。

Yurii

View Comments

  • 网路上搜到那篇10多年前的通配符的文章之后,转而访问这个主页
    博主好久没更新了啊

Recent Posts

再次面临孩子不想去打冰球的问题

之前我写了一篇《坚持了两年之后,小朋友突然不想去打冰球了…》,本来是无心之作,没想到收到了很多留言,我自己也获益不少。 本来,我以为解决了小朋友的问题,此事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的是,暑假过后,冰球训练重开,他又老调重弹:“我不去了,我不想打冰球了……”。 这可叫我如何是好?听到他嘟嘟囔囔说这一切的时候,我心里百感交集。 成年人的生活里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对应的,也希望一切井井有条、按部就班。因此,这样“意外”的变数,总是第一时间让人心生无奈和烦恼:天哪,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不过,基于之前的经验,借鉴大家的留言,这次我显然更有心理准备一些,起码不会慌乱。 之前我写过,如果父母多阅读一些高质量的育儿专著,有助于把自己的期望水平“降”到合适的程度,就不会那么焦虑甚至抓狂。 (more…)

1 week ago

Michael,一个打冰球的好孩子

认识Michael很偶然,但我也很幸运,因为我见证了一个“打冰球的好孩子”的成长。 最早认识Michael是在冰球队的夏季体能训练上。那时候这群孩子还只有六岁左右,每次训练都是家长送来,在旁边观看陪伴,再接回家。但是,我很快发现有个孩子不一样,家长送他来就回家,他靠自己换好全身装备,训练完自己洗澡更衣,再由家长接回去。看起来,他好像完全没有其他孩子那种“害怕独处”的感觉。 于是我问他:“小朋友,你这么勇敢,你叫什么名字呀?” 他说:Michael。 我尝试复述他的名字,好几遍都不成功,因为我总听成“米歇”,最后他耐着性子慢慢说,我仔细听才发现最后还有个音节,嘴要更扁一点,舌头往上垫,才可以念出来,类似“米歇-厄尔”。其实这个名字写出来大家都认识,英文里读作“迈克尔”,无奈德语的发音规则很严格,字母i不会像英文那样有两种读音,结尾的el又一定要发音,所以就成了“米歇-埃尔”。 (more…)

1 week ago

冰球训练四年的收获和感悟

偶然刷到一篇文章,说的是“贵族家长”群体给小朋友安排的活动:冰球、马术…… 我有点诧异,原来“冰球”也被贴上了“身份”的标签。想想自家小朋友的情况:赶上打折花了400多欧元买的全套护具,80元买的二手冰球包,每个月60欧元的俱乐部费用……想了想,似乎很难和“贵族”联系起来。 只不过,他已经坚持打冰球到了第四年,我们的生活确实有不小的变化。写下来,既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也可以作为“贵族运动”的现身说法。因为在我看来,如果非要说它是“贵族”运动,也只能“贵”在高(时间)投入、高产出而已。细细想来,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冰球深深的影响了。 (more…)

3 weeks ago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续】

一 很多人关心,我们父子给M写了道歉信之后,对方是否有回应。 答案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回应。不过比较特殊的是,写完信之后德国小学就开始放秋假,学生不用去学校,既然见不到,也就不可能收到任何回应。 老实说,我觉得对方父母是有点反应过度的。这些年我的一条深刻经验是,如果出现分歧、矛盾,越早、在越低的层面直接面对,就越容易解决。许多小的矛盾之所以越闹越大甚至无法收场,往往都是经过了很多演绎、传话,而没有在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面对。 试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收到写着“我要杀了你”的信件,哪怕一开始很惊慌甚至愤怒,但仔细想一想,毕竟还有很多信息是未知的——比如对方是谁,平时言行如何,为何要写这样的信…… 更好的办法或许是先去直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把信交给家长委员会,走“公事公办”的路子。 我当然承认,“公事公办”无可厚非,对方家长也有这样的权利——所谓权利,就是“有资格做对方不喜欢的事情,人家还拿你没办法”。既然有这样的权利,就需要尊重。 所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确是与人相处的重要法则:我不会选择这么做,但我能理解和尊重你这么做的权利。 也有人问,那将来你遇到M的父母,会不会紧张? 答案是:不会。 (more…)

3 weeks ago

亲历德国小学的死亡威胁事件

一 收到S老师邮件的时候,我刚刚胆战心惊地做完第一次德语技术分享,还在享受着同事们的鼓励。猛然间就收到一封邮件:“您的孩子在学校参与了一起性质严重的事件,您必须来学校面谈,请从以下时间段中选择……” 什么?“性质严重的事件”?我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再把这段文字贴到谷歌翻译里,确认自己没有理解错。 我没有看错,也没有理解错,就是“性质严重的事件”。好吧,既然“性质严重”,那谈话肯定是越早越好,最早的日期是第三天。我紧赶慢赶,回信确认了最早可能的谈话时间,虽然德国人通常都不期待能这么快收到回复。 去接他回来的路上,我发现他一切正常,完全看不出任何异样。于是,我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只是依照惯例,问他当天发生了什么,在学校开心不开心。 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心生疑惑,看起来和“性质严重”完全不搭边。那会是什么事情呢? 我又问他,有没有和同学吵架、打架,是不是被人欺负了不敢说。但是,答案全都是“没有”。 我满心怀疑,又按捺不住,直接问:“既然一切都挺好,为什么S老师给我发信,说让我来学校跟她谈话呢?”我担心“性质严重”会吓到他,故意隐去了这个词。 他的满面春风在那瞬间凝固了,喃喃低语道:“好吧,原来是那件事,我还以为她不会跟你说。” (more…)

3 weeks ago

写在加入乐团一周年

在2024年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还可以加入乐团,甚至参加音乐会演奏。我只是个普通中年人,在之前文章里说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随大流弹了十年手风琴,考过六级(当时最高八级)之后就彻底放弃了。直到二十多年后,在上海工作时才重新开始弹琴,当时有幸跟夏老师学了两年,打开了感官,懂得了音乐的世界远远比考级要广阔和美妙。再往后,就是自己看Youtube学习了一些乐理知识。因为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2023年末,我给本市的音乐学校写信,询问是否可以参加手风琴课程。通过回信我才知道,原来不只是“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音乐学校”,而且“每个城市都有很多乐团”,哪怕是手风琴乐团。就这样,阴差阳错的,2024年初,经过简单的试奏,我加入了本市的手风琴乐团。虽然我是乐团新人,仍然有很多要学习的,但是一年下来,确实有不少感受。如果读者朋友也对音乐感兴趣,或者想让孩子学习音乐,也许我的感受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more…)

3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