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了公司每年一度强制执行的员工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各种安全事宜,如何逃生,如何救火,公司的保险覆盖哪些范围等等。其中有一节是“如何心理健康”,里面讲到:为保持心理健康,请大家不要长时间工作,保证给自己的生活留出足够的时间……

跟朋友谈起这件事,许多人都觉得好笑,甚至不可思议。

回头想想,我找现在这份工作的时候,同时拿了两个offer,一家德国公司,一家美国公司。美国公司开的薪水比德国公司高20%,但感觉德国公司的面试官(也就是后来的直属领导)跟我挺聊得来,所以我在做最后选择之前,也坦诚跟他聊了聊。

他告诉我:如果你想多赚钱,当然去美国公司。但是你技术还可以,会说德语,又在德国生活,为什么不体验一下德国公司呢?我们开不了那么多钱,但是你看你两个小孩都还小,肯定需要很多时间去陪伴,那么我们公司更合适你……

最终我就听从了他的意见,这几年体验下来,也确实发现德国公司有些挺有趣的地方。下面我挑几个自己觉得最有趣的点,简单做个介绍。

如果你仔细看德国公司的招聘启事,会发现很多职位的要求后面都注明了M/W/D,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对求职者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答案恰恰相反,它是表示自己对求职者“宽大为怀”,让大家放心申请。M/W/D三个字母分别代表männlich (男性)、weiblich (女性)、divers (其他,包括但不限于非二元性别,跨性别等)。那意思很明显,不管求职者是什么性别,公司一概欢迎。

有人或许会说,这可能就是个口号,是一种形式而已,不能当真。

但是,如果你真正体验过面试就会发现,很大程度上,你必须把它当真。

如果你真的进入面试流程,第一轮基本是HR给你介绍公司情况。以前我在国内当面试官,虽然也强调要“尊重求职者”,但多少还是希望考验一下对方:你对这个职位有多少兴趣?你对我们公司有多少了解?

如果这些问题答不上来,或者求职者回答了但关注重点不是公司业务而是福利,那么内心早就下了判断,哪怕表面上仍然客客气气的。

出乎我意料的是,德国公司面试基本都是“真金白银”地介绍公司的情况,和各种福利。我面试过的德国公司(也包括在德国的美国公司),基本都会开门见山地介绍自己的各种福利。比如德国法律规定至少要有24天年假,但一般公司如果“只有24天”是不好意思介绍的,IT公司通常都是28天起,而且一开始就会介绍“我们公司有28天年假”,外加各种福利。

身为求职者,感觉就是“不管求职者是谁,面试一开始,公司开始就把各种福利摆在桌上,生怕你不来”,这与招聘启事里的M/W/D完全如出一辙。

甚至让许多人困扰的“35岁现象”,在德国公司也完全不是问题,因为似乎没有人会在意你的年龄,法律也不容许因为年龄问题拒绝候选人——起码明面上不能这么做,实际上我也真的没遇到过因为年龄问题被拒的情况。

还记得我面试的最后,面试官笑着跟我说:看起来你之前做过不少项目,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错……总之,你四十出头,有二十来年的开发经验,这正好是我们需要的。

在我要签工作合同之前,HR告知我,公司希望每个员工都能认真工作,所以薪水的90%是固定部分,10%是浮动部分。90%的薪水是每个月固定发放的,10%的薪水是年底乘以绩效因子一次性发放的。

当时听得我心里一惊:怎么德国人也玩这种恶心的游戏啊?

这种发薪的安排,我实在是“不要太熟悉”,因为国内很多公司都是这么玩的。美其名曰“浮动部分”,其实就是变着法子节约成本。如果员工没有等到年底就离职,那么“浮动”的这部分就打了水漂。而且许多公司的“浮动薪水”要等到第二年三四月份才发,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员工起码有三四个月的所谓“浮动薪水”会被克扣,拿不到手。

任凭谁是员工,摊上这种安排,都不会开心,但是也没办法。让我没想到的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德国,也会有这样恶心的安排。。

但是我又有点不甘心,难道这样恶心的安排,大家也一样默默接受吗?所以我斗胆给HR写了一封信,问她“如果万一年中离职,浮动薪水会如何处理”。

出乎我意料的是,HR也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出乎意料:还能怎么处理?这部分薪水是写在合同里的,不管您什么时候离职,已经工作那些月份的浮动薪水都是您应得的,所以仍然会在年底发放给您。

末了她还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问题?”

