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Yurii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Life Sailor

本文链接 强关系,弱关系


人和人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归结起来,可以粗略分为两类:强关系,弱关系。典型的强关系有终日厮混的死党,还有无话不说的密友;而典型的弱关系,有远房亲戚,“知名但未谋面”的朋友等等。这么举例,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难清楚地界定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标准。但如果把关系搬到虚拟世界里,或者说在(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中,因为方便量化,两者的分别就要明确许多。用我的话说,能留出专属时间且保持比较密切频度联系的关系,都可归类为强关系。除此之外,又不同于“纯粹的陌生人”的关系,都属于弱关系。按照这种分类,QQ好友、MSN联系人,就属于强关系,而论坛版友、微博关注对象等,属于弱关系。我相信,这也符合大部分人的实际情况。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上面说的强弱关系是就关系本身而言,但最终体现出来是落实在具体工具上的。一般人与QQ好友、MSN联系人之间的联系,天然就比论坛版友、微博关注对象要密切很多;而且,无论用QQ、MSN来保持相对松散的联系,还是用论坛、微博持续高密度地联系,都会显得很别扭。所以大家会用合适的工具来保持合适的关系。经常看到的例子有,如果在论坛上聊得比较投缘,就加QQ或者MSN好友。再比如,“陌生人交友”应用中的好友往往很少加QQ好友,因为大家不愿意成为相对私密信任的强关系。

关系与工具相绑定,产生了一个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在不断变化的,很可能这段时间密切,那段时间不密切,在某几个问题上密切,在另几个问题上不密切。举个现实的例子,某人参加了一个相亲的社群,在还是单身的时候,他当然希望与社群成员保持强关系;等到相亲成功,这种强关系也就宣告结束,如果不切断原有联系,与社群成员保持弱关系是比较好的选择。而现有工具中的关系,大都是从“此人与彼人”的维度出发的:“我与某人是QQ好友”、“我关注了某人的微博”,强调的都只有“我”与“某人”,却做不到“我在这段时间与某人是QQ好友”,“我在某几个问题上关注某人的微博”;加之不同的工具往往是互斥的,往往只能“精彩二选一”。结果,一旦“我”与“某人”的关系变化,要么就得把关系转到其它工具上,要么就只能切断原有联系。许多网站通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用户熟悉之后就加了QQ/MSN”,因为关系升级,工具也一同换掉了。另一方面,普通用户有时也会有尴尬:现在不需要那么强的关系了,我到底要不要在QQ好友列表里留着这个人呢?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有些工具的做法是让用户自己设定,对哪些用户,满足哪些条件,保持什么样的关系。这不失为一种解法,但是缺乏操作性,而且普通用户也很难准确定义关系的强弱,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没人用,或者干脆一团糟。

目前,这种问题现在恐怕很难解决,因为不同工具之间的互斥特征短期内基本不可能改变,强弱关系之间“柔性进退”的方案目前也遥遥无期,可是我见到不少的社交类创业,一门心思想的就是怎样把用户忽悠进来。用户进来之后需要营造怎样的联系?当联系的强弱程度发生变化时?能否提供足够的空间来包容和柔性过度?这些问题没想明白就一猛子扎进去,前景堪忧。

P.S. 在写作过程中我和霍炬讨论,他提到了我没想到的一个问题,即在联系的强弱区别之外,还有信息暴露多少的问题,聊天工具暴露信息少,社交网络暴露信息多,所以聊天工具不必特别在意,而社交网络上经常需要删除信息,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