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五关斩六将,我才明白的育儿道理
小朋友在上钢琴课,老师给他讲乐理:“这是Sekunde,这是Trez……”,问他明白不明白,他似懂非懂。
我问他,“你需要爸爸给你解释一下吗?”
他说“好”。
于是我给他解释,“Sekunde,我们叫‘二度’,英语叫second,就是五线谱上相邻的两个音。Trez,中文叫‘三度’,英语里叫third,也就是五线谱上隔得更远点的两个音。刚才老师让你闭眼睛听,哪个是Sekunde,哪个是Trez,就是因为它们的感觉不一样。Trez听起来更舒服,而Sekunde听起来不那么舒服……”
看得出来,虽然我是中、英、德语混杂,但老师听到了几个术语,看到我讲解的手势和表情,也听懂了大概。于是,她好奇地问我:“我只知道您会弹手风琴,可是这些您也知道吗?”
我笑了笑:“是,自己学的”。
老师也笑了:“有您这样的家长,他肯定能学好。”
虽然说起来是轻描淡写,但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自己学的”这四个字背后,是我在育儿的道路上,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的煎熬,才明白的道理。
第一关:学习
虽然我很早就读到过,也相信,亚里士多德说的,“人天然就有求知的倾向,获得新的知识可以带来愉悦”,也一直希望坚持学习,但是在线教育行业打拼过几年的经验告诉我,“学习是违背人性的”。
这里说的“学习”,是指通过有意识地探索、思考、质疑,获得新知识,或者推翻原有认识的过程,是一种需要正经对待、集中注意力的活动。除了人之外,似乎没有其它动物会正经“学习”,充其量是“熟练、习得”而已,所以“学习”这回事,很大程度上就是违背人性的。
所以我们看到,时下许多美其名曰的“学习”,无非是头脑体操、心里按摩,尽可能降低学习带来的痛苦,夸大学习的收获。这种玫瑰色的泡泡,很是俘获了不少人的心灵。
既然学习是违反人性的,那么“学习当父母”的难度就更高了。一提到“学习育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育儿这件事竟然还需要去专门学习?搞笑!”
可是我相信,“学习”是“育儿”的必要条件,不学习,基本做不好育儿这回事。
第二关:重复学习
别误会,这里我说的“重复学习”,不是反复练习,而是“把自认为已经懂的东西,换个方式重来一遍”。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现在我知道许多音乐的术语用英语怎么说,这纯粹来自成年之后的专门学习。虽然之前接受的音乐教育里,我早已习惯用中文表达了。
把所有已知的概念用英语“刷”一遍,就是我说的“重复学习”。对音乐是如此,对其它各种知识来说,都是如此。
我之所以强调“重复学习”是一“关”,是因为见到很多人认为这样不“值”——对于自己已经熟知的、习惯的东西,换个角度重看一遍,他们觉得索然无味,也毫无价值。
早些年我也是如此,遇到要说英语却说不出的场合,还颇有些愤愤不平,认为这是“语言霸权”,对自己是一种负担,我相信有这种感觉的不止我一个人,因为我看到过不少“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语”的拷问。不过,等到我真正潜下心来“重复学习”,才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妙趣,总想到歌德说的话:一个人不学习一门外语,就不算真正了解了自己的母语。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吧。音乐中有不少描述节奏快慢的术语,比如allegro是“快板”,adagio是“慢板”,其实原文都是意大利语。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意大利语中是没有“板”这个概念的。所谓“快板慢板”的说法,都是移花接木,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中有所谓“板”和“眼”的区分,也就是用梆子打出来的强拍,和用小锣打出来的弱拍,所以成语“一板一眼”和“有板有眼”,说的就是做事条理清晰、节奏分明。相应的,快节奏就是“快板”,慢节奏就是“慢板”,不过allegro的本意是“欢快”,adagio的本意是“舒缓”,其实和“板”完全没有关系。但是,音乐这门人类共通的语言,恰恰能在不同的世界中构筑起沟通的桥梁。
如果你看完上面这个例子,觉得足够开心,那么你就能体会我说的,“重复学习”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妙趣。
第三关,“降档”重复学习
我知道,许多人并不排斥学习,也不排斥“重复学习”,所以他们在学习英语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对于英语之外的其它语言,他们却不再愿意花费精力了,因为他们认为,这是“降档”,是“不值”。
我曾经看过一些海外生活的同胞的自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同胞组建了跨国家庭,把英语当成公共语言,然后再不愿意去学习伴侣的母语,哪怕就在伴侣的母国生活,因为这样“不值”。
据我了解,在德国的不少同胞也有类似的心理:认为英语很重要,德语虽然使用人口也有接近一亿,但主要限于德国和奥地利使用,所以“不值当”去学——在这里我不想指责任何人,因为我自己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看着小朋友逐渐长大,看着他和朋友、老师、邻居叽里呱啦地有说有笑,我却像外人一般只能憨憨傻笑,我实在惭愧,也实在不甘心。