等我花时间给她解释了原因之后,她觉得更加不可思议了。对此我只能说,“看来国情不同,不能简单平移之前的经验”。

打消了这个疑惑,但我仍然有担心。浮动部分的薪水需要乘以绩效因子再发放,按照我之前的经验,这个“绩效因子”有非常多的操作空间,既可以让公司青睐的员工欣喜,也可以让公司不欣赏的员工沮丧。还记得以前每次为这些事情开管理层会议都吵得昏天黑地,让我精疲力竭,这也是我后来面试时提出“只安心做技术”的原因。

等我领了一次“浮动薪水”才知道,原来名曰“浮动”,其实范围也很小,无非是95%到105%之间。领导说了,“德国是一个控制贫富差距的国家,我们更多希望员工从职级、基本薪方面有区分,但浮动薪水不要有太高的不确定性,让人提心吊胆。这个系数只是给员工一个基本反馈,让他知道自己在过去一年的表现如何。”

说到薪水,还有一点让我特别诧异,那就是发薪时间。

我入职第一个月的下旬,与直属领导做例行沟通,他笑着告诉我:“今天23号了,估计这两天就会发工资了,算是你在我们公司领的第一份薪水,再加上入职的签字费(Onboard Bonus),估计不少,你可以去庆祝下了。”

什么?23号就发整个月的工资?提前一周发?万一人跑了怎么办?我瞬间又有一堆问题需要他解答。

你要知道,德国是高福利、低收入的国家,许多人是存不下钱,或者只能存很少的钱的。也就是说,每个月的工资拿到手,就必须立刻付房租水电费等等。如果拖到最后一天才发工资,万一遇上一点意外,就会让员工很被动。所以,一般公司都会在月底之前发工资。
你提到的另一个问题,“拿了钱人跑了”,这实在是个很有趣的问题,老实说我从没想过可以这样。领了工资却不来上班,看起来是多拿了一些钱,但是违背了合同,是要吃官司的,而且上法庭必定会输。而且在德国,员工入职之前都需要提供上一任雇主的书面评价,没有这个东西基本不能入职。如果为了一个月的薪水,又背上官司,又找不到下一份工作,那实在是得不偿失,估计没有人会这么做吧。

我开始做第一个项目的时候,内心比较紧张。虽然技术上挑战不大,但自己初来乍到,总想着“不能让人看不起”,尤其团队里没有中国人,那么自己当然“不能给中国人丢脸”,所以总是想着“快点,再快点”。

有一次我领到一个任务,初看没有大问题,预计完成时间就填的“3天”,项目经理也没多问。

当真正做下去才发现好像踩坑了,看起来简单的方案其实有很大的隐患,网上查许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但大家都被困扰,没有人给出合适的答案。

这可怎么办?3天时间眼看着就过去了,我连着两天忙到深夜,白天眼睛都有些充血,仍然一筹莫展。

无可奈何,到第三天开例会的时候,我只能怯生生地说:“事情比我想的要复杂,我大概还需要多一些时间”。

出乎我意料的是,没有人“看不起”,也没有人有意见,大家好像习以为常了。

开完例会,项目经理专程来问我:你说还需要多少时间,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因为心里实在没底,我憋了很久,才斗胆说“我想,可能还需要…两周。”

“好的,没问题,那我们就预计两周后完成。你不要有压力,技术上出这种现象很正常的,也不要加班,能按时做完就好了。”

虽然他说“不要有压力”让我很感激,但我似乎习惯了“不待扬鞭自奋蹄”,所以给自己加了很多压力。还算我运气不错,一周时间,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告诉项目经理的时候,他也非常高兴。

出于好奇,我又问他,为什么我说两周他就同意了,不怕我故意拖延时间吗?

他说:技术上遇到问题比想象的难,这种现象很常见。关键是要保证我们一直在解决问题,解决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资源投入到了合适的地方。至于“拖延时间”,其实团队合作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大家互相不信任,互相猜忌,最后影响的是整个团队的效率。

我告诉他,他的这番话让我也感觉很高兴。按我对自己的认识,如果经常处在高压之下,短期确实是能比平时多一些成果,但人会不开心,而且会对工作产生厌倦。相反,如果工作压力没有那么大,我反而愿意在下班再投入一些时间来学习和思考,长期来看自己收获更大,成长更快。

我还顺便举了一个例子:“如果靠严酷压榨就可以收获最高的生产力,那么奴隶制一定是最先进的生产方式”。说完,我们都笑了。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这种倡导“不加班”的态度,这种对工期“合理推延”的包容,有时候也会让人哭笑不得。

还记得有个周四下午,我正要把一项任务收尾,忽然发现技术文档上有条规范写得不清楚,理解起来模棱两可。在没有搞清楚之前贸然开发,大概率只会浪费工夫。所以,我需要找相关的同事确认。对此,我是非常有信心的,因为我们打过好几次交道,他是一个靠谱的人。

他也确实很快就回复了我:

对不起,这个问题我还需要跟业务方求证,我估计需要半天的时间。但是你看,现在已经下午三点了,也就意味着今天大概率拿不到答案了。我明天开始休假两周,所以我只能两周之后再给你答案……

等我把这个情况同步给项目经理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怨言,只是很快调整了工作分配,让我去做一项新的任务。

休假是法定的权利,休假时员工没有义务处理工作,工作安排要让位于法律呀

好吧,虽然这话听起来有点怪怪的,但是一想到自己休假时也能全身心陪伴家人,我实在也不好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