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Yurii谈开发

技术领导要不要写代码?

技术领导要不要写代码?这是一个问题。

我刚工作的时候就听说,程序员(那时候还没有“码农”的说法)是吃青春饭的,到30岁就熬不了夜写不动代码了,所以要尽早转管理岗。相应的,如果你走上管理路线成了技术领导,自然就不必干写代码这种低级重复的体力劳动了。所以当时自己代码写得很多,技术能力增长很快,但总感觉有点别扭。那感觉就像,你能把车开得又快又熟练,最终只是为了能按时到达机场赶上飞机。然后,你就再也不用开车了。

不过无论如何,赶上飞机看来是更高级的选择,为了它,放弃苦心修炼的车技也可以接受罢。

但是等我真正走上管理岗位,才发现事实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当时公司的业务增长飞快,支持业务的系统却是几年前“一锤子买卖”的外包项目,更要命的是技术团队的人员组成和工作习惯还处在作坊状态。从我的角度来看,四下里全是大坑,填坑的速度慢得让人着急,在此过程中还经常挖下新坑……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从没有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写过那么多代码。几年后大家查提交排名,我的名字仍然第一。好在我的努力没有白费,系统终于没有垮掉,顺利回到正轨。

当时我身为技术领导,除去招人、定流程、做运维,还花了大量时间写代码,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吗?如果是对的,后来我再没有写过那么多代码,好像也与“不称职的领导”无缘,甚至还被夸奖过“忍住放手让下属去做事,锻炼了组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Continue reading 技术领导要不要写代码?

从静不稳定设计说起

时常与一些同行朋友说起“软件难做”的话题,一方面软件确实挺难做,变数着实太多(推荐《梦断代码》),另一方面,让人理解软件难做,更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说第一个问题靠苦练内功还能看到希望,第二个问题就近似无解而让人绝望了。下面两个场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头儿说:你们开发怎么这么慢?拿这么高的薪水,做事还这么慢?我急得不得了,只可惜我不懂开发。我如果懂,我去学校招50个码农,连续熬夜一两个礼拜,绝对可以做出我想要的系统。

头儿说:我真是对系统失望透顶了。想我以前刚创业的时候,七八个人,五六台电脑,什么事都是靠喊,那时候工作效率多高,人均产值多高?现在人才到几百个,就成了这个鬼样,说要上系统,上了系统有变好吗……

我有时候会想,这些说法在普通人看来似乎也没有错,但行业中人都知道错得厉害。那么,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我想来想去,觉得原因大概在于,持这样说法的人往往只依靠来自生活经验的“逻辑”和“直觉”,还没有真正理解“软件”(或者说“系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Continue reading 从静不稳定设计说起

“推倒重来”的讲究

上个月,有个以前的同事问我:“你在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原来的系统都重做了,我们明明有实力啊”。

我说:“我们也做了很多事情嘛,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增加冗余、理清各模块职责、API通讯机制的建立、内部分层的整理。”

他说:“对,但我还是想知道,你为什么不把系统重做了呢?”

于是我问:“我离职之后,后来似乎多投了不少人重做系统?结果怎么样呢?”

他说:“结果,结果就是做业务要同时操作三四套系统……”

就我所见,把原有系统“推倒重来”的喜好不只程序员有,使用者更有。拿我几年前的那份工作来说,刚入职老大们就来跟我讨论系统重做的打算:需要多少人,多少钱,多长时间,能把原有系统推翻重来。毕竟大家每天都忍受切肤之痛:速度慢、经常出错、不安全、客户抱怨、架构糟糕…… 所以都想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劲头,来个干脆的彻底解决。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在我任内“重做系统”一直没有被提上日程,整个技术团队所做的都是“改良”的工作,内容就像我上面说的: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增加冗余、理清各模块职责、API通讯机制的建立、内部分层的整理。这个选择我有充分把握,而且在我看来,如果断然“推倒重来”,我未必能比继任者做得更好,甚至可能更糟糕,因为“推倒重来”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Continue reading “推倒重来”的讲究

程序员为什么要学好英语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除去普通的英语课程,专业课程里还有一门《计算机英语》。当时大家的普遍认为,普通的“英语”是过四六级用的,《计算机英语》才是专业真正需要的。

等到工作了,我发现很多人都持这样的观点:程序员应该学好英语。这样才能方便地查找资料,迅速地学习最新的知识。换句话说,“学好英语”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是“学好专业英语”——这项要求已经很高了,我曾经在《程序员要怎样学英语》里提到,不但要能看懂文档,还要知道“黑屏”是blank screen,“死机”是system halt,否则查找就会很费力。

但是今天我想强调的是,对程序员来说,学好“英语”而不是“专业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只学好专业英语,看得了技术文档,但那一大堆专业术语和概念可能会像陨石一样,没来由地坠落下来,只能生吞活剥地硬背。如果学好英语,你才会有融会贯通的感觉,知道那些术语和概念原来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底下连着根茎。

Continue reading 程序员为什么要学好英语

软件开发的硬约束

在超市结帐的时候,收银员都会给我们打一张小票。有时候同样的商品我们会买两三件,打印在小票上面,有时候只有1行记录,数量是3(“听装百事可乐 x3”),但也有时候有3行记录,数量都是1(“听装百事可乐 x1” 重复3行)。这个现象很有意思,為什麼不统一呢?而且据我观察,后一种情况明显更多。分明是前一种做法更节省纸张,为什么更少采用呢?

