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
我国的历史教育有很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按照马老圣人的“规律”削足适履,另一大特点就是把历史当成“大事记”——哪年、哪月、哪日,发生了什么事情,意义是什么,它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教科书上的所谓“历史”,便是这样的简单重复。其结果就是,接受完完整的所谓“义务教育”之后,某天我忽然发现自己对历史竟然一无所知:阳历乃是外来的立法,为什么阳历1月1日会有“元旦”这样本土的名称?“星期”乃是外来的历法,在它传入之前,我们生活的时间单位是什么?……这些活生生的历史问题,“历史书”毫不关心,似乎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也不需要感兴趣。
所以,我们只能便带着这些好奇,自己去探寻:
假如我生活在辛亥革命之前,那么大家说的“元旦”乃是春节;
如果我生活在“星期”没有传入的年代,大家的生活乃是以“旬”为单位的;
如果我生活在晚清、民国,我和普通劳苦大众穿的,多半是单调的深蓝色衣服;
……
不过,了解归了解,内心却难以清除“大事记”的遗毒:如果当时我是xxx,我一定要运筹帷幄、明察秋毫、力挽狂澜……
可是,某天我忽然再次猛醒:从生活现状看,我生活在任何年代都只能是一介凡人,即便在风起云涌的年代,注定连“治世能臣、乱世奸雄”都算不上,再加上厌倦了那些毫无逻辑、牛头不对马嘴的所谓历史“分析”和“研究”——与其迷恋帝王将相、生造出各种因果链条,不如多去了解了解跟自己类似的平凡人的生活。革命导师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自己是凡人,忘记平凡人的历史,多半可以算作背叛自己身份的可怜虚妄吧。
假如我是民国时期的贫苦农民,我一定去寻求新教传教士,而不是天主教传教士的帮助;
假如我是民国时河南的农民,在开明进步的“基督将军”冯玉祥的治下,春节包起饺子,是一定会被当兵的把桌子灶台踢坏的;
假如我是参加长征的战士,在贵州落了单,一心想要回到大部队,我肯定念叨的是“我要找到朱总司令”,而不是“我要找到毛委员”;
假如我是红军的下级军官,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期间,我很可能在馆子里消受美味的辣子鸡,连吃一个礼拜,最后店家只能以猪肉冒充鸡肉;
……
这些年来,我着意收集凡人的生活历史,只觉得困难重重:详实绵密的生活记忆本身就很稀少,又因为审查制度的妖娆,大多只能口耳相传,绝少集中公布、发表的机会;第一手资料固然可靠性高些,又要竭力避免有意无意的吹捧或贬损,需得多种资料互相验证才敢取信。在这种环境下,龙应台女士新近出版的作品倒是显得尤其可贵了:她通过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再现了“天翻地覆慨而康”的那些岁月中有太多太多平凡人的故事,又因为故事的主人多半是平凡人等,即便对大形势的了解有所差池,但对切身经历回忆,因为无涉太多利益,反而真切可信。星星点点的故事,让我想起许多年前的一首歌:一个神话,就是浪花一朵,一个神话,就是泪珠一颗,聚散中有你,聚散中有我……
假如我是在长春被围困的老百姓,可能饥肠辘辘地被国军放出城去,面对解放军封锁的枪口,上吊自尽;
假如我是四行仓库撤退的八百壮士之一,我可能被送往腊包尔的俘虏营,为日本人修筑机场,被日军虐待,被美军轰炸;
假如我是抗战中被俘的国军战士,我可能遇上与日军同样凶恶的台湾监视员,命丧异乡,也可能遇到心怀善念的监视员,蒙恩幸存;
假如我是那些年河南南阳中学的五千学生之一,我可能必须与老师同学一起,徒步走过几千里,在永州“产异蛇”的空地上,跟老师朗诵《古文观止》,辗转到达台湾员林;
假如我是北平解放时载歌载舞的大学生,我可能遇到难过得掉泪的国军青年军官:前方打仗的补给都没有,却一直给你们白面、肥肉,可你们一直要闹,闹到“解放”了,跟大家一起吃陈年小米;
假如我是河北崇礼的村民,历来信奉基督教,我可能在抗战结束后,跟五百乡亲一起,被无神论的军队杀死,尸体不及埋葬,就要被三民主义的军队用作宣传的证据,直到亲友突破封锁,泪流满面地冲上来认领;
……
