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或者“社会化”是当下非常热门的概念,由此也诞生了许多“社会化”的应用,比如“社会化问答”、“社会化阅读”、“社会化求职”,看起来既光鲜又高级。但是,“社会化”的应用真的能造福所有参与者吗?

互联网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社交网络对人之间的互动信息进行组织和沉淀。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和千里之外的朋友及时沟通,也不在受到作息时间和时区的限制。社交网络保存了这些沟通和互动,让它们可以被检索,被传播,被分享。这的确让无数人欢欣鼓舞,也让无数人沉醉其中。但如果认为社交网络的价值仅仅如此,未免太过简单。

(more…)

人和人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归结起来,可以粗略分为两类:强关系,弱关系。典型的强关系有终日厮混的死党,还有无话不说的密友;而典型的弱关系,有远房亲戚,“知名但未谋面”的朋友等等。这么举例,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难清楚地界定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标准。但如果把关系搬到虚拟世界里,或者说在(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中,因为方便量化,两者的分别就要明确许多。用我的话说,能留出专属时间且保持比较密切频度联系的关系,都可归类为强关系。除此之外,又不同于“纯粹的陌生人”的关系,都属于弱关系。按照这种分类,QQ好友、MSN联系人,就属于强关系,而论坛版友、微博关注对象等,属于弱关系。我相信,这也符合大部分人的实际情况。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上面说的强弱关系是就关系本身而言,但最终体现出来是落实在具体工具上的。一般人与QQ好友、MSN联系人之间的联系,天然就比论坛版友、微博关注对象要密切很多;而且,无论用QQ、MSN来保持相对松散的联系,还是用论坛、微博持续高密度地联系,都会显得很别扭。所以大家会用合适的工具来保持合适的关系。经常看到的例子有,如果在论坛上聊得比较投缘,就加QQ或者MSN好友。再比如,“陌生人交友”应用中的好友往往很少加QQ好友,因为大家不愿意成为相对私密信任的强关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