我曾经设想,是因为收银的机器性能太差,内存很少,只能维护简单的数组结构,不能维护集合,也不能每添加一样商品就去重新扫描一次数组做修改。但是继续观察就会发现,这个说法站不住脚——现代的收银机性能足够很好了,甚至手机的性能都在突飞猛进。那么这么做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解开了我的疑惑。

Continue reading 软件开发的硬约束

公开表扬,私下批评?

很多初上管理岗位的人都听过这样一条教诲:“公开表扬,私下批评”。而且,很多有管理经验的人也是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公开表扬能给人鼓励,催人继续,私下批评给人留了面子,减少副作用。但是,它真的是一条应当时刻遵守的行为规则吗?

不妨看两个例子:某人表现不好,主管与他谈话之后有了一点改进的苗头,做事能“及格”了,看来应该鼓励,所以主管公开表扬,可是其它人明明做了更大贡献,却没有得到表扬;某人搞砸了工作,造成整个团队加班为他补救,然而主管只是私下批评,所以有人觉得不公平,这是主管在有意袒护。

很明显,这两个例子里的“公开表扬,私下批评”并不是合适的做法,反而造成了新的矛盾。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表扬和批评,到底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公开进行,什么情况下私下进行呢?

Continue reading 公开表扬,私下批评?

我所理解的技术领导力

一晃六年,《技术领导之路》要再版重印了。回想刚刚开始翻译这本书时,我还忙碌在程序开发的一线,对领导技术团队并没有太多经验;如今,也能差强人意地带领技术团队支撑年销售额数亿的业务。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所幸没有中途倒下。思考其中的原因,除去运气,除去身边同事朋友的支持,翻译《技术领导之路》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很多人都知道,“职场童年”非常重要,一个人最初工作的几年,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得到过什么样的锻炼,很可能决定了他整个职业生涯的走向。同样的道理,“领导力童年”也很重要,一个人对领导力的最初接触和认知,也会深深影响他对于“领导”和“领导力”的观点,甚至领导作风。所以,在我还忙于一线开发的时候,通过翻译《技术领导之路》,“生吞活剥”了一整套关于领导力的学说,基本“塑造”了我关于领导力的认知,深深影响了我作为技术领导的管理风格和价值取向,因此也对很多问题有了自己的判断——前段时间和另一位掌管公司技术的朋友聊天,说起那种“执行力超至上”的领导风格,我们都认为,尽管或许能出结果,但不是好的领导风格。

Continue reading 我所理解的技术领导力

TokuMX使用小计

最近因为工作的缘故,接触了TokuMX,尝试下来感觉不错,值得介绍给大家。

事情的起因是要解决MongoDB的问题。系统中需要保存程序输出的运行信息,这类信息比程序语言的log更高级,但又不如业务操作日志高级,是某些时候发现问题的关键证据,所以必须保存。因为格式不太规范,又需要方便检索,所以文档型NoSQL的MongoDB是比较好的选择。

但是,选择MongoDB就必然会面对磁盘空间的问题。我们的数据大概是这样的:每天的数据量不到200万条,单条数据的平均大小不超过4k,但MongoDB存一个月的数据就消耗了接近40G,最近三个月的数据则需要接近100G。限于具体的硬件环境,只能保存最近三个月的数据,但这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所以必须另想办法。

Continue reading TokuMX使用小计

IT是种资源

不再从事单纯的程序开发,而是介入和管理公司的IT工作之后,我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对许多旧问题也有了新的视角和理解。无可否认的是,在大多数公司,IT工作的管理都不是简单的工作,状况层出不穷,而且似乎没有能直接拿来用的解决方案。一面是千头万续,一面是束手无策。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之一大概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IT是种资源。

IT是一种资源,首先意味着它不是成本。

在很多场合,IT被视为支持部门,但将其视为成本,思路就自然会想到“降低成本”,而将其视为资源,则会从“发挥价值”来考虑。所以在很多偏实业的公司里,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IT预算,他们更习惯一次性花钱去购买系统,并培训人员学会使用,然后就是一了百了。在它们看来,养IT的“成本”是相当高的。

如果换个角度,设定专门的IT预算,要求这笔投入得到更大的回报,就可以看到甚至把握住许多其它的机会,比如内部操作和流程的优化,比如对外业务交互的便利。尤其是在今天,“互联网思维”已经到处弥漫,各产业的生态都在不断演变,一门心思想着降低IT成本,固守封闭系统的企业很可能错失大好机会,甚至被产业发展所淘汰。这不是说笑,而是活生生的例子,现在许多制造型企业也想搭上电商的快车,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但因为长期忽略IT建设,根本无法进行数据对接,只能望洋兴叹。

Continue reading IT是种资源

迷失自我的API

说起API,做开发的人大概都知道也用过,我也是如此。不过除去使用,我还亲眼目睹过API制定,参与搭建过开放API平台,也与合作方商量确定过API方案;算是各个方面都有了解和经历,感受过让人啧啧称奇的赞赏,也经历过举步维艰的尴尬。目睹还有很多同行在API的泥泞里挣扎,我把自己的经验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大家都知道,API是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也就是应用程序接口,看起来非常容易理解,实际却并非如此。据我观察,不少API方案之所以陷入了泥潭,就是程序员对API理解错误,把它看成了“对外开放的函数”:某个动作可能之前需要用户鼠标点击触发,现在开个口子给程序用消息触发,这就是API了;推广开来,现在流行的API化、开放平台的潮流,无非是多开一些这样的口子而已。

Continue reading 迷失自我的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