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续】
一
去年回国的时候,见到了教我手风琴的夏老师。夏老师已逾古稀之年,钢琴手风琴俱佳,奈何现在学手风琴的孩子太少,我算是“关门弟子”了。多年不见,交谈起来仍然很愉悦。
我问他:“听说现在学钢琴的小孩少了,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夏老师答:确实如此,来学琴的小孩少了很多。据我判断,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不如之前景气,许多家庭的收入下降,无力负担钢琴的学费了;第二,弹钢琴现在不能给考试加分了,愿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少了很多;第三,其实大部分家长本来也没想好为什么要让小孩学钢琴,更多是攀比心态,“你的孩子学了这个,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去学”,“既然现在你家孩子不学了,我当然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了”;第四,许多家长并不考虑小孩的状态以及音乐本身,哪怕继续让孩子学,也只是维持“学”的动作而已,重要的是老师收费便宜,上课方便——能来家里上课最好,至于老师本身的水平,小孩是否有收获,那不是考虑的重点。
末了,夏老师叹了口气,“也好,现在坚持在我这学琴的,都是小孩真正有天赋,家长也懂得音乐的价值的。”
我又问:“我在德国,发现好像每个会乐器的人都能弹钢琴,这也有点超乎我的想象。”
夏老师答:其实很好理解。钢琴是个打击乐器,简单,没有管乐的换气的问题,同时钢琴也是个键盘乐,没有弦乐的音准问题,所以很适合入门,也容易理解乐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容许,先学一段时间的钢琴,之后再学任何乐器,都很简单。
我接着问,我家里正好有一台钢琴,因为家里领导小时候就希望学钢琴但是家里负担不起,如今终于可以圆梦了。她跟老师学了两年,很是找到些自我陶醉的感觉。我看小朋友现在弹手风琴,驾驭起来还有点吃力,是不是让他先改学一段钢琴?
夏老师说:完全可以啊。我就是七岁学钢琴,九岁学手风琴。先把钢琴学好了,之后再学手风琴事半功倍。
回到家里,我和小朋友认真聊了聊,确认他的兴趣是“像爸爸一样弹手风琴”,但在这个阶段,“学钢琴也是为将来做很好的准备”,他同意了。
二
一开始,我们没有换音乐老师。
就像我说的,基本上,每个音乐老师都会弹钢琴,他的手风琴老师Ersmal同时也教钢琴。而且Ersmal来自墨西哥,性格里自带拉丁美洲人的热情,加上女性天然的细腻和亲切,非常适合与孩子沟通。顺带的,也刺激了他学习西班牙语的愿望——尤其是知道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竟然可以基本“互通”之后。
插一句嘴,我觉得对西班牙语感兴趣是很好的事情。小朋友学语言,重点不是口音多地道,表达多流利,而是有兴趣,没有畏惧感。只要满足这个条件,之后的学习就基本是一番坦途。
不幸的是,学了大半年,Ersmal就回去墨西哥了,接替她的,是来自日本的老师佳子(Yoshiko)。
佳子完全符合我对日本女性的想象:任何时候都保持精致的妆容,保持彬彬有礼的举止,时刻面带微笑,但表情又非常节制,绝对在一定限度之内。另外,我也丝毫不怀疑她的专业水准:能在德国教音乐的“外国人”,我见过的全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否则大概很难收到学生。
但是佳子上的第一节课,就让我震惊了:原来还可以这样上音乐课。
以前我见过的音乐课,都是学生弹琴,老师在旁边指点。不管老师多慈祥,多耐心,“师道尊严”的样子总还是有一点点的。
但是,佳子老师不一样,她选的教材,几乎每一首练习曲,都是可以二重奏的。哪怕学生弹的是非常简单的练习曲,也必定有老师弹奏的版本(如果没有,她就即兴伴奏)。所以,在她这里上课,有一大半的时间就是“四手联弹”。
我可太知道与人合奏,尤其是与高手合奏的感觉了。那是被人“带着”或者说“托举着”的感觉,有点像冲浪,哪怕你的冲浪水平再菜,在如此友好又如此安全的海浪条件面前,都能超水平发挥,也必然信心大增。
事实也果然如此,小朋友只跟佳子老师上课两次课就明显不同,在家弹的时候,总想着“下次去上课时能不能和老师配合得更好”。如果说之前我身为家长的重点还是“防止他丧失兴趣”,那么现在,这点担心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我也与佳子老师聊,小朋友每天要弹多久才合适,太多坐不住,太少没效果。她告诉我,“专心练习的话,15分钟足够了。这个时代,小朋友坐不了那么久的,坐太久对他们也是煎熬。”
这倒也符合我的观察:若是普通练习,超过15分钟很可能就会说累;如果兴致来了,弹四五十分钟也不在话下。故而,我倒是鼓励他少量多次练习,一天专心练两次15分钟,远好过煎熬的30分钟。
佳子老师最近跟我说,“我很喜欢教您的孩子钢琴,您注意到了吗?他弹琴时身体会随音乐的节奏自然摆动,这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许多孩子弹琴时都很紧张,姿势僵硬,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放松下来……”
我听了很欣慰,对学习音乐来说,“放松”很重要。
三
马丁是我的同事,我们一同做项目,我才知道他的工作不只在公司上班,还在高校任职。
有一次讨论技术问题时,我稍微多说了一点背后的原理,他笑说:“你不用担心我听不懂,要知道,你是在和一位计算机系的教授谈话。”
