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人间烟火

家长能接受孩子“半途而废”吗?

注:原文发布于2023年12月22日。

上一篇文章(坚持了两年之后,小朋友突然不想去打冰球了…)发出来之后,出乎意料阅读量竟然创了近期新高,也收到了不少反馈,看来育儿确实是如今许多人关心的话题。

在我收到的留言中,有好几条都提到,小朋友“选择要学的东西之前应当谨慎认真,一旦自己做了决定,那么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万万不能“半途而废”。这个说法我非常熟悉,“半途而废”这四个字更是深深触动了我。确实,我反复想过,也和家里领导讨论过这个问题:身为家长,你能接受孩子“半途而废”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

我写过自己小时候学手风琴的故事。那时候也有很多泪水、挣扎、反抗,每次闹到不可开交,我父亲就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你自己选的,当时问你要不要学,你说要学,既然说了就必须做到……”

然而我还是没有能坚持下来,学了十年之后终于以“学习更重要”为理由自我解脱了。

等到再捡起来,已经是自己成为父亲之后。有更多时间练琴,更是到了欧洲之后的奢侈享受。虽然现在周围人都反馈我弹得还可以,也因此交到了不少朋友,但内心仍然有遗憾,一些很想弹的曲子,因为对我来说太难,实在是举步维艰。

如果当时没有半途而废,该是多好的一回事啊。

Continue reading 家长能接受孩子“半途而废”吗?

Morricone,幸运的人终会相见

音乐会还有十分钟就要开场,大多数观众已经落座,而我右手边还有一个空位。

“Entschuldigung, entschuldigung(德语:劳驾)”,说话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他一边说,一边慢慢挪动到我旁边的位子坐下。我才发现,他是和老伴一起来的,但两个人没有买到一起的位子,他的妻子坐在了前面一排。

“嗬,今天的人可真够多的,要换到一起估计也没戏了。不过我猜,如果我说自己感染了Covid-19,肯定周围这一圈都会空出来”,他好像是在笑着自言自语,又好像是在跟我搭话。

“是啊,不过那样估计您也进不来了”,我回答。

“年轻人,你也是来听Morricone音乐会的吗?这可真有趣,今天来的大部分可都是我们这种老年人……”

趁音乐会还有几分钟才开场,我跟他聊起了自己与Morricone的缘分。

Continue reading Morricone,幸运的人终会相见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

以前我写过自己学手风琴的爱恨情仇,也写过我在上海的手风琴老师(教师节,忆夏老师)。没想到,几十年后,异国他乡,自己刚上小学的孩子仍然选择了学习手风琴。比较他的学琴经历和我的学琴体验,还是有不少感慨,既能重温孩子学琴的兴奋和厌倦,也能体会家长送孩子学琴的不易与纠结。
以下,记录了我的若干感慨。

一开始,我并没有希望小孩去学手风琴,甚至都没有强烈希望他“学一门乐器”,只是希望他对音乐有些兴趣。

生活经历告诉我,与其他人的交流,尤其是与来自不同文化和国度的人的交流,语言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许多时候,爱好和趣味反而更加重要,能突破语言的藩篱,迅速构建起友谊的桥梁。体育是这样,音乐也是这样。所以,对音乐有兴趣,是很好也很重要的。

但是家长也都知道,要让孩子对音乐“有兴趣”,并不是一回容易的事情。小朋友可能愿意跟着歌曲唱唱跳跳,但也仅此而已了。如果要更进一步,往往兴趣就会迅速退场。

该怎么办呢?大概可以从跟小朋友一起玩开始。

在德国,似乎到处都有音乐学校。就拿本市来说,市中心有大名鼎鼎的巴赫音乐学院、门德尔松音乐学院,但全市各地都有小的音乐学校。许多学校名为“学校(schule)”,其实并没有围墙也没有院子,只是在楼房里租用了几间小的教室而已。老师也未必都“技艺精湛”,起码也是持证上岗,专业素质有保障。而且,许多课程本来就是入门级别的,未必要那么“高精尖”。