所以我决心,一定也要认真学好德语,起码不要在孩子在走向更广大世界的过程中,眼睁睁看着他离开自己越来越远。
事实证明,一旦我下决心去“降档”,在四十岁之后去从零开始学一门语言,我也是仍然能做到的。
第四关,路径依赖
无可否认,成年人在面对儿童的时候,是具有巨大优势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优势来自于长期的经验,“习惯成自然”的熟练。正因为如此,成年人才把很多东西当成“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走过的、熟悉的方式就是“天下正道”。
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同一个目的的道路往往有成千上万条,未必只有哪一条,或者哪几条,就是人人都应该遵循的“正道”。
我最早体会到这一点,是在教小朋友拼音时。他很小的时候我就尝试教他拼音,方法就是“a o e i u ü”这样一路下来,因为我小时候就是这么学的,而且我也学会了,只不过现在我努力教得慢一点,讲得有趣一点。
可是让我失望的是,我反复教,他仍然有一些东西记不住,而且反复忘。虽然我一再告诫自己,千万不能说“你怎么连这都不会”,我也确实没有说,但内心的挫败感是免不了的。
转机来自他上一年级的德语课。我忽然发现,德语的字母表虽然与英语高度相似(只不过德语有30个字母,多了ä ö ü ß),但他们学德语字母并不是从A B C D开始,第一个学期只学习B F Ei R H W,其中的Ei甚至不是一个字母,只是一个常见音节。只不过,通过大量的形象思维,让小朋友深深记住这几个字母,能把它们和各种单词联系起来。
有鉴于此,我忽然想到,其实汉语拼音也未必要按照a o e i u ü的顺序来学。干脆,我就搭德语的便车:在学校学哪个字母,我也就教哪个字母,对于同一个声母,把它和不同的韵母搭配起来,组合成他生活中遇到的单词,他感兴趣的东西的名字……
如此一来,他很快也很高兴地,就掌握了汉语拼音,可以在iPad上给我用拼音打字发消息了。
想通了这一点,我在教他乘法口诀表的时候就自如多了。虽然我们小时候人人都是从“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开始,但他既然对正方形感兴趣,那我们干脆就从“九九八十一,八八六十四”开始嘛。
不用说你也能猜到,这样的效果出奇地好。
第五关,对孩子世界的兴趣
这是我很晚才意识到的一点,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许多父母对孩子的世界缺乏兴趣。
我经常看到,孩子在专心做某些事情的时候,父母却在一边无聊地刷着自己的手机。孩子在认真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父母却在漫不经心地应付。对于孩子表达的新奇和惊喜,父母内心的反应却是“哦,不过如此”。
我逐渐明白,世界很大,每个人能经历的,都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但也恰恰是这很小的一部分,定义了每个人的人生。孩子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喜欢的、想要的、讨厌的……所有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专属于这个孩子的世界,绝不是成年人世界的克隆,也不是成年人世界的子集。
对父母来说,保持对孩子世界的兴趣,既能让孩子感觉被尊重、被信任,也能由此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哪怕孩子进入青春期会有所疏远,之后仍然会靠近,因为尊重和信任一直存在。我已经见过太多例子,之前对孩子不够关爱和尊重的父母认为“小孩青春期逆反是正常的”,没想到逆反之后就“一去不复返”,形成始终无法弥合的代沟。
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告诉自己,“正心诚意”对孩子的世界感兴趣。努力留意孩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喜欢看的动画和电影,我陪着一起看,一边看一边聊天。他喜欢的运动,我努力给他找视频,也努力带他看现场,让他乐在其中,体验到自己的成长。甚至他喜欢的电子游戏,我也有责任去学习了解,跟他一起玩。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再不需要去讲什么“大道理”,因为我想讲的道理,都在日常的观察和陪伴中“润物细无声”地告诉了他。另一方面,我也发现有些“道理”其实是“毫无道理”的,退一万步说,起码我理解了孩子为什么觉得它们“毫无道理”。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对我来说,家长的职责不再是“立定不动,反复呼唤孩子‘快,到这里来’”,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放任孩子去出发探索世界,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出发,在旷野中把孩子找到。
几个月前的一天晚上,我在跟邻居聊天。她问我:我觉得你是个好父亲,对小朋友很有爱心,又很有耐心,你们中国人都是这样的吗?
我只能说:“谢谢你的夸奖,有爱心又有耐心,这是我经历了很多才懂得的,而且未必做得有你说的那么好。不过我觉得,不管是哪国人,只要家长愿意认真去学习和思考,都能做到。”
From Life Sailor, post 过五关斩六将,我才明白的育儿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