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德国生活想不到


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对大多数人来说很简单,常关心新闻就可以。知道这些国家的国旗是什么,似乎也不太难,多看看体育比赛就可以。但是,要知道每个国家的国庆日,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除了中国的国庆节是十月一日,我只知道美国国庆是七月四日,毕竟好莱坞有《生于七月四日》嘛,再说《天煞——地球反击战》也提到了这一天,以前学英语还专门背过里面的演讲台词。在这之外,我知道的第三个国家的国庆,就是德国了。

说起来也好笑,知道德国国庆纯属阴差阳错。那还是许多年前第一次到德国玩,有天早上起来发现所有商店都关门了,什么都买不到,街上也没有人。大家都很纳闷,当天也不是周六周日啊,这是怎么回事?花了好久时间才知道,原来十月三日是德国国庆(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统一日”,也就是东西德合并的日子),所有商店都休息了。

结果我们只好就开着车,饿着肚子在高速上一路狂奔,最后好不容易在一个加油站看到了开着门的麦当劳。谢天谢地,美国人的公司365天不打烊,终于帮我们解决了吃饭问题。

从此我就记住了,十月三日是德国“国庆节”。当时想着,如果下次去德国旅游,一定要避开这一天,起码要早做准备。没想到,许多年后,它竟然成了我每年都避不开的日子。

如今每次和国内的朋友提起这段经历,大家都觉得挺有意思,还希望我多讲讲德国生活的细节。其实这类介绍在网上已经是汗牛充栋了,不差我这一小点。只是大家盛情难却,所以借这个机会,我再说说自己遇到的“想不到”吧。

守规矩的德国人

“德国人做事规规矩矩”,这俨然已经成了公众脑海里的刻板印象了,想象中,大概是一切秩序井然,凡事条理分明。不过真的身处其中,还是会遇到许多想不到的情况。

德国的交规,就是体现“规矩”的一个重要场所。之前我在国内开了十多年的车,除了少数几次剐蹭,没出过大事故,自认为车开得不错。哪里知道在德国练车,真没少被教练骂。

平时我们说“不要开斗气车”、“要注意礼让”等等,是要求,也是美德。但是到了德国,所有这些规矩就像方程式一样,有严格的组合规则。来到德国就会发现,每个十字路口,各种车辆的“先行权”是可以根据严密的规则计算出来的,而每个德国司机似乎都在脑海里内置了这套计算程序。我们中国人总说自己算术好,九九乘法表张口就来,可是就这简简单单的先行权问题,往往都要适应好半天,好不容易会做题了,开起车来才发现反应真是慢……

有一次我在练车,前面路上有个老奶奶要过马路,于是我下意识地踩了一脚刹车。立刻就听到教练的吼叫:“你干什么?为什么现在刹车?”

我解释说有位老人要过马路,教练可不管那些:“你看清楚,她不在人行道上过马路,所以现在我们有先行权,她必须等我们。如果你贸然这么刹车,后面的车就有可能追尾,这种追尾你要付全部责任的!”

没办法,“礼让行人”、“尊敬老人”,也要让位给硬邦邦的“先行权”。

这也不是只针对我一个人。我就亲眼看到过,一位爸爸带着女儿骑自行车,在自行车有先行权的路口,险些被抢行的小汽车撞到。虽然开车的也是一位老人,但这位爸爸可不管那么多,径直把自行车停在小汽车前头嚷嚷了半天:“嘿,你眼瞎吗?这条路我有先行权……”,一点看不出“尊老爱幼”的样子。

在这里生活久了就感觉到,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提倡的各种做法,其实大都可以排出优先级来。说白了,就是“什么情况下,哪条规则比哪条规则重要”,这样就避免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

有一次我去自助洗车,当时洗车的人很多,大家都在排队。我正在等的洗车位上,一位德国老哥正在专心冲洗他的自行车。等看他洗得差不多了,旁边的一辆车似乎想捷足先登,不料被这老哥看在眼里。只见他慢悠悠地把自行车挪过来,堵住那辆车来的方向,全然不顾那辆车的司机也是个德国人,而向我笑着招招手:“你过来吧,轮到你了。”