距离我家走路五分钟的地方,就有一所音乐学校。我在网上看了他们提供的课程,又实地看了学校的环境,决定签约Instrumentenkarussell课程。不要被德语长长的单词吓倒,其实它也只是两个单词的组合,前面是Instrumenten,“乐器”的复数,后面是Karussell,也就是“旋转木马”。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让让小朋友“玩遍各种乐器”。

具体安排是,在6个月的时间里,每周上45分钟课程,每两三周由一位专门的老师带领小朋友尝试一种乐器。键盘乐、弦乐、管乐、打击乐的典型乐器都有涉及。费用是每月40欧元,相当实惠。

很快我就发现,对小朋友来说,这是相当有趣的事情。一方面,老师的任务并不是一本正经地“教”,而是带孩子对乐器形成感性认识,所以除了演示,还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跟小朋友互动。另一方面,能跟小伙伴一起玩,对小朋友来说是非常快乐的事情。男孩子们很快就发现,Posaunen(英语的trombone,长号)是一种很好玩的东西,因为它的声音听起来“像放屁”——在调皮这一点上,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似乎都差不多。

能先玩遍各种乐器,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学,学什么乐器,对孩子来说,是充满了快乐的安排。

Continue reading 在德国,我陪小孩学音乐

许多年后,我理解了当年“粗暴对待学生”的老师

最近网络上流传一段女教师粗暴对待同学的视频,看了实在触目惊心。不出意外,这段视频又引起了很多口诛笔伐,还有许多人“忆苦思苦”,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看起来,这么多年来,粗暴对待学生的老师一直都有啊”。

这画面,让我想起多年前和小学好友的一次聚会。酒过三巡,大家聊起读小学时候的种种,有人提起了当年的班主任老师:“我对她就是没什么好印象”。听这话的时候,我确实吃了一惊,因为我们这些年来一直都有太多观点相同,当年也属于成绩中上,被老师关注的群体,听起来,哪怕印象一般,起码也不应当算“差”。可是,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细问之下才知道,当时老师打骂学生的画面,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虽然打的骂的不是我,但那也做得太过分了,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嘛。”

他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来,我也见过那些画面,大概因为被打被骂的不是我,所以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可是今天回想起来,当众的打骂,对小学生来说确实是过于严重,不仅留下肉体的伤痕,精神上也是重创。但我仍然不太甘心,所以问他:“可是你知道吗,当时被她打骂最多的某某,听说今天反而跟她关系非常亲近呢。”

“这样吗?那也没什么,大概是被虐综合症咯”,朋友这样解释说。

“我觉得未必,你有兴趣,我讲讲我是怎么想的”。看到朋友欣然应许,我放心讲起了自己的看法。

Continue reading 许多年后,我理解了当年“粗暴对待学生”的老师

2021我最大的收获

2021马上就要过去了。回望过去的一年,每个人都有很多感想。对我来说,最深刻的感受来自我最大的收获,而最大的收获也很简单——我竟然学会了德语。

老实说,我之前从没想过,这辈子除了英语还能学会另外一门语言。我早不记得最早是怎么开始学的英语了,这也就意味着再次开始还必须重新摸索;而且,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到真正能用,磕磕绊绊也走了十多年,再学一门外语,少说也得七八年时间,这是中年人不敢想的事情。

我之前说过,不会德语,只会英语,在德国也“没问题”。相当多的德国人都会说英语,实在遇到不会说的,身边也很容易能找到一两个会英语的帮忙。实在遇到“Nein, kein Englisch(不,不说英语)”,也就无奈摇摇头,当自己运气不好罢了。退一步说,德语虽然也有接近一亿的使用人口,但相比英语这种世界语言,毕竟范围太狭窄,花时间学德语多少有些“不划算”。

总而言之,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德语就局限于会数数,会说“请、谢谢、对不起”的水平,也不觉得有问题。

Continue reading 2021我最大的收获

德国生活点滴:种族与歧视

我知道,说起国外生活,许多人最关心的不是物价和生活习惯,甚至不是房价,而是“歧视”。纵使各种教科书上充满了“捍卫民族形象”的正能量,但明眼人都知道,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去“捍卫”的。如果“捍卫”反复出现,那只能证明环境不太正常。

那么,种族歧视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的程度又有多深呢?

