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怎样翻译更地道:“使”字句,驶向何方?


“使”字句,是翻译中的难题。译文中铺天盖地的“使”,往往叫人看了头疼(当然也可以麻木)。本来,“使…”是字典里常见的解释,这没问题,然而,在翻译词语时明确写出“使”没问题,“使”来“使”去却不是汉语的习惯——文言固然有“使动”用饭,但“使”本身是不出现的,而近代,随着偷懒(不负责)的翻译体流行,“使”简直成了常用的句式,汉语中的一些“使”字句,对应的英文翻译中也不会出现“使(make…)”的形式。
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翻译界人士讨论过,大多认为此种用法过于僵化,丧失了汉语本身的流畅。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却没有好的答案,结果就是,纵然许多人都知道“使”来“使”去不好,要想改善,却是有心无力。我印象中,唯有思果先生提出过一条标准,“使”一般只能用于肯定,而不宜用于否定:你可以说,“使我认识到”,但不能说,“使我没有认识到”。这些年来,我读书看报时留意观察“使”字句的用法,以及表达相同意思而未用“使”字的句子的特点,大致总结出三种套路,用来修改“使”字句:

提前动词:
这条路的开通,使城市交通得到了极大改善->这条路的开通,极大改善了城市交通
这是最常见的情况,而且一旦动词是及物的(改善),通常都需要添加“得到了”之类的辅助成分才通顺。这类“使”字句最好改,直接去掉“使”字和辅助结构,把动词提前,干净利落。

改换动词:
老旧的发动机,使该款车的最高时速只能限制在了100公里 ->老旧的发动机,只能提供(支持)最高100公里的时速
这样的句子,看起来并无大异,仔细想想又总有些别扭。如果想修改,必须另找动词,理顺“老旧发动机”和“100公里时速”之间的关系。相比“限制”,“提供/支持”更为通顺。只是,此方法要求作者熟悉各种搭配,能选出合适的词语。

直接意会:
这件事的出现,使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此事出现之后,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也是较有争议的一种改法,单独来看,这样的修改会造成歧义,以上二者,到底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还是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较真起来,还真说不准。然而我们也必须记得,汉语乃是一种采用“意合法”(parataxis)的语言,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理解句子的意思,必须依靠读者的悟性。“此事出现之后,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类句子,单从结构来分析,确实存在歧义,但真正运用,一般人都不难理解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