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10 Jan 2008
经常留意生活中的各种细微变化,可以让我们的感觉保持敏锐,也能加深对时间的体验。这些年来,我时常留意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感觉各种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有四点,权且记录如下:
无量词的“一”
汉语与英语的区别之一就是汉语有量词:“一个人”、“一条狗”、“两辆车”、“三棵树”;英语则一般没有量词:a man, a dog, two cars, three trees。
而现在,汉语中不带量词的“一”出现的越来越普遍了,甚至可以在常见的聊天中发现:他就是一没谱的人,这就是一死结,我遇到一怪事……
如果我没有记错,这个用法最开始出现是在那部划时代的《编辑部的故事》里头(之前的《北京人在纽约》似乎都没听到过这样的用法),当时我的印象很深:原来“北京话”还可以这么说,不用量词,带点儿玩世不恭的味道。之后这种用法便慢慢开始多起来,但真正爆发,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用法,好像就是这几年的事情——这种带点儿玩世不恭的,特“溜”的北方用法,甚至出现在许多南方人的嘴里,南方报刊的文章里。于是乎,大江南北,人人都“一”起来了。
表状态的“中”
英语有多种时态,汉语则用时态助词(或者叫“动态助词”)表达同样的意思,小学语文课本都讲过“着”、“了”、“过”的区别,其中“着”就表示“正在进行”的状态,当然,“正在”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
“正在开会”,“正在休息”……,这是小时候的记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不过现在,大家似乎不怎么说“正在”了,统一用个“中”字表示:开会中,休息中……
这种用法的源头在哪里,我不知道,在晚清、民国的文字中,似乎没见到。我最开始接触这种用法,是台湾的软件:资料读取中,数据恢复中。港台的电视剧里,公司开会,也会在会议室的门外挂块牌子:“开会中,勿打扰”。
这种用法在大陆的流行,似乎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更离奇的是,不少地方更创新出兼具大陆港台特色的“正在开会中”,“正在休息中”的用法,不得不赞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更麻烦的“有”
英语发问:Have you had your supper,肯定说Yes, I have,否定说No, I haven’t;这类问题统统可以这么回答。而汉语中,问“你吃过饭了吗”,肯定说“吃过了”,否定说“还没吃”;如果问“你去看过他了吗”,肯定就得说“去过了”,否定说“还没去”,回答得跟着提问走。
不过现在也有很多人用更麻烦的回答:“我有吃饭啊”,“我有去过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或许这也是“跟着提问走”的方式之一,这样的提问多半是“你有没有吃饭”,“你有没有去看他”,倒是跟英文的have,保持形式的高度一致。
这用法我最初接触,是看《流星花园》,感觉别扭且突兀。之前的港台电视剧,似乎并没有这样的语言,而《流星花园》之后的电视剧,“有”出现的越来越多,身边的人也越来越多地这么说话,满满的,也不觉得那么突兀了。
一对一的“xxxx年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话,都是这么说的。现在不这么说了,现在大家说“1980年代”,“1990年代”,正好,直接对上英文里面的1980s, 1990s,还省去19xx年到“20世纪” 的转换。
这个用法,我最早有印象,是《笨小孩》的歌词,之后,大家就都“1990年代”,“1980年代”起来了。到如今,新的用法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From Life Sailor, post 这些年来,我注意到的语言习惯变化
扫描二维码,订阅我的公共号“余晟以为”。
January 10th, 2008 at 11:46 pm
关于第一点我不是很同意.那是复古啊
January 11th, 2008 at 2:23 am
[…] time no see.”这样的句子。在中文世界里用英语的人多了,就会出现“你有没有吃过饭”(Have you had […]
January 11th, 2008 at 9:22 am
说个题外话,希望你的blog字体变大一些,用14px:)
在不支持AntiAlias下看你的Blog,其实挺痛苦的
January 11th, 2008 at 5:21 pm
CSS我不太会调,我这里的font-size都是em为单位的啊~~
其实我一般都是在抓虾看自己的blog,写也是先离线写好然后帖上来…
January 11th, 2008 at 5:24 pm
改了,不过貌似14px太大了一点,我改成13px了,好些吧?
January 12th, 2008 at 7:21 am
不像复古,“一屠晚归”,“一狼假寐”,确实古代有这样的用法,但感觉是与如今的“一”不同的;
况且,如果说是复古,也应当从读书人那里发源吧,不太可能从日常生活中流传开来~~
January 12th, 2008 at 2:40 pm
哈哈,我“有去过啊,我有吃过饭啊”,我现在还是听着不大惯,因为语言月来越麻烦了。
但“开会中”和“一”我还是蛮喜欢,因为越来越简单了,而且“正在开会”中的“正在”也并不美。
January 12th, 2008 at 4:34 pm
你可以简单说“我有啊”、“我没有啊”
🙂
January 14th, 2008 at 6:19 am
我是北方人 去厦门上大学 我原来说第一点,现在改成第三点了,觉得不是语言变化,大家该说的还那么说,南北差异而已,至少是南北差异变小的地理因素,而非时间因素
January 14th, 2008 at 9:13 pm
[…] 屏蔽的词汇列表每日不断增加,对应的网络新词汇也不断增加,这就像一场自然选择的进化游戏,头头们就好比越跑越快的猎豹,而你我就做那适者生存的羚羊。Yurii前几天发表了一篇《这些年来,我注意到的语言习惯变化》,很有意思,不过若有人写一篇近年禁止词汇与对应新词汇对照表,或作《现代禁语字典》,也怕可作语言学博士论文了。不同的主体造就了不同的变化形式,最基本的形式即以拼音和汉字相结合,也就是本文标题和第一段采用的样式,这种文法,曾为我个人在小学二年级前广泛采用,多年以后基于现实需要,这种潜伏的基因又开始发挥作用了。第二简单形式也和字母有关,主要采用某些简写或英文缩写的首字母,比如GCD,CCP, JZM,TAM等。第三种是字中加字,如6…4。第四种形式,就是还有一种是尚未被列入禁止列表和敏感词关注表的词汇,被作为一种讽刺方式重新编写,如”和谐”之于”河蟹”。第四种,也就是最新,最in的散步一类了,还有官方的说法,严重点的叫”群体性事件”,虽然是官方的,但这个词你goole两页肯定也会显示”连接被重置:载入页面时到服务器的连接被重置”。至于新新人类用于标榜个性的脑残体语言,也是另一大变换形式,如,我的qq联系人里面,有个的签名是这样,”請記嘚,別等不該等的人.別傷不該傷的芯…”,他的地址更具代表性:”▂夶陸’”!,不过这种比繁体还繁体的语言成为主流的可能性,个人看来不大。 […]
January 15th, 2008 at 4:52 pm
以后发展成了“我有啊”,“我没有啊”,通知我一声。好像上海蛮流行“有”字的,尤其后面加个“的呀”——“有的呀”。
January 15th, 2008 at 5:16 pm
“…中”还算好,“…ing”才让很多人看不懂
January 17th, 2008 at 5:05 pm
学生用的很多。尤其是10楼说的那种现象,爱用繁体字,甚至自己造出来的一些网络词汇,越来越普遍了。一边猜,一边就觉得,难道我真的落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