其他国家的情况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介绍一些德国的情况。

会不会有种族歧视?歧视到底深不深?如果没有长期的海外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估计都没有确切的答案。即便你已经游历过很多国家也不能肯定,因为游客大多数时候都是被讨好的对象,处处笑脸相迎,是靠真金白银支撑的,当不得真。

因为同样关心这两个问题,在动身之前我做了大量的调查,也亲自去德国体验了一段时间。可以说,有两件事真正让我放心了。

Continue reading 德国生活点滴:种族与歧视

与一位留学生朋友聊天

今天贴一段某位留学生朋友与我的聊天记录,已经获得他同意,并隐去了必要的信息。当然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不贩卖心灵鸡汤,也不提供“人生咨询”,更不想告诉你“唯一正确答案”。我想做的只是展示一个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供你参考。

留学生朋友(以下简称“留”):我最近遇到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你能听我说说吗?
我:什么问题?技术问题还是别的问题?技术的我可能还能帮点忙,其他的未必答得上来。

留:不是技术问题,不过我想说说也不要紧。
我:好的你说,我先听着。

留:是这样,最近身边有不少同学跟我讨论Covid-2019的事情。
我:嗯,这是难免的呀。他们对你不友好了? Continue reading 与一位留学生朋友聊天

性价比最高的育儿方式

我发现性价比最高的育儿方式纯属意外。

我之前写过,有小朋友之后,我在业余时间把小时候学过的手风琴重新捡起来。既是一个业余爱好,内心也希望对他有点“熏陶”作用,虽然我未必能“熏”得很好。

有一天早上我在弹琴,虽然弹的曲子很简单是《小星星》,但我意外发现,刚刚学会站起来的他竟然在跟着曲子的节奏晃屁股。你弹得快他也晃得快,你弹得慢他也晃得慢,你弹的声音大他晃动也大,你弹的声音小他晃动也小……总之,虽然他当时还不会说话,但已经能觉察到音乐的韵律,并通过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看到这段视频,大家都笑翻了。

有了这个发现,我忽然想到之前在《信息简史》里看到的问题:贝多芬的音乐,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纸上的乐谱,还是电脑里的文件,还是演奏时的声波,还是人脑里的想象?我自己的答案是:不管它的“本质”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它就是人脑里的记忆、经验、想象。

Continue reading 性价比最高的育儿方式

人到中年切莫在风里回顾,一天星斗对满地江湖

我很少读新诗,因为觉得读不懂,矫揉造作的作品居多。印象深刻的少数几首新诗,大多来自中学时候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吟诵: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后来才知道,新诗也可以做得很好,也不只有意象,还可兼顾节奏和音韵。只是,这需要极高的文化修养。譬如余光中先生的诗句,第一次读到,就如闪电一般惊醒了我:

人到中年切莫在风里回顾

一天星斗对满地江湖

朗朗上口,结构精巧,更重要的是,藏在这短短十几个字背后的,是扑面而来的生动景象。所谓“意境”,这就是了。

Continue reading 人到中年切莫在风里回顾,一天星斗对满地江湖

德国生活点滴:关于种族与歧视

我知道,说起国外生活,许多人最关心的不是物价和生活习惯,甚至不是房价,而是“歧视”。纵使各种教科书上充满了“捍卫民族形象”的正能量,但明眼人都知道,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去“捍卫”的。如果“捍卫”反复出现,那只能证明环境不太正常。

那么,种族歧视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的程度又有多深呢?

其他国家的情况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介绍一些德国的情况。

Continue reading 德国生活点滴:关于种族与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