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18 Sep 2010
常做翻译的人都知道,英文讲究结构严密、成分齐整,我们遇到再长的英文句子(哪怕是多个从句,或者有长长的插入语),只要能正确解析结构,都不难理解;中文则更追求“写意”,不太受形式规则的拘束,好的中文能营造出“行云流水”的感觉。单独看这两种语言的特点,各有理由,但是做起翻译来,就难免出现冲突,“尾大不掉”就是突出现象之一。
这里的“尾大不掉”,借用了余光中的说法,问题并不在并不是“尾大”,而在于“身躯臃肿”——“头”和“尾”是必须要同时出现的,但之间的内容太多,等看到“尾”,往往感觉突兀,但没有“尾”,结构又不完整。比如以下三个例子:
这就是为什么他历经磨难也绝不放弃,一定要回来的原因。
桌子边坐着一位漂亮的、大方的、温和的、优雅的女士。
就像花儿到了季节会开放、小鸡到了时节要破壳一样,小孩子到了年纪,自然就学会走路了。
the reason why……、多形容词并列、as开头,也都是英语中自然的现象,并无不妥(as的另一个用法请参见《怎样翻译更地道:as somebody said的翻译》);但这些英文中本来可以紧密联系不必拆分的词语,翻译成中文,必须改成“为什么……的原因”、“就像……一样……”,而本来很常见的多形容词并列,也要插入到“坐着一位……女士”中间。于是乎,“尾大不掉”就露头了。这样的译文,并不妨碍理解,但读起来多少有些梗滞,在阅读长长的中间部分时,总得“惦记”最后的那个尾巴。
按照我的经验,要想让译文读起来更加舒服,小修小补是不够的,必须对“尾大不掉”动手,彻底打破“头……尾”的形式结构。比如,以上三句话可以分别改为:
因此(所以/故而),他历经磨难也决不放弃,一定要回来。
(可以这样译,是因为这句话一般出现在真正的原因之后)。
桌子边坐着的一位女士,漂亮大方,温婉可人。
(关键做法是把形容词“自然”地挪到后面去,但是,这样处理也要求译者能灵活熟练锻造四字短语:有时需要将两、三个词合并到单个四字短语,比如“温婉可人”,也有时需要将单个词扩展为四字短语,比如“性情温和”)
花儿到了季节会开放,小鸡到了时节要破壳,小孩子到了年纪,自然也能学会走路。
(这类句子最好处理,直接去掉“就像……一样”,最后的主句酌情添加助词即可)
P.S. 我的另一点经验是,如果想译出好的文字,最好还是抽点时间读读古文,比如上面第二、三个例句,如果你熟悉介绍人物的通用句式,以及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多半不会译得生硬。
From Life Sailor, post 怎样翻译更地道:尾大不掉的处理
扫描二维码,订阅我的公共号“余晟以为”。
September 19th, 2010 at 1:03 am
拜读,有言会写文章的都在做翻译。
September 19th, 2010 at 12:57 pm
我覺得有時候,只按語法去翻譯出”程式中文”,是因為懶惰。要完全理解文句,再重新寫出來,要花費比較多心思和時間。希望我也可以學習余大師的用心。
另外,香港好像比較常用”花兒綻放”。
September 20th, 2010 at 9:43 am
米大师说的是,我个人感觉目前各种翻译工具和资料都很完备,也很好用,想翻译好点,难度比以前小了很多,翻译出了问题多半是精力投入不够所致~~
September 19th, 2010 at 1:17 pm
[…] This post was mentioned on Twitter by laogao, M.B.samnew and Liút, 慧泉(儿名). 慧泉(儿名) said: RT @laogao: RT @yurii_yu [Blog] 怎样翻译更地道:尾大不掉的处理 http://goo.gl/fb/qvVR4 […]
September 19th, 2010 at 8:59 pm
很不错的,支持了!!!!
September 20th, 2010 at 4:32 pm
终于看到关于翻译的博客了,而且写得那么好。支持。
September 20th, 2010 at 10:55 pm
翻译是一项永远可以做得更好的工作 哎
上面三句翻得实在太好了!
个人感觉偏文学、偏叙事的文章这样翻最好,不过偏理、偏学术的文章还是以准确为主
September 20th, 2010 at 11:17 pm
偏理、偏学术的文章要怎么个“准确”法呢?
