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校招经验——写给找工作的同学们


上周五到周日,72小时内连续参加了北大、武大两场校园招聘会,笔试加上面试,总共见了一百多位同学。其中有很多很不错的同学,在学校里就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见识,相信这些同学将来一定有很好的机会;同时也见到不少同学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没能顺利走完招聘流程,让人感觉非常可惜。下面我结合自己经历的校园招聘安排,给各位找工作的同学一点建议。

校园招聘的第一个环节通常是笔试。因为收到的简历太多,用人单位希望用笔试高效地筛选出符合基本需求的同学。所以,参加校园招聘的同学,应当记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上笔。

笔试的题目一般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客观题考察的是基本的数学和逻辑能力,具体形式是简单的逻辑推理或者数学计算,有时会安排一些干扰因素以增加难度。这类题目或许有题库可供参考,但正式一些,或准备充分严密的笔试卷往往不会照搬题库,至少也会加上变化。比如计算某个指标的增长率,会让你先排除干扰把这个指标从一大堆数据里剥离出来。不过通常来说,一般公司的笔试提都不会太难,毕竟大部分公司不是“只招最聪明的人”。所以,只要同学们在学校里认真、严谨地学习过一定数量的课程,冷静应对,回答这类题目是不在话下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不少学文科的同学的本功都是过硬的,一些同学甚至取得了客观题全对的好成绩。这充分说明,基本的数学和逻辑不应该是理科生的专利。

相比客观题,主观题考察的能力更加多样化。不少同学都知道,主观题会考察归纳、把握、叙述能力,一般的题目会描述复杂的问题,并且给出繁杂的多条线索,让应试人员总结。通常,应试者需要认清各个因素,分清主次,加以复述,并自己的理解和评价。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或许大多数同学在学校养成了“解决给定问题”的习惯,所以直接钻到具体问题里,觉得束手无策。其实,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定义问题”(这也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也就是说,这类题目在设计时就有意考察应试人员理解问题核心的能力。题目里最后的那个问句看似明白,其实只是无数个可能的解决方向中的一个,而不是真正的问题。如果一上来就钻牛角尖,结果很可能就是“当局者迷”,看不到出路了。所以,如果你觉得题目很难甚至无解,不妨静下心来,认清整体形势,梳理来龙去脉,照着真正的核心去解答,即便你的答案看似偏离了表面的问题,却可以收获出题者的肯定。

有些主观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考察的是应试者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常见的题目比如“某个城市有多少下水井盖”,题目里可能没有说明城市是在北方还是南方,多雨还是少雨,面积多大。许多同学可能觉得老虎咬天、无从下口。其实事情没那么复杂。首先你需要知道,要计算有多少下水井盖,大概需要哪些数据,比如城市的面积、人数、降雨记录等等。把这些数据列出来,看看题目提供了哪些,没有提供哪些。没有提供的数据,是否能推导出来,如果不能,就需要做出自己的假设——做假设注重的是“大致靠谱”,比如“上海市有两千万人”就是大致靠谱的假设,而“北京有一千万辆机动车”就不是靠谱的假设。准备好这些数据之后,需要你给出自己的推导过程,和最后的结论。很可能同一个题目,两个同学给出的最终数字相差很大,得分却相差很小,这就是因为两个人的分析思路是合理的。

笔试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时间的分配。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念到大学的末尾了,仍然习惯从头到尾做试题,遇到不会的题目就反复纠结琢磨。结果是笔试时间到了,还只答完一小部分题目,许多高分值的题目都空着。与学校考试不同的是,通常招聘的笔试卷都不会给出特别充裕的时间,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时间的分配。比较好的办法是,一拿到笔试卷,就从头到尾看一遍,哪些题目容易哪些题目难,哪些题目分高哪些题目分低,定出时间分配的方案再做题。这样就不会在难题上耽误过多的时间,也可以更好地照顾高分值的题目。