这时候你才发现,原来在规则的世界里,“遵守规则”这一条,比种族、肤色等等更重要。

普通却不便宜的自行车

以前接受的信息总是说,发达国家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我们也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中国从“自行车王国”到“私家车泛滥”的过程。在潜意识里,“汽车取代自行车”,似乎正是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

等到了德国才发现,原来在德国,甚至扩大一点,在整个欧洲,自行车都是相当流行的交通方式。除了路上随处可见骑自行车的人,专门划定的自行车道也标准配置,商场、车站旁边更是经常锁着成片的自行车。

不要以为大家是“图便宜”骑自行车。德国的自行车都不便宜,花三四百欧元(人民币两三千元)买辆新车,都是最普通的那种,好的自行车售价达到四位数也很正常。即便是二手自行车,能放心骑的最便宜也要一百欧左右。

当然了,这样的自行车也比国内常见的自行车配置要强不少。比如前3后7的变速器基本是标配,前叉一般都有减震器。另外德国法律强制规定,自行车上路时,前后都必须有能发光的车灯,所以相当多的自行车的前轮轴承都集成了发电机,自行车架内部已经预留了电线。当然也有人不喜欢这种配置,所以单独购买以电池供电或者USB充电的车灯,这种车灯售价二十欧元起。另外大家也很喜欢用自行车带东西,有一种专用的包可以挂在自行车后车架两侧,它的售价一般是四五十欧元……

而且德国人似乎很舍得在自行车上花钱。许多有孩子的家庭都会购买儿童挂车,外形类似一个斗加两个轮子,里面可以坐1-2个小朋友,通过一根连杆挂在自行车后面。这种挂车看起来简单,其实玄机很多,比如有可以调节的减震器,有多重锁定机构……

所以,一辆儿童挂车售价上千欧元实在是很平常的事情。我常常想,如果在中国,父母花七八千块钱给小孩买一辆这种挂车,多半要跟亲戚朋友反复解释半天……

德国人骑自行车并不是为了省钱,相反还要花不少钱。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骑自行车?我问了不少朋友,得到的答案是:我们就喜欢这样,对环境好,对自己也好。

想想似乎也是,周末经常可以在森林里、公园里看到骑自行车出行的一大家人。赶上节假日更是可以看到大量顶上“驮”着自行车的小汽车。也许对我们来说,开汽车抵达目的地,再骑车游玩的“4+2”还是一种新鲜尝试,但对许多德国人来说,4+4甚至4+6,已经是生活的标配。

无处不在的保险

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英国人和德国人一起坐火车,实在无聊了,英国人说:“我们不妨来讲故事吧,假设你开着一辆车在路上,你不知道这辆车是谁的,从哪里来,有没有保险……”,“停!”德国人说,“不可能有没有保险的车,故事不能这么编”。

以前我们说起“保险不简单”,似乎总是理解为,保险的合同、规矩一大堆,不好懂。到了德国之后才知道,保险的复杂,其实是“凡事都可以保险”。

我最早接触到这个是在签幼儿园入园合同时。以前在国内我们也签过入园合同,主要是罗列一下双方信息,声明起止日期,两页纸就结束了。但是,我真的被德国幼儿园的入园合同吓到了,详细程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有几点:第一,小朋友夏天玩水的温度,是24度、26度还是28度,家长必须勾选;第二,小朋友在幼儿园出现身体不适,家长是否容许幼儿园的驻园医生诊断,还是由家长指定就医方式;第三,“家长接送小朋友时,从家长进门的那一刻开始,看护孩子的责任就完全由家长负担”。

我问德国朋友,为什么要写这一条,他告诉我这是为了避免模糊地带,“家长进入幼儿园之后,到底由谁负责看护小朋友?如果此时发生意外,责任不明确,免不了扯皮。所以干脆规定,家长进入幼儿园之后,老师的看护责任立刻终止。”

后来有一次我们带小朋友去德国朋友家的花园玩。在门外的时候朋友还是热情洋溢、笑脸相迎,一进门,她却马上变了脸,把我们领到一个角落里,正色说道:“我们的花园这里还没有收拾好,有一个大水坑,你们一定要注意,小朋友尤其不要来这里玩”。

