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12


按:这段时间为了办理异地验车手续,费了不少力气折腾,而且发现网络上的许多答案都不准确,所以把我的流程贴在blog上,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北京车牌异地验车委托书开具流程

申请时间:在行使证有效期到期前的2个月(60天内)内。

申请资料:车辆行使证或者机动车登记证书的原件,最好带上一份复印件(在车管所复印需要排队、花钱)。

申请费用:无。

前提条件:车辆无违章信息(可在北京市交管局网站查询,目前已经全国联网,所以异地违章也可能有记录,不过支付宝可以办理一些异地违章)。

受理单位:北京市各车管所和车管分所(网上有说法必须到上牌注册的车管所,这是不对的)。

受理时间:早上9点到下午4点(周六日也可以办理)。

补充说明:超过行使证有效期(逾期)之后,仍然可以开具委托书并在异地验车,不收取任何额外费用,如果车辆在在逾期之后验车之前上路被抓拍,需要缴纳罚款。

拿到开具好的委托书后,加上行使证、登记证书、保险资料(有些地方还要求提供当年的车船税年票,请提前咨询),到所在地车辆检测场按照正常验车流程进行即可。

2011年前我写过《事关“工程师思维”》,在那篇文章里所谈的“工程师思维”,指的是“一种可以把想法实现出来,一步步的变成现实的思维和实践训练”。两年过去了,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经历让我认识到,“工程师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和实践的训练,更是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习惯,以下简单说说我的两点理解。

工程师思维的体现之一,是对于工具的执着。工程师不是赤膊上阵的莽夫,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必然离不开工具的支持,所以,优秀的工程师,必然从思想上重视工具。
我刚刚接触Linux下的开发时,是在一家当时国内有名的互联网公司。当时自己学了点vi,开始编写php程序。有天,一位同事从旁边走过,他忽然说:你的vim怎么没有颜色呢?然后不由分说,抢过我的键盘噼啪一顿敲,瞬间编辑器就有了格式和颜色(其实就是加上了syntax语法文件)。当时我只是觉得新奇好玩,过了几天,随着程序不断变复杂,才发现开发效率相比之前已经大大提高;后来让我惊奇的是,原来那天帮我弄出颜色来的同事,正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更让我惊奇的是,他负责的项目,基本是不用加班的,而且交付质量都相当出色。
这件事情我印象一直很深,一方面是因为身为首席科学家,愿意“屈尊”为新入门的同事配置工具(后来我才意识到,他所负责的项目之所以都能高质量的准时交付,离不开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对工具的执着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我也发现很多“工程师”并不那么在乎工具,更愿意坚守一些原始粗糙的工具(“粗糙”与“简单”不同,精心配置的vim当然不算粗糙的工具),你建议他们去换用新工具时,他们往往说“没事,我习惯了,再说也查不了多少”为理由拒绝(我认为这更多是思维上的懒惰)。更不幸的是,我见过的有这样习惯的人,基本都算不上优秀的工程师。两厢对比,我越发深刻地认为,“工程师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工具的执着,甚至既要对自己的工具精益求精,更容不下团队里其他人使用粗糙的工具。

工程师思维的体现之二,是对于流程的执着。工程不同于艺术,不需要天马行空的自如,工程的完成离不开严谨周密的步骤,只有执著于流程的工程师,才能够各种工程中贯彻严谨周密的步骤,从而减少变数,保证工程顺利完成。
许多开发人员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经常需要解决各种重复或者类似的问题,但是每次都需要花不少力气翻找之前的资料。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直到有一天,发现某位同事有一个巨大的“脚本库”:无论我问他什么问题,他都可以迅速找出一个脚本,我只需要修改几个参数,就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回头去想,这些脚本描述的就是解决某类问题的流程,它标明了具体的操作和步骤,保证任何人都可以照章解决某类问题,这种看似“与人无关、缺乏灵气”的方案,其实正是“工程思维”的体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工程中的不可控因素。于是,我也逐渐积累自己的流程文档,更重要的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个案”中,尝试从“流程”的角度观察和思考: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前后分为几步?哪些步骤是和其它问题相通的?时间久了,既积累丰富了自己的流程文档,又强化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如果因为某些任务看似简单,就不去思考背后的流程,想凭“巧劲”手动解决,遇到真正复杂的问题,就没有化繁为简、系统解决的能力,如果问题重复出现,每次仍然需要手动处理,速度只能停在某个很低的水平。这样的表现,当然和“工程师”不挨边了。

如今流行的某种说法认为,中国人的理工科培训,造就了许多人的“工程师思维”。听起来,“工程师思维”似乎是某种不好的习惯,只知做事,不会思考;但在我看来,事实全然不是这样:“工程”是一门讲究实践、思考、经验总结的学问,而我国现行体制里教育出来的人,往往只擅长照章执行,根本谈不上“工程师”;无论是谁,想要具备真正的工程师思维,都离不开持续、专门的学习、思考和训练。

