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October 2007

老龄化生活

周末的早晨,照例是去超市采购,一方面早上人少,另一方面也有促销活动——午饭时分人也不多,但促销没有了;我在超市换购过一把强生的广告伞,也算早上购物的收获。况且,我也习惯了早起,六点半起床是基本规律(同学C称此为“老龄化生活”)。

在家的时候,父亲就喜欢早上去超市购物,八点多钟,就骑车出门。米、面、油、肉之类,早上的特价会被一抢而空,有时超市还会赠送肥皂、报纸之类。他时常感叹:挣钱不容易,早点起来去购物就能省些钱,反正有时间,“霸蛮等人多的时候去花那冤枉钱干嘛呢”。

这次正赶上超市办抽奖,六十元一次。买了些牛奶、饼干、比萨,结帐时正好六十块三毛九,那还是别浪费机会了。虽然以我这臭手,从小到大就没中过什么奖,不过,最差也有一听可乐嘛。
“我要一个可乐就成”,把手伸进抽奖箱的时候,我笑着说。
摸出来,才发现是个三等奖。
“三等奖,三等奖,有人中三等奖了,奖品是电热毯”。

好罢,电热毯。父亲最近迷上了在网上看小说,可家里的显示器还是老式的CRT,我这些天正筹划买台大的液晶显示器给他宅急送过去,顺道把这奖品也捎过去好了。

早上购物,父亲在南方,我在北方,他在新一佳,我在美廉美。好像繁杂的世界中,与众不同的平行线。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这是马其顿电影《暴雨降至》要讲述的故事:神奇的环形叙事结构,三个看似独立的故事,串成圆圈,周而复始,从其中任何一个开始,最后又回到出发点;然而,也是包含矛盾的——这才切合电影的主旨。

能讲好故事的电影固然是好电影,然而,作品的审美并非完全栖身于故事。譬如为人津津乐道的《低俗小说》,错乱的叙事结构正是其趣味所在,而且,还有更重要的:昆汀在访谈中说,这部电影,他主要希望表达一种神奇的体验,不相干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生活轨迹上,在某些点交汇,然后又发散开,向各自的方向继续前进。

许多时候,光是这些形式、感觉,就可以构成几乎全部的审美,譬如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我以为,希望从中还原出完整严谨的叙事结构,是不现实的,也是徒劳的,除去某些令人不快的矫情之外,电影本身的体验是愉悦的。

《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

什么是修辞学?
关于“修辞”的解说,颇有分歧。概略地说,可以分为两类:狭义来说,修是“修润”,辞是“文辞”;广义来说,修是“修整”,辞是“语辞”。前者阳春白雪,后者下里巴人。在白话文兴起之前,文辞与语辞的差别很大,两种观点的分歧也就格外明显。但如今,一般都认为,“辞”指的是语辞。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修辞”就是整理表达,使之在传意达情方面更为合适的手段。

语辞使用的的三重境界
我们从修辞的观点来看语辞的使用,大体可以分为三重境界:
1.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譬如法令、记载;
2.表达的境界——以表达生活的体验为目的,譬如散文、诗歌;
3.柔和的境界——以上两种境界的糅合,譬如闲谈、杂文;
以修辞学的术语来说,第一重境界常使用消极的手法,第二重境界常使用积极的手法。消极手法以明白精确为目的,使用语辞时常以意义为主,但求适用,不计较华质和巧拙;积极手法的内容富于个人经验,注重字义之外的其它形式,例如字音、字形。
王安石在《上人书》中说“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使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也就是说,华巧并非修辞的唯一目的,“文”外还要有“质”,除了积极修辞,还要讲究消极修辞。

修辞手法的侧重
既然修辞手法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在何种情况下,应用何种手法,也就有相应的标准:
消极手法侧重在应合题旨,积极手法侧重在应合情境;
消极手法侧重在理解,积极手法侧重在情感;
积极手法中,辞的内外往往有相当大的差异,而不像消极手法那样密合。
在选择修辞手法时,应以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仅仅是语辞的修饰,更不能是离开情境的修饰。即使偶然成就华巧,也应当是这样适应的结果,而不是虚浮的装饰;即使偶然超脱常律,也应当是这样适应的结果,而不是故意的破格。

两大分野的概观
消极的修辞是抽象的,概念的,必须处处同事理相符合,而积极的修辞,却是具体的、体验的,价值的高下全凭已经的高下而定。

举两个例子。
韩愈的《杂说》中有这样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就违背了消极修辞的原则,两个“千里马”并非指向同一事物,所以,除非有特殊的意味,否则还是换一种表述方式较好。

张炎的《词源》里说,他父亲做了一句“锁窗深”,觉得不协律,遂改为“锁窗幽”,还是觉得不协律,最后改为“锁窗明”,才觉协律了。
在这里,因为使用的是积极的修辞手法,所以,事实到底是“深”、“幽”还是“明”,已经不重要了。这个例子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告诉我们,在不改动主意的范围内,为了声音或形体的妥适而有种种的经营,在积极修辞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修辞学发凡

忽然就来了兴致,去书店买了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很好的书,觊觎很久的书,迟迟也没有动手,这次下了决心去,所幸还有一本,老板认识我,热情一如既往。
打开塑封,特殊的油墨味,熟悉的,是久远的语文课本的味道,亲切感油然而生。

在书店晃荡,翻完了刘小枫的《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两篇,纪念罗念生先生的《这女孩儿的眼睛为我看路》,一篇关于文革回忆的《记恋冬妮娅》,因为真切。其它一些文章,读来总不是那么亲切,甚至即使是《这女孩儿的眼睛为我看路》,也散发出丝丝政治神学教主的气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确出现了不少出色的翻译大家,遗憾的是,一些人一生的热情奉献给了并不那么经典的西方作品。巴尔扎克的小说、罗曼• 罗兰的文字,算什么了不起的西方文化精神遗产?”这样的反思,很是应该,也深以为然。但我认为,且愈来愈深刻地觉得,态度要更为宽容一些,才好。

下一本书,我想去买冯象的《木腿正义》。

p.s.

