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闲谈翻译


算起来,我也算有一些翻译经验的人了,最近接连做了两次关于翻译的分享,发现很多人都对翻译有兴趣,索性将分享中关于翻译的经验做个总结。

我是在2003年接触翻译的,当时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国内的报道非常奇怪,为了在论坛上争论,加上自己还在读书,时间比较多,就开始翻译一些外国媒体的报道,发在论坛里。初做翻译的最大感受是堵得慌,从来没想过要把意思表达明白会这样困难,就好像要说话,却发现舌头不受自己控制。所以一千字左右的译文,需要花费四到五个小时,而且完成之后大汗淋漓,心力交瘁。在这段时间,我陆续“义务”翻译了十万字左右的资料,因为是“兴趣所在”,所以不但不觉得累,还愿意花心思去琢磨。另外要特别感谢秋风先生和林猛先生,他们愿意花精力修改我刚入门的译文,指出各种问题,并且指明了很好的学习书籍和词典。回想这段经历,我最大的收获是,许多有意义也值得做的事情,一开始不可能带来明显的回报,甚至都看不到有什么明显的回报,但这不是拒绝投入的理由;另外,精当的指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自己可以少走弯路,迅速提高(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太赞同译言网之类的翻译社区里互相夸赞安慰的风气,没有批评和挑错,译者很难进步)。

但这些还只是开始,我自己翻译最大的收获,还数翻译《精通正则表达式》(第3版)。当时接这本书的翻译,也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70万字,500页的书往桌上一放,才感觉苦上心头。等到煎熬过去,真正完成,才发现最大的收获并非来自文字本身——技术书籍的语言比较简单,而且,今天看来这本书的译文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也并非来自经济收入——《精通正则表达式》2007年面世以来,重印7次,我拿到的版税其实非常有限。让我意想不到的最大的收获在于,如何面对庞杂的任务,鞭策自己日复一日地去执行,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常常生活在被动在之中——读书时,不能按时交作业,会被处罚甚至拿不到毕业证;上班时,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会被扣工资甚至开除。但是翻译,尤其是技术翻译,经常是业余性质的劳动,是译者兴趣所致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任务本身缺乏足够的刚性和强制力,所以拖延甚至毁约,其实是很常见的情况,至少就我所知是如此。这时候,能够按部就班地执行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其实是非常严峻的考验。但是,翻译的刺激感与成就感又胜过普通的“自我实现”,许多需要“自我实现”的目标,并不能得到外界的认同,翻译则不是如此,你真正做完了,做好了,就会看到外界的反应。能够真正完成一步作品的翻译翻译,不但能够磨练自我归束的能力,也可以收获其他人的认可,对生活的感受也会发生改变:许多看似稀松平常的任务,其实需要耗费海量的心力,从此生活会更加踏实,也更能珍惜其他人的付出。

在现在的环境下,在金钱和文字之外的所得,才是翻译最大的收获,能认同这一点,才有足够的动力,去面对“收益不足”的挫折感。网上有人说每小时可以翻译一千字,月收入轻松过万,我承认我做不到,我只有在事先通读全文,并且精力饱满的前提下才可能达到这个速度。关于文字,翻译是可以锻炼提升对文字的水平,但锻炼提升的速度却是会变化的,在经过一两本书的考验之后,哪怕你一直在整理和反思,提高的速度也会不可避免地降低,可能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对于把翻译作为(值得认真对待的)业余爱好的人来说,花大量精力炼到炉火纯青未必可取。所以我的建议是,翻译之前,想明白自己能获得的提升,决定认可它,再通过认真翻译一些文本,即可。之后是否继续翻译,完全取决于自己,但通过翻译锤炼出来的自我归束的能力,却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受益无穷。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大部头作品的翻译怎么办?我想,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协同翻译——多人合作,明确分工,每个人翻译其中一部分,并互相审读评阅,这样既能够翻译出大块头的作品,单个译者的任务也不会太重。现代的翻译协同机制已经大大进步了,远非之前“导师找几十个研究生包干”,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工具,译者能互相借鉴、评阅,编辑也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像管理项目一样,管理整本书的进度;这样下来,最终译文的质量有相当的保障。就我的了解,国内已经有不少社区采取这种方式,翻译出版了一批不错的书籍,长期来看,这应当是技术书籍翻译出版的方向。

扫描二维码,订阅我的公共号“余晟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