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16 Feb 2008
词语是我们组织语言的基本元素,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翻译,都离不开运用词语。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词语运用的怎么样,与文章写得好与不好,其实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语言是复杂的综合体,好的语言不但能够表达最直白最重要的意思,而且易于理解,接受起来不应该有太大的难度,更能准确表现潜藏的思维和感情。在这三个方面,词语的运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表意”是基本的要求,而后两个方面,算得上是“作好文章”的两点技巧了。在这两个方面,如何运用词语,我自己有三点经验:
1.注意词语的搭配关系。
词语有专属于自己的意义,也有如何与其他词语搭配的外部规定,而这种规定往往非常复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个词,本来搭配很恰当,但把其中任何一个替换为同义词(哪怕是“完全等价”的同义词),句子就不顺了;也有许多不那么流畅的句子,替换其中的一个词语,理顺了搭配关系,毛病就消失了。这充分说明,词语之间关于搭配的规定是复杂、细致而严格的。拿我近几天所见的例子来说,“做了一个巨大的决定”就不如说“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他经世济民的感情”就不如说“充分体现了他经世济民的情怀”。可以说,词语的搭配处理好了,接受者理解起来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2.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同样的概念,使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感情色彩也不一样,这一点在翻译时尤其要注意。因为词语的感情色彩,往往会根据语境而变化,而这又是词典不能囊括甚至很难归纳的。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句子,“(在旧上海)黑帮与国民党合作在社会上制造事端”,这里的“合作”多半就是由cooperate直接“对应”来的,然而直译的“合作”却丢掉了”To form an association for common, usually economic, benefit(也就是“为利益而勾结”)”的味道,不如改译为,“黑帮伙同国民党,在社会上制造事端(这里更可改译为‘兴风作浪’)”,更有力,更能再现原文的神韵。
3.注意词语所处的时代。
不同的词语往往能对应到不同的时代,或者说“具有不同的时代色彩”,金庸先生早年在一篇随笔里提到,他写书时会有意选择恰当时代的词语,譬如不说“小心”,而说“留神”。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许多:同样是指军队,“人马”会让人想到古代,“队伍”会让人想起革命年代,“部队”则是今天常见的说法了;同样,“没(喝)多少墨水”与“没什么文化”相比,也更具有历史感。许多让我们觉得别扭或者不真实的作品,往往就是在这方面失了分;而这方面处理得好,往往更容易给人信实感。
这三点经验,其实平淡无奇,却不存在现成而系统的教材供参考查阅,比较切实的做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慢慢积累,才能有所收获。
From Life Sailor, post 关于词语运用的三点经验
扫描二维码,订阅我的公共号“余晟以为”。
February 17th, 2008 at 1:15 am
[…] 其他的什么都不会而只会英语,这种人会存在么?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如果一个人其他的什么都不会,只会英语,那么我猜此人的英语很难有什么水平。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第二语言水准受限制与母语水准(从小就成长在双语甚至多于环境的人除外)。成年之后学第二语言的人,那外语无论怎么操练,其水平也不可能超过母语水平。很多人好像并不知道,全然不知自己的中文有多差劲。很多人二十多岁以后自以为母语运用自如多半是因为已经从学校里毕业而不必再参加任何相关的考试而造成的幻觉。母语语文水平高的人,学起外语来往往事倍功半。李敖熟练掌握英文之时,未曾离开过那个小岛。钱钟书、林语堂估计学个英文也没有费多大的事情。这些仰之弥艰的人物倒罢了,身边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我一直喜欢余晟同学的译文,看看他的文字就知道他的英语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自己的母语水平了。 […]
February 17th, 2008 at 9:22 pm
现在的文字缺乏严肃性,随便报纸打开,博客打开就可以得知了。
大家习惯了快餐文化,势必影响了文字的优美。
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所以,至有博客以来,文字值得流传的,几乎可以不计。
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也是我们的悲哀。
所以,向余同学致敬,并共勉之。
February 19th, 2008 at 6:08 pm
既感且愧
互联网上看观点,书本里头看思想
大抵如此吧
我这算是另类blog,“乱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