纪念冬妮娅

这女孩儿的眼睛为我看路

银波得月

元护城河修了一圈景点,今天傍晚去银波得月拍了几张照片,可惜去得稍微晚了点,只有这张略微满意。

lake_sunset.jpg

什么是启蒙运动

多年以前,我从康德那本薄薄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读到这些振聋发聩的文字,好像划过荒野上空的闪电,今天又想起来。

康德:什么是启蒙运动[节选]

康德 何兆武译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懒惰和怯懦乃是何以有如此大量的人,当大自然早己把他们从外界的引导之下释放出来以后(naturalitermaiorennes)时,却仍然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之中,以及别人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就俨然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安逸。如果我有一部书能替我有理解,有一位牧师能替我有良心,有一位医生能替我规定食谱,等等;那么我自己就用不着操心了。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无需去思想:自有别人会替我去做这类伤脑筋的事。

绝大部分的人都把步入成熟状态认为除了是非常之艰辛而外并且还是非常之危险的;这一点老早就被每一个一片好心在从事监护他们的保护人关注到了。保护人首先是使他们的牲口愚蠢,并且小心提防着这些温驯的畜牲不要竟敢冒险从锁着他们的摇车里面迈出一步;然后就向他们指出他们企图单独行走时会威胁他们的那种危险。可是这种危险实际上并不那么大,因为他们跌过几交之后就终于能学会走路的;然而只要有过一次这类事例,就会使人心惊胆战并且往往吓得完全不敢再去尝试了。

任何一个个人要从几乎已经成为自己天性的那种不成熟状态之中奋斗出来,都是很艰难的。他甚至于已经爱好它了,并且确实暂时还不能运用他自己的理智,因为人们从来都不允许他去做这种尝试。条例和公式这类他那天分的合理运用、或者不如说误用的机械产物,就是对终古长存的不成熟状态的一副脚梏。谁要是抛开它,也就不过是在极狭窄的沟渠上做了一次不可靠的跳跃而己,因为他并不习惯于这类自由的运动。因此就只有很少数的人才能通过自己精神的奋斗而摆脱不成熟的状态,并且从而迈出切实的步伐来。

傍晚随拍

晚霞,夜幕下的城市

sunset_1.jpg

sunset2_12.jpg

办公桌,和新买的《青年视觉》

laptop_12.jpg

p.s.

拍晚霞的时候,我无限渴望自己随身带的是GX100,而不是7900。

记流水账

Code Complete看了接近一半,喜欢前面关于开发哲学的论述,解惑很多,非常受用;后面的具体内容,其实很多在Refactoring之类的书中已经讲过,对我来说用处不是很大。

Pragmatic Programmers – Practices of an Agile Developer Working in the Real World看完了,Pragmatic系列的书都很好,精炼实用,各项条款直接针对实际开发,有空会写详细书评。

买了一本《Photoshop CS2 数码照片专业处理技法》,每天看几个,囫囵吞枣地,看完了一半。

找了个图片社,把南湖夕阳的照片冲洗了一张大的,很满意。

周日去首都博物馆看了卢浮宫珍品艺术展,大部分是雕像,《罗丹艺术论》中,他曾说“生命之血在希腊雕像的筋肉中横流奔腾,而学院派的作品只是冰冷的木偶,它是死”,隐约感觉到了;出门时抬头看到柏拉图的一句话,想起刚刚看过《美学史》中关于希腊的论述,心头一暖,心头一震。

托人去世纪城的姜杰钢琴城买了姜杰手风琴教程的DVD,以前只有磁带,现在听不了,有DVD(可惜不是CD)就好办了。

把手机铃声换成了《鸽子》(后来才知道现在还有演唱版,我只喜欢那个探戈舞曲,纯粹的)和《杜鹃》(圆舞曲),都是我喜欢的曲子。

音箱渐入佳境,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听蔡琴的《银色月光下》。

关于美学史的若干读书笔记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宗旨在于认识而不是指导实践。

美学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从鲍姆嘉通的论文开始的,然而关于美的哲学的历史,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因为希腊人已经有了审美的意识。虽然在当时,人们认为万物都是同质的,艺术并非一种解释性独创。

一切美都存在于知觉或想象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美是感受的认同”。所谓“自然美”并非是说事物本身具有不依赖人的知觉的美的属性,可以像万有引力一样互相作用,而必须包含某种规范的、通常的审美欣赏能力。“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别在于,前者往往存在于平常心灵转瞬即逝的一般表象或观念中,而后者存在于天才人物的知觉中,经过提高固定并记录下来,可以加以解释。。

最高级的美,自然美也好,艺术美也好,并不是一切情况下都能使正常的感受力感到愉悦的,也不是按照常人的一致感觉来评判的,而是在教育和经验的陶冶下日益发达的人的感觉的一致取向来评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