在我看来,面对这样的故事,争论对错全然失去了价值:没有必要为其他人“站错了队”幸灾乐祸,也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进步”暗自庆幸,“居功至伟”、“恶贯满盈”之类,或许只适用于政客,距离普通人十万八千里;在大江大海的年代,无数的寻常人,我们的同胞,仅仅是懵懂地签了字、上了船、出了门,就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成了大江大海漩涡中的一叶扁舟。
From Life Sailor, post 假如我是……
活了快二十年,才隐约觉得自己是个平凡人。但是死活还是想挣扎着证明自己是不平凡。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53377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485119#C2485119
龙应台没有说的是国军从一开始就喊出了“杀民养军”的口号。做法就是从民众手里征收甚至抢夺全部粮食养军,特别是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七军。列宁格勒被围的时候军队和市民一起忍饥挨饿。对比之下,长春被围的国民党军不但不救济饥民,反倒夺走市民手里最后一粒粮食然后把他们驱赶到城外的荒野上去。这样做的结果是长春刚刚被围,市民就开始忍饥挨饿;但是直到长春城破,国军饿死的却很寥寥。蒋介石的嫡系新七军到最后手里还有足够再吃几个月的粮食,营团以上的军官仍然有酒有肉,用不着挨饿。此时市民却已经是饿殍遍地了。
共军这边大概原以为把城一围就可以坐等国军出来投降。没想到的是大家见过狠心的,没见过这么狠心的。看着老百姓一片一片的饿死,林彪忍不住打了报告,解放军开卡放人。开始的时候解放军还心存侥幸,每天放人有定额,指望没出来的市民能继续消耗守军的粮食。结果发现这边放出去多少,那边国军从城里赶出来多少。最后只能彻底放开,任由市民从城里往外跑。当时放出来的人一律先喝一碗玉米面糊糊。因为饿久了的人一旦得到食物就会暴饮暴食,往往就这样被撑死。先出来的因为不知道厉害,被撑死了好多。后来再放出来的人就一律集中起来先喝一碗稀的,等肠胃慢慢适应了才开始正常饮食。
城墙外,旷野中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人民同时考验着国共双方的良心。等到长春城破,答案揭晓:共产党虽然赢了战役,但是在那场比心狠的竞赛中却输的心服口服——直到城破,老蒋的嫡系部队仍然有足够的粮食。市民饿死成千上万,大部分守军到最后却还有饱饭吃。见识了国民党视人命如草芥的狠心,解放军以后再也没采用类似的战术。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共军的“人海战术”。书里不止一次的提到,共军用民工打前站,堵枪眼。但是略有战争常识的人都知道,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集团冲锋的战术就已经被淘汰。在现代机枪的火力面前,无论多么壮观的人海都是石磨下的一团血肉而已。所谓共军的“人海战术”只能说是国民党失败以后自己编出来的 “不是我打不过你,是我心慈手软下不去手”的借口而已。
前面这算传言,接下来的就是胡编了。长春围城战一章里有这样的句子:十万个解放军围于城外,十万个国军守于城内,近百万的长春市民困在家中。不愿意坐以待毙的人,就往外走,可是外面的封锁线,除了炮火器械和密集的兵力之外,是深挖的壕沟、绵密的铁丝网、危险的高压电网。
高压电网,电的人如此销魂的高压电网。电厂在城里,解放军在城外,难道这高压电网竟然是用电池的不成?军事上只有用电网防守的,却几乎没有用电网围城的。原因很简单,围城的在外面,荒郊野外没处找电!龙女士此言只能说是写作中被自己感动得心潮激荡,情不自禁的把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桥段照抄了一遍。
在描写日本投降的那一段里,龙女士又忍不住心潮澎湃了一回:九月二日是九月第一个星期天。全世界的眼光投射在东京湾。五万七千五百吨的密苏里舰,参与过硫磺岛和冲绳岛的浴血战役,这一天却是和平的舞台。舞台上固定的“道具”,是舰上闪亮慑人的十六管鱼叉飞弹,还有突然间呼啸升空、威风凛凛的战斗机群。
经查,鱼叉飞弹1965年开始研制,77年装备部队;一下子被龙女士搬到了四十年代的密苏里号上,还是“十六管”,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我也相信“兼听则明”,的确,龙应台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当仔细甄别,不宜偏信;不过就我来看,你这篇留言出问题的几率远远大于龙书,且看您是怎样辩护的:
~对比之下,长春被围的国民党军不但不救济饥民,反倒夺走市民手里最后一粒粮食然后把他们驱赶到城外的荒野上去
~共军这边大概原以为把城一围就可以坐等国军出来投降……看着老百姓一片一片的饿死
~城墙外,旷野中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人民同时考验着国共双方的良心
至于“见识了国民党视人命如草芥的狠心,解放军以后再也没采用类似的战术”,恰恰是我说的“毫无逻辑、牛头不对马嘴”的因果链条。
另一点,关于人海战术,不知你是否看过BBC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接受采访俄国战士就提到,面对德国人,红军采用的就是人海战术,政治犯、破坏分子先行,成批成批地上去,成批成批地死去,尸体堆成了墙,后面的人就有了掩护,也有了足够的武器(因为不能保证人手一件武器);所以“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集团冲锋的战术就已经被淘汰”的说法,还是收起来吧。
首先俺不是在为tg“辩护”。俺是烦龙应台这样的人写出这样的“悲情”垃圾来,骂tg骂不到点子上。要是写写孙志刚黑煤窑俺也不会吱声。呵呵。
关于你的回复:
第一点我接受。
第二点,我觉得,你用俄国红军的例子来回复,也是“毫无逻辑、牛头不对马嘴”吧。呵呵。
道不同,不相与谋,我真没觉得这本书就是骂某个党的,也没觉得有必要专门去骂;
第二点很好理解,你的否证逻辑是这样的:”但是略有战争常识的人都知道,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集团冲锋的战术就已经被淘汰”->无神论的军队不可能采用人海战术;既然这个论式的前提不成立,结论当然也就不足为信了,而且我们也从此知道说话人的“战争常识”是怎样的;换句话说,对不起,你的论证无效。
个人blog正是收集凡人生活历史的好素材,但有几个缺点:很多人不会、不能或不想用blog,有的事情不去问就不会说,敏感的内容会被审查。
你说的对,是有这个问题。而且我觉得还有“意识”的问题,许多深受历史教育毒害的人,仍然沉迷在帝王将相的迷蒙里,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历史。
心怀扇念……
嗯,这个帖子适合去西西河……
多谢,已经改正了!
我现在只去越野e族的论坛,别的都没兴趣啦
历史不是大事记,或者说绝不是大事记。
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能臣奸雄的历史,更是由平民百姓你我的细节构成。
所以,这些年,不但《剑桥中国史》,读唐德刚,还读笔记小说。
其实,我们的blog真的另类的笔记呢!
可惜太忙,心不静,否则这个话题可以好好说说。也参加一下上头的讨论的。
其实帝王将相的历史也是由细节还有偶然构成的。
我感觉《战争与和平》中很明显体现了这样的观点。
这位仁兄的逻辑确实不一般,,不去说哪些围城造成问题的人, 却一味的责备被围的人没有分享粮食..
这跟遇上抢劫犯, 不去责备抢劫犯,,但是却责备一起被抢劫的人没有帮你的忙..真是奇怪啊..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粮食还够吃几个月,为什么饿得投降了呢?
平凡人想推动世界,这就是我们周围有那么多变态的原因。
我只是觉得任何人都没有必要用有色的眼光去看某些东西。历史就是历史,政治里面恶心的东西从来不曾缺过。谈论以平凡人的心态去如何如何,总让人觉得是为了表现下自己的不平凡哦。
以平凡人的心态关注历史,只是想判断自己,或者与自己类似的普通人,在那个年代的命运,不这样做,而要以风云人物的心态去设想,似乎更不可取呀。
这种文章,就是要颠覆你的信仰,抹平你的对错观念,让你不明白是非,这样他才好趁虚而入。
这种解放战争时代谁是谁非的问题没什么好争的,因为我想楼上争论的双方基本都没研究过这段历史,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细节。有时间多去水木、西西河或者mitbbs的军版上看看学学,拿出具体数据来才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