我本来以为,这种事情和颜悦色说说就行了,何必这么正式?后来才知道,这是保险要求的告知义务——如果小朋友在这里发生意外,而他们没有提前正式告知,那么他们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我的一个朋友就吃过这方面的亏。他带小朋友去别人家玩,小朋友淘气把主人家新买的、还没有来得及安装的平板电视踩坏了。虽然他们已经给家人买了第三者责任险,但是保险公司了解到,家长并没有明确告知小朋友“这里是人家的电视,不能踩”,所以电视的损失只能家长自行承担。

当然保险公司也不是完全不讲道理。另一个朋友带小孩去打羽毛球期间,小朋友把场馆的设备玩坏了,保险公司一开始也主张,家长没有尽到看护义务,所以不能赔付。后来家长提出,人在打羽毛球的时候是没有足够精力照顾孩子的。保险公司认为,这个理由可以成立,最终赔偿了损失。

所以在德国生活,你常常可以感觉到,保险无处不在,又充满讲究。

比如租房之前,租客往往需要签署一份声明,如果房屋有损坏,需要照价赔偿。在国内,这一点往往是通过押金保证的,但押金太高租客无法承受,押金太低又无法覆盖风险。在德国,不少房东的要求是,房客必须拥有一份足够额度的第三者责任险。这样房东能放心,租客也能放心。

另一个让我没想到的险种是“法律险”。刚来德国的时候我发现,普通人似乎人人都有律师,要签什么正式文件之前,他们往往会说“我要问问我的律师的意见”。按照我的理解,律师的咨询费可不便宜,为什么似乎人人都请得起律师?

后来才明白,原来还有一种“法律险”存在。所谓“法律险”,也叫“律师险”。购买了这种保险之后,如果摊上官司——劳动纠纷、房产纠纷甚至交通违章,都可以放心找律师解决,而法律险会帮你付掉大部分费用。

如果你是老板,大概会觉得“法律险”很麻烦,没法随心所欲地处理员工。但是换位思考,劳动者一般都是弱势群体,法律险的存在限制了强势一方的老板不能恣意妄为,因此让劳动者有安全感,有依靠,还是非常不错的。

不守规矩的德国人

我经常说,复杂事务不能下简单结论。对于一种生活,我们很难简单用“好”或者“坏”来概括,那更像盲人摸象,非要问一个“大象是圆的还是方的”的问题,其实本来没有意义。如果真的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往往必须限制足够小的范围,掌握足够多的信息。

“德国人守规矩”也是如此。有人听到这个描述,第一反应不是这种现象是不是存在,而是去评判好坏,或者像中学生参加辩论赛一样去提出质疑:守规矩就好吗?墨守陈规,不利于创新……

我只能说,在许多时候,德国人都是守规矩的。但也有许多时候,不守规矩的人也存在。比如我之前提到的排队洗车,不就有人试图加塞吗?

“德国人有不守规矩的时候”,这是事实,毋庸讳言。不过有时候,这种“不守规矩”,其实也是相当有趣的经历。

我家二宝出生之后,市政府给了一张免费的公交通票。一年时间内,只要在市区范围,只要大人带着孩子,就可以免费乘坐各种公交。天气好的时候我经常用背带带着小朋友出去压马路,反正走累了搭车回来就是,毫无后顾之忧。

不料有一天,筋疲力尽的我准备乘公交车回家时,却发现因为换了外衣,口袋里并没有口罩——这可糟糕,乘车必须戴口罩,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了,怎么办?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公交车来了之后,我登上去跟司机解释:“对不起,我今天没有戴口罩。”

只见司机面无表情,朝车厢里看了看,又竖起一根手指。看那意思,多半是“你看,人家都戴口罩呢,你这样不能上车。”

我正沮丧地承认背时,准备转身下车,才发现司机把手指靠在嘴边,跟我小声说:今天车上人很少,你就别专门问我了,赶紧上车呀,还等什么?

那一刻我才发现,“不那么守规矩”,似乎也有可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