September 21st, 2010 at 12:25 am
不好意思没说明白
能给一下那三句话的英文原文吗
September 22nd, 2010 at 7:49 am
不太记得出处了,而且这三个例子似乎都来自翻译本,不是每本翻译本都有原文的呀~~你有问题直接说就可以了
September 21st, 2010 at 12:36 am
头像问题:应该是一级回复没有头像显示,二级三级回复有显示
我用chrome,ie8, Firefox都是这样的 不知道是不是我电脑的问题
September 22nd, 2010 at 7:48 am
应该不是浏览器的问题,我看看到底怎么回事;我平时都只看后台,一直也没发现这个问题
September 23rd, 2010 at 4:41 pm
很好。
September 23rd, 2010 at 4:42 pm
能不能把正文字体改为“五号”,“小四”不太美观。
September 26th, 2010 at 12:38 pm
改小了一点,你看现在怎么样?
September 27th, 2010 at 6:47 pm
余兄写得十分到位,受教了。
September 29th, 2010 at 10:37 pm
客气啦:)
October 7th, 2010 at 10:23 am
很多中文很难翻译成英文,比如《天龙八步》。
October 11th, 2010 at 9:36 am
In addition, the return type for the clone function in class Grad must be changed to be a Core* rather than a Grad* as written in the book:
#ifdef _MSC_VER
Core* clone() const { return new Grad(*this); }
#else
Grad* clone() const { return new Grad(*this); }
#endif
“because VC++ 6.0 does not yet allow a virtual function returning a pointer (or reference) to a base class to be defined in a derived class to return a pointer (or reference) to the derived type. ”
请问余同学:引号这句怎么断句,怎么理解?我搞了半天也没有搞明白。
THANKS FOR YOUR TIME~
October 12th, 2010 at 9:55 pm
我也不是特别确定,我猜是这样的:VC++ 6.0尚不容许这样的虚函数,(根据其生命)返回的是到基类的指针(或引用),但该虚函数在派生类中定义时,返回的是对该派生类型的指针(或引用)。
后来请教了Milo Yip,他说意思是:在VC++ 6.0中,若派生類定義的虛函數返回某類的指針(或引用),返回類型必須和基類的一模一樣,尚不支持把虛函數的返回類型改寫為原來返回類型的派生類指針(或引用)。
这与我之前猜测的差不多,这个句子可以从returning和两个to处断开,拆出三个子句:第一个returning很明显是修饰virtual function的,难点在后两个to,最后的the derived type中的the可推断它指的是之前的a derived class,这样下来句子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不知这样说你是否满意。
October 13th, 2010 at 3:13 pm
谢谢Yurii,我明白了。
你的翻译如果“把VC++ 6.0尚不容许这样的虚函数,(根据其生命)”中的“逗号,”改成“冒号:”就锦上添花了。原作可能产生歧义。
VC++ 6.0尚不容许这样的虚函数:(根据其生命)返回的是到基类的指针(或引用),但该虚函数在派生类中定义时,返回的是对该派生类型的指针(或引用)。
October 11th, 2010 at 9:45 am
说实话,有时中文自己都弄不懂(学业不精),所以佩服能将流水的英文翻译成如诗般的中文。
October 16th, 2010 at 1:23 pm
如果我要翻译一本很简单的数学书,但对于我来说并不简单,一时下不了手,我该怎么办呢?
October 16th, 2010 at 4:42 pm
或许可以一点点开始,先找找同样内容的中文教材,对比对比,大概能有些启发
October 16th, 2010 at 8:23 pm
我特别想知道您是怎样开始的
October 17th, 2010 at 11:17 am
总在河边看和想,是学不会游泳的:)
October 17th, 2010 at 1:21 pm
这句话说得好,跟没说似的。好了,我不会再烦你了。
April 2nd, 2011 at 8:52 am
我觉得一篇文章做到很流畅的翻译,要在通读几次之后才能做到的。
May 11th, 2011 at 3:28 pm
[…] 乱象,印迹 » 怎样翻译更地道:尾大不掉的处理.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Tags: Comments (0) Trackbacks (0) Leave a comment Track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