笔试之后,通常会进入群面的环节。我们的群面里有个环节是用英文回答“Up to now, what is the biggest achievement you have ever made, and why”。遗憾的是,不少同学似乎完全没有听懂题目,直接用英文做自我介绍(这或许是因为看多了面经,只准备了英文自我介绍的缘故),这样当然不会拿到多少分数,甚至可能因为“不能理解题目”而扣分。试想,如果你能相对流利地用英文做自我介绍,却听不懂简单的问题,这不是很奇怪吗?相比之下,哪怕英语不那么流利,只要能准确回答问题,言之成理,也不会被判太低的分数。当然,我希望各位同学能尽早认识到,英语能力很难靠短期突击提高,主要依赖长期的积累。“临时抱佛脚”不但效果不好,也很容易穿帮。

还有些同学听懂了问题,英语的表达也比较流畅,但给出的答案是“我最大的成就是我考上了大学”,也不容易得高分。因为面试的时间珍贵,所以每个题目都有多方面的考量,这个题目不但要考察应试者的英文水平,也从侧面考察的视野。用我一位朋友的话说:“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考上了大学,也就是说觉得自己人生的巅峰在于高考,之后四年没有取得更多成就,完全在走下坡路了”,我觉得是非常有道理的。大一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不奇怪,但读了四年大学还这么认为,就有点让人失望了。我不要求每位同学都能说出骑行去西藏、组织同学完成社会实习、自己去国外交换之类的答案——其实,哪怕你事先背诵了这类答案,也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但是,即便把考上大学视为最大成就,我也希望你能言之成理,能说服面试官,比如你对未来有非常宏伟而细致的计划,考上大学是这个计划的必要基础。

群面的另一个环节是无组织小组讨论。这是群面中的经典安排,很多同学对此已经烂熟于胸了,都知道一开始就要“跳(出来当)主持”。不幸的是,很多同学只是单纯为“主持”而“跳主持”,第一缺乏谦让妥协的精神,第二也影响了团队的整体表现。更有甚者,即便没有当到主持,也要抓住一切机会来表现自己的观点,吸引面试官注意。这些做法其实都是不合适的。因为,一支团队必然有不同的角色,有人主持,有人计时,有人贡献关键意见,有人纠错,有人总结……称职的面试官不会也不应当只观察跳出来当主持的那个人,而会仔细记录各个人的表现,把应试人员分类,衡量与目标职位的匹配程度(比如客服,对态度的要求就高于对领导力的要求;比如程序员,如果能在纠错中体现严密的逻辑,也是加分的表现)。所以应试者不宜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直奔“主持”而去,自己到底应当担任什么角色,一方面取决于对形势的判断,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对自己的认知——如果团队里没有合适的主持,当然也可以自己跳出来,如果已经有了合适的主持,勉为其难去争强好胜就不合适;如果自己的思维比较发散,就适合提出各种建议,如果自己思维比较严谨,则最好帮其他人的意见把关。这种认清形势、把握分寸的能力不能从面经中得来,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锻炼和培养。

通过群面之后,就进入到一对一面试的环节。这个环节因为和面试官有直接、密切的互动,所以应当尽量诚实回答,否则哪怕你已经把答案背过很多遍,也容易露馅,因为经验丰富的面试官往往会抓住你论述中的某个环节详细发问,“经不起推敲的答案不是答案”,所以事先背诵是不管用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要想答好,也不能仅仅依靠诚实。反应速度和知识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后者。根据我在北京和武汉面试的经验,北京的同学知识面明显要宽阔一些,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新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比如团购这种新鲜事物,武汉的同学大多处在用过、知道的水平,但对于团购业务的来龙去脉则不是很了解,而北京的同学即便没有团购网站的实习经验,也能大概说出团购业务的开展流程,这或许与大家日常接触的信息有关。不过我觉得,如今资讯这么发达,即便身在武汉,平时多看看《第一财经周刊》之类的杂志,在这些方面也不会比北京的同学差太多。也就是说,即便你身处的环境不那么发达,也完全有条件多努力,缩小见识和理解的差距。

扫描二维码,订阅我的公共号“余晟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