不过,真正让我们亲近的,是他知道我参加了本市的手风琴乐团之后。这时我才知道,他也弹了很多年手风琴,也一直在他所在城市的手风琴乐团——在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当中,共同的兴趣爱好是非常好的破冰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马丁告诉我,学习音乐都会有很烦闷很无聊的阶段,但是如果身处乐团之中,身边有其他人一起弹奏的氛围,就能激励自己一直走下来。
对此,我深以为然。我是来了德国之后才发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手风琴乐团(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其它乐团),定期的训练和演出,会让自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也有助于度过情绪的低潮期。相反,钢琴此时反而不占优势——钢琴大部分时候是独奏,一个乐团最多只需要一台钢琴,而且对演奏者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在知道我们的乐团指挥同时也训练一支青少年手风琴乐团之后,我又动了心思,想让小朋友加入这支乐团。我们的指挥爱德华也欣然许可,让他来试课。
没想到,试课的结果与预期完全相反。小朋友觉得爱德华太严格了,与他的钢琴老师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也不难理解,爱德华是俄国后裔,又是男性,相比来自墨西哥的女性,亲和力上天然就不占优势。
我把结果如实反馈给爱德华,他耸了耸肩:好吧,也许是我当时太严厉了,但我也有亲切的一面,要以后有机会他才能见识到。不过没关系,学习音乐重要的是要有兴趣,你不必勉强。等以后他有兴趣时,你们再来找我。
我本来以为,事情就到此为止了。但是,事情往往就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遇到了转机。
那天我们在家看Pixar的电影Planes(飞机总动员),看到Dusty为了学飞行,不折不挠地跟Skipper请求,在经历了若干次臭脸之后,终于获得了Skipper的认可。这时候,他忽然自言自语地说:“也许有的人就是很严格,但是教得很好。大概,教手风琴的爱德华也是这样的人?”
我知道,机会来了——家长与孩子相处,许多道理不应该是用“讲”的,而应该是共同经历和领悟的。
到第二次试课,就皆大欢喜了,小朋友很高兴地答应,先自己学一年手风琴,再加入乐团。每天弹(至少)十五分钟钢琴,十五分钟手风琴,他觉得是自己能接受的。
在试课的末尾,我问,“爱德华,我还有个问题想听听你的看法。在家陪小孩子练琴的时候,我总觉得很难。我只是尝试指出他的问题,他的反应一般都非常排斥。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爱德华大笑:“这不是你一家的问题,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有这种问题。我女儿也学钢琴,她的钢琴老师是我同事,我们都很熟识。但我同事可以说她,我就绝对不能,遇到的问题跟你一样。”
他对孩子说:“我们来做个游戏,接下来我要和你爸爸弹一些大人的话题,你可以把手捂住耳朵不要听,专心想想你自己平时喜欢的东西,玩具也可以,游戏也可以。”
看到小朋友欣然接受,他转过头对我说:“这是因为角色不同,家长在孩子的认知里天然就和老师不一样,家长是更亲切更信赖,也更可以放肆去反抗的人。所以,重要的不是去指出孩子的错误,错误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要的经历。重要的是,让孩子保持对音乐的兴趣和领悟力,他们迟早有一天要自己生活的,能保持兴趣,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才是一辈子有用的能力。至于家长,你最好就是放手,不要去跟孩子抠细节。如果实在忍不住,你自己去给他演示,一来你自己知道要弹好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二来你让他自己去聆听、比较就可以了。”
我说,“对,我最近才想通这个道理。我以前尝试一次性指出我发现的所有问题,结果非常糟糕。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不是解方程式,也不是做化学实验,可以不分场合,只要列出所有问题逐个解决就可以。我现在尝试每天只指出一个他最可能接受的问题,让他有进步就足够了。”
爱德华点了点头:“你这就做对了。家长要学会放手,孩子弹琴的时候,你可以走开,到别的屋子里去,上课的时候你也要相信我,你送他来,然后出去逛逛,买点东西,都可以,陪在他身边反而给他压力。你要相信孩子,只要他有兴趣在,就会弹得越来越好,早晚会找到他自己的正途。”
可是我还有免不了要感慨一番:“我小的时候,每次上课我妈妈都在身边,非常用心地记录老师说的话,回去督促我。那确实给了我很大压力,但现在想起来,也是用心良苦。”
爱德华又笑了:“拜托,时代不同了,而且你现在还在不同的国家。这个年代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怎样保持他们的兴趣,是家长应该做的功课,每个时代的家长都有自己要多学习的地方。”
说罢,他转向小朋友,“好了,游戏做完了,你可以把手放下来了。刚刚你爸爸告诉了我他小时候的故事,我可以确认,他的妈妈很爱他,你的爸爸也很爱你。”
From Life Sailor, post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