程序员有哪些职业素养?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资料,前段时间章显洲和我一起翻译了Uncle Bob的Clean Coder(中文名《程序员的职业素养》),通篇谈的都是程序员的职业素养,而且讲的很在理。不过今天,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谈“程序员的职业素养”的两个方面:克制和放纵。这里说的“克制”,指的是要克制自己敲代码的冲动;而“放纵”,指的是要放纵自己关于程序本身的思考。下面先从克制说起。

许多年前我刚开始学编程时,朋友曾说过一个笑话:差劲的程序员有两种,一种是开始就写main函数的;还有一种是上来就上网找各种类库源代码的。当时我并不能完全理解:编程序,不去找类库源代码,不从main函数开始,还要怎么做呢?后来才逐渐明白,上来就写main函数,或者上来就找类库找源代码,归根到底都是不能克制关于代码的冲动。直接写代码当然很“爽”,很有“成就感”。可是,这样做真的是好事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确实看到相当多的程序员写代码的冲动相当强烈,难以克制。这可能是因为任何软件都需要落实为代码,拿到一个任务,直接写代码可以赋予程序员充足甚至全部的成就感。在心里想个明白,在纸上写写画画,反而成了一种难以克制的煎熬。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程序不等于代码,程序的含义和复杂性远远超过代码;没有明晰的需求,没有清楚的头脑,没有良好的规划,写出来的代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的越爽,后果可能越严重。

我曾经见过一套系统,其中充满了各种状态码的条件判断,这种情况本来很正常,不幸所有的状态码都是硬编码的数字,整个系统就是一本天书:一会儿判断这里是否等于2,一会儿判断那里是否大于7……究其原因,是程序员觉得这些状态码无非就是“用数字代表状态”,所以随便选些数字就好了:2代表什么,7对应什么,自己记得就好;更重要的是,硬编码的状态码“用起来方便”,敲代码的速度大大提升——不需要查找变量,也不需要输入整个变量名。这种系统的问题相信大家都猜得到,维护和修改起来无比痛苦。所以,尽管写这些程序的程序员已经有了一两年甚至更多的工作经验,但他们身上很难说有“职业素养”。

与此相反,重构的人员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虽然全部硬编码看起来不爽,用起来更不爽,人人都有立刻动手改掉它的冲动,但重构时首先要做的并不是直接修改代码,而是仔细阅读整个程序,编写了一份所有状态码的图表(并且打印出来供随时查阅),再根据状态码的意义和使用场景,重新设计状态码(因为各个状态之间还存在逻辑关系,所以需要以自定义类型表示状态),最后才动手编码完成重构。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非常成功的:阅读代码、制定图表、重新设计需要三周的时间,真正的重构只用几天就顺利完成了,而且从此以后维护和修改的难度大大降低,真正达到了重构的目的。完成重构工作的程序员,工作经验并不比最初编写程序的人要多,他们没有一开始就写代码,甚至没有花太多时间在代码上,更没有用到高深莫测的技术,但他们身上恰恰体现出了程序员的职业素养。

身为程序员,大概人人都喜欢狂敲代码带来的快感;但身为职业程序员,必须要克制写代码的冲动,在写代码之前花更多时间理解需求,设计系统,制定规划,这样写出来的代码才会更加精炼,整个程序才更有价值。我们甚至可以说,拿到需求就动手敲代码的程序员,无论有多少年经验,仍然不过是楞头青。

说完了克制,下面说放纵。此处的“放纵”其实是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但依我所见,用“放纵”非常有必要,因为不少程序员写的程序实在太“保守”了,矫枉必须过正。

我刚刚工作时,项目经理分给我的任务是从网络上抓些特定的信息存到数据库。这个任务我花了不少工夫完成,本以为可以赢得项目经理的表扬,结果却是劈头盖脸的苛责:“你当这是学生写程序吗?什么异常情况都没考虑?网络断了怎么办?数据库连不通怎么办?……”虽然在学校写过不少程序,但这些问题我真是没处理过,甚至完全没考虑过。可以说,在那一刻,我才真正开始理解,为什么要有异常,为什么会有强制异常处理。

本来我以为这只是自己经验不足的教训,但后来我逐渐发现,不少程序员对异常处理都相当吝啬,更乐意让自己的程序呆在舒适安逸的温柔乡里,走在万事俱备的康庄大道上——用户的输入永远是符合预期的,程序的计算永远不会出任何误差,网络和数据库连接永远是稳定可靠的……这样做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对程序员意料之外的情况,程序做不了任何处理,只能交由它所依赖的类库或者运行平台来显示最原始的错误信息,而这些信息直接暴露给客户——比如明明是网络不通,却提示 “无法解析域名”(对普通人来说,“解析域名”简直就是天书);明明是客户输入有错误,却直接抛出最底层异常(即便大公司也会犯这种错误)。

亚马逊的报错界面

几年前我自己的抓屏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用户即便有能力解决问题,也不知所措,只能找程序员本人来处理。如果某人开发的程序发布之后经常需要在线调试、现场维护,开发效率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我们也很难说哪里体现了“职业素养”。相反,足够职业的程序员,哪怕开发一个非常简单的程序,必然不会局限于正常的逻辑,而会“放纵”自己的时间精力,去考虑各种异常情况,做出合适的处理,他开发的程序就像优秀作家的作品,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可以平实,也可以高深,但一定不会轻易倒下。

