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对盲目扁平化说No


“扁平化”大有泛滥之势,似乎一说起企业(公司)的结构,就必提扁平化。按照流行的说法,“扁平化”的好处很多:平等、轻巧、简捷、高效。由其反衬,传统的公司管理结构一无是处,只剩下笨重、麻烦、低效。但是,企业管理这门学问分明诞生在“扁平化”之前许多年,在“扁平化”还没流行之时,企业管理已经取得过相当的成就。那么,“扁平化”到底是何方神器,何以能够横扫四方呢?

依我看,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企业为何需要管理。要了解这个问题,又必须了解企业为何会存在。好在,经济学家科斯曾经有两篇著名的论文《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提供了非常精妙的解答。

按照科斯的说法,理想情况下,有完备的自由市场存在,企业是不需要存在的。因为企业内部需要的各种服务,都可以从市场上买到——现实情况下也是如此,传统“小而全”的企业内部的许多职能(需要的服务),确实可以外包出去,比如会计、人力资源、保洁等等,甚至有些公司把客服、运营、开发都外包出去。而且,市场经济越发达,分工越细致,可以外包的职能就越多。那么推而广之,能不能把所有服务都外包出去呢?相信许多人都会说“不能”,为什么不能呢?

科斯指出,原因在于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也可以叫“交易成本”),指的是双方在达成某项交易(可以是实物产品,也可以是服务)所需要耗费的资源。它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时间、精力等其它资源。自由市场上当然可以购买各种服务,但这种购买都需要交易费用。而且交易费用的计算是复杂的,有时候即便你买到了最低的价格,却因为之前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询价、谈价、确认细节,交易费用比价格“不那么低”的选择更高。

企业要正常运转,是需要各种职能(服务)互相组合、协调的。理论上说,这些服务确实可以全部交给自由市场。但是,不同服务的交易费用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服务如果从自由市场上购买,需要极高的交易费用——有些服务非常机密,泄露信息的代价高昂,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确认、信任服务提供者;有些服务是企业经常要用到的,每次去自由市场上寻觅,累积下来是很高的成本;还有些服务,单纯从市场上很难找到“全心全意服务”的人,因为没有“卖身契”,所以不能对人家吆五喝六……在这些情况下,企业就会选择将该服务职能纳入到内部——所有这些纳入的职能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企业。因此,一项职能到底放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决定其边界的,正是内部组织成本与外部交易费用的比较。

如此,就可以理解企业管理的重要目的,即降低企业内部(人员、团队、部门)协作的交易费用,或者换种说法,用“看得见的手”取代“看不见的手”来进行指挥。其最终目的,是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公司制定了战略,要确保所有部门,所有人的工作都配合这项战略;如果公司制定了规矩,要确保所有部门,所有人的行为都遵守这条规矩。要达到此目标,就需要有效的管理;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到几个部门,要保证大家互相协调配合,避免出现各自为战和内耗的局面。

不幸的是,有些时候管理结构变成了不受控的肿瘤,脱离了“有效的”初衷,反而自成一体,独树一帜,所以有人说“吃管理饭最轻松、最容易”,因为这种管理是“为管理而管理”的,并不是为了降低公司的运作成本,所以也没有贡献真正的价值。这时候,就出现了“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它倡导轻量级、少层级的管理,也就是员工的“自管理”。一方面,各个员工,各个团队,各个部门,都可以自行协调,自发配合公司的项目和战略;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多层级的过滤和约束,所以各层级之间必须自发、自律地传递必要、合适的信息,形成有效的合作。而要做到这两点,公司的员工必须具备很高的职业素质,因为公司的每个职员,每个组织,都在公司战略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着微观的“自管理”。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主要出现在业界领先的、年轻的IT公司,这是以员工平均素质达到一定水准为前提的。

如果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没有达到这个水准,盲目推行“扁平化”管理结构,削删管理职能,可能的结果就会是这样:没有人关心公司的目标和战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各人知道公司的目标,但日常工作里自行其是,缺乏统一的方向和步调,也不会受到任何约束;同事之间有了矛盾,没有人来处理和协调,于是暗自较劲;普通职员不知道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哪怕是鸡毛蒜皮的想法,也不必和同事商量,不必获得主管的意见和许可,而是直接找大领导汇报……结果,整个公司变成了一盘散沙,变成了大杂烩。 这是任何一家公司的领导都不希望出现的,却一再上演的情况。究其原因,正是有太多的公司在盲目推行“扁平化”管理。

我们学习设计模式的时候,最重视的不应该是模式本身,而是要了解每个模式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诞生的,应用它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会造成什么问题,由此才能避免了“为设计模式而设计模式”的陷阱。今天我们谈论公司管理的“扁平化”,也应该弄清楚它是针对的问题,应用它的前提条件,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否则,就必然掉进“为扁平化而扁平化”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