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德国育儿经验谈:家长应当和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应当和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谈论“空气动力学”吗?

我的答案曾经是非常肯定的:不应当。不要说儿童,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儿童谈论这些名词,只会让人望而生畏。身为父母,我们应当做的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感兴趣的方式谈论相关的具体问题,但绝对不要提这些大词。

不过世界的奇妙就在于,父母对教育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在“空气动力学”的问题上,我就吃到了教训。

那是一个下午,家里小朋友在iPad上看完他最喜欢的Blippi(这个节目我之前介绍过,对80后父母来说,Blippi可以理解为“带你见识各种新鲜玩意的董浩叔叔”),忽然抬起头来问我:“爸爸,你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吗?”

“什么?你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我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空气动力学”这种词还是上中学时,身为军迷的我们在《航空知识》上知道的。再往后英语好一些,能看原版科普视频了,才知道“空气动力学”的原文就是aerodynamics。可是,我家这个还没上小学的家伙,竟然就能真诚地瞪大眼睛,

一本正经地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aerodynamics”。

为了搞清楚他是从哪里知道的这个词,我让他给我展示了Blippi提到aerodynamics的那一段。与我想象的不同,那段视频并不是“所谓‘空气动力学’,指的是……”,而只是用简单的动画生动形象地解释了飞机的机身为什么要是流线型,并提到“研究这些问题的学问就叫aerodynamics”。

我明白了,他在这里提到空气动力学,并非一本正经地“科普”,而只是给小孩的内心留下一个浅浅的印迹:飞机怎样能飞更快,这个问题有专门的学问,就叫空气动力学。甚至,这个定义都并非严谨准确,但是,它确实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一个印迹。

我想到之前看过的,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园丁与木匠》。里面有几点发现让我印象尤其深刻,其中之一是,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成年人与儿童的心智模型有显著不同。成年人的心智如同探照灯,需要“聚精会神”于一点,构筑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智如同灯笼,好奇心散射开来,无边无际。哪怕最后要聚焦在某个区域,但灯笼曾经照亮的区域,或多或少留下了浅浅的印迹。

或者换个说法,成年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知道“这里是这样的”,但儿童的学习,除了知道“这里是这样的”之外,还有很多副产品,比如“那里不是这样的”,以及“那里是那样的”。

所以,Blippi提到的“空气动力学”,恰恰就是让孩子知道,虽然这个视频是带大家坐飞机出去玩,但除了坐飞机之外,还有“那里是那样的”。

我又想起之前的几次惊喜。

一次是小朋友从幼儿园回来,满心欢喜地告诉我:“爸爸,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三只小猪的故事”。出乎我意料的是,在他复述故事的时候,完全没有提到任何德语单词,完全像在讲一个中文故事。后来我才知道答案,“以前在家里你给我讲过这个故事啦”。虽然我早都忘记了,但他的心里有印迹。

还有一次也是他从幼儿园回来,同样是满心欢喜地告诉我:“爸爸,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Columbus发现美洲的故事。你之前给我讲过那个故事,今天老师一讲,我就想起来了,但是我忘记Columbus中文叫什么了,你能告诉我吗?”。同样,这也是我不经意间给他心里留下的印迹。

明白了这一点,我跟他聊天就放松多了。因为完全没有必要刻意用“儿童的方式”来沟通,该讲什么就讲什么,涉及到什么名词就讲什么名词。只不过同样尊重孩子的兴趣,他感兴趣就多讲一点,不感兴趣就立刻打住。关键在于家长必须有“无欲则刚”的心态,一方面,对于孩子关心的问题,确实要认真讲解,不能马虎对付;另一方面,又不能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我认真讲了你就必须全部记住”——要知道,许多时候家长苦心孤诣的讲解,充其量也只是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一个浅浅的印迹,等待将来某个时刻被启封、被照亮。

“无欲则刚”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许多家长总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被体谅、被承认,所以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让孩子紧张。同时,家长也对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似乎一开口就要讲准确、讲全面,结果自己紧张到不敢轻易开口,生怕出错耽误了孩子的认知——越往后,我越发现,这大可不必。孩子的认知会不断进化,哪怕之前只有一个浅浅的印迹,哪怕这点印迹只能做到大致准确,后来的经验、见识、知识也可以让它变得更深刻、更规范。关键是, 之前心里要留下一个大致准确的印迹。

前几天,小朋友告诉我说,在学校里老师教了他们有一些词要把第一个字母大写——德语与其他语言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名词在任何时候都要首字母大写,比如“Auf der Straße steht ein Auto(On the street there is a car,街上有一辆车)”,其中的Straße (street)和Auto(car)都要首字母大写——这些词有共同的名字叫名词(das Nomen)。

看起来,老师提到“名词”和Blippi提到“空气动力学”的方式差不多,都是只“提到”而已,而不是去给出严丝合缝的定义。这我能理解,我记得自己三四年级才开始知道有“名词”这种东西,而且还要花不少时间才能搞清楚“名词”到底是什么。不过我仍然好奇,怎样才能让一年级的小孩懂得哪些是名词呢?

“老师说了,这些词就是摸得到的东西,比如大街、汽车,都是可以摸到的。”
“这倒是个好办法,可是太阳、月亮也要第一个字母大写啊,它们距离我们那么远,手可摸不到。”
“没问题,老师说了,摸不到的东西,如果它有自己的名字,也是一样的。太阳的名字叫Sonne,月亮的名字叫Mond,所以它们也算在内。所有这种样子的单词,都叫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