武侠小说里常见一些顶尖高手,用平凡无奇的招式,轻松击败对手,那是因为比起招式,“功力”和“应对”是更重要的因素,其实程序开发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代码比作某种招式,那么程序员越能克制写代码的冲动,花越多的时间思考和设计,此招式的功力就越深厚;另一方面,程序员越能放纵自己对各种意外的考虑和处理,此招式的应对能力就更强。如果成为武林高手必然有深厚的功力,有丰富的应对经验,那么要成为职业程序员,也必然要花大量精力思考代码之外的问题,处理意料之外的情况。

按:此为最近我翻译的《简约之美(Code Simplicity)》的译者序。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当时北美尚有很多民众对“独立”充满怀疑: “北美真的要脱离英国吗”、“新的国家需要怎样组织”,这些今天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并没有清晰明确的答案。就在此时,有位叫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人站了出来,单枪匹马解开了人们心中的疑惑,大大鼓舞了北美民众的独立情绪,而他所依靠的,只是一本名为《常识》的小册子。

《常识》这本小册子说了什么呢?我随便摘录几句:

如果没有人监督,对国王是不能信任的;或者换句话说,渴望保持专制政权的欲念是君主政体的固有弊病

独立自主的问题不外乎意味着:究竟是我们将自己制定我们的法律,还是让这个大陆的目前和将来最大的敌人——英王来吩咐我们,除我所喜欢的法律以外不准有任何法律

让我们为宪章加冕,从而使世人知道我们是否赞成君主政体,知道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

200多年后再读,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些文字的力量,所以不难想象,在美国独立战争时告知民众这些道理,能发挥多么重要的作用——据载,在当时只有二百多万人的 北美,成年男子几乎人手一册《常识》。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推动了美国建国的进程。

潘恩既不是高明的政治哲学家,也不是熟谙宣传的政客,他的书也谈不上多么高深,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常识》用朴素平实的语言把道理讲出来,告诉大家“原来是这样的”。换句话说,许多道理其实并不高深,但必须以“常识”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家才能听进去;否则,终究难逃曲高和寡的悲惨命运。

读者或许会觉得奇怪,一本技术书籍的译者序,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介绍历史呢?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在翻译这本看似平淡无奇的书籍时,数次想到托马斯•潘恩的《常识》。我深刻觉得,在软件开发的各种书籍和资料中,也应当有类似《常识》的文本来告诉大家:道理原来是这样的,就是这样。

我相信,任何一位读者,只要认真看过全书,都会发现《简约之美》其实只强调了几条非常简单的道理:

  1. 软件是必然要变化的,变化乃是常态;
  2. 有变化就需要维护,随时间推移,维护成本会远远超过初期开发的成本,占据成本的大头;
  3. 因此,在软件开发中,最重要的是要降低维护成本;
  4. 维护成本正比于系统的复杂程度,所以要降低维护成本,系统的设计就应当追求简单清晰;

这链条看似简单,其实并非如此。不少有经验的开发人员,似乎对这类“道理”不屑一顾,他们更在意新潮的技术、先进的架构、流行的语言……新出了哪种类库,什么软件新发布了版本,大数据该怎么处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真刀真枪地写起程序来,往往错漏百出(甚至不自知)。

我曾经见过一套系统,设计和开发这套系统的人几乎用到了.Net的所有高级特性,但95%以上都用错了,结果就是系统层次混乱、类责任混淆、通讯完全不可靠。诡异的是,许多错误都属于“地雷”,如果业务一直维持在原始状态,它们几乎不会爆炸。不幸,业务无可避免地要扩展、要增长、要规范,于是地雷一颗接一颗地爆炸,只能投入大量优秀程序员,花比开发时多好几倍的精力,去维护和重构系统,才勉强保证了业务的发展。最终,当系统重构告一段落之后回头看,其实所谓的“维护”,也无非是“降低维护成本”,一点点地去掉之前那些花哨的特性,用简单的技术构建清晰的架构,而已。

就我所见,上面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反而非常常见,更糟糕的是,还有许多项目始终不得解脱,被高昂的维护成本死死困住;即便推倒重来,因为设计和开发仍然缺乏对“降低维护成本”的足够重视,导致悲剧重现……

说起来,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目标不明确,没有考虑且不重视维护成本,也没有考虑设计的简洁清晰。其中的道理不算复杂,但怎么才能让大家明白?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所以在翻译本书时,才会反复想起托马斯•潘恩的《常识》——软件开发需要常识,软件开发的资料里需要《常识》之类的读本,不需要艰深的道理,也不需要花哨的说辞。潘恩的《常识》用短小的篇幅向广大民众澄清了“北美应该独立,且不需要国王”,我希望《简约之美》也能用短小的篇幅向广大开发人员说明“应当重视软件的维护成本,追求简单清晰的设计”。

Code Simpli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