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对比写漂亮更重要

谈到写作,大家都公认“文笔”很重要。写出好文章,离不开好的文笔。大家也认为,文笔是种天赋。如果自觉没有这种天赋,也就和写作没什么机缘了。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上学时每次老师夸奖“文笔好”的同学,我都很羡慕,也惋惜自己沾不上写作的边。然而这些年来根据自己写作、学习的经验和思考,我逐渐发现,文笔对写作确实很重要,但好文章要求的“文笔”,却不等于天赋的“文笔”。

按照传统的理解,“文笔”侧重于对文字、语词自身的优美的感知和运用能力。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语文教育中,“好的文笔”大概就是气势的排比、形象的比喻、优美的搭配……,总而言之,就是能让文章“漂亮”起来的手段。所以很多老师会鼓励学生用一个小本子记录“好词好句”,写作文的时候才有资料可用,才能体现好的“文笔”。好的段落之所以被挑出来,也是让大家学习这种“文笔”。目前许多中文写手所擅长的,也正是这个方面,甚至可以说“语感超强”,阅读他们的作品,常常可以被层出不穷的好词好句弄到眼花缭乱。这样漂亮的“文笔”可以通过积累背诵得到,但非原创的“文笔”常常不够新鲜、生动,好的“文笔”多是灵光闪现、语感爆发的结果。大家认为文笔离不开天赋,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写作是将作者所想的内容表达出来的过程,所以“文笔”就是将这些内容具象为文字的本事,其实并不稀奇。传统上说的天赋的“文笔”(词句优美),其实不等于文笔的全部——好词好句或许能解决“漂亮”的方面,但表达不是只有“美”的部分,还包括“对”的部分,即规范性的成分。

写作的历史悠久,经过历代作者的贡献和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当多的规范性知识。如词语是否准确,句意是否流畅,段落衔接是否自然等等。它们好像刚性的骨架,深埋在文字里,虽然没有“天赋文笔”的美丽光环,却深深影响着作者意思的传达和读者的阅读情绪,保证整篇文字不会误入歧途,不会成为畸形。如果忽略了对这些规范性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写作时很难单纯依靠优美的文字“一俊遮百丑”。道理很简单——词句再优美,缺乏了“对”的基础,都不算“好”的写作。

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强调文笔中的天赋部分,太看重“优美”,而忽略了“对”的部分。基础语文教育中很少认真讲到准确用词、严格造句、段落衔接方面的内容,更不要说专门的训练了。在成人写作的世界里,又缺乏足够有分量的批评,即便有 这种文笔方面的建议或讨论,也会被视为“吹毛求疵”、“不上正板”,显得“不入流”。所以即便已经成名的写手,也不愿意时间来锻炼和改善,因为这“不是问题”。结果,天赋的“文笔”再好,华美的盖头之下,总是可见糟糕的质料、粗糙的针线。不少所谓“文笔不错”的文章,读过之后只能留下几缕空洞的感觉,完全经不起推敲。

在词语的准确方面,不少知名写手也常犯错误,用“甚嚣尘上”描述好消息的传播,用“狼奔豕突”形容车流的繁华(用成语没错,但要用对,即便作者不理解原成语的意思,基本的“语感”也应该足够判断出“嚣”、“狼”、“突”不是褒义);在句意流畅方面,我随手摘录一段:“老白带着我在山林里行走,天色阴暗,草木茂盛,几下就晕头转向了,简直跟不上他的步伐”,因为主语错位,读者要想想才能明白,“晕头转向”的不是“老白”而是“我”,所以应该改为“我跟着老白在山林里行走……”。段落衔接的问题也相当常见,许多作品里都可以读到“石头里蹦出来”的生硬段落,或者毫无征兆的转折表述。限于篇幅,我在这里无法摘录,但我相信仔细阅读的人对这种现象不会陌生。

作为反面的例子,不妨看看美国文学的情况。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迅速增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普遍开展了创意写作的课程,让更多普通人学会了写作,提高了大众的写作水平。翻阅美国创意写作的教材就会发现,它们强调的是“写作是一种工作而不是天赋”,要想写好,应当如此这般遵照规范进行,甚至详细到哪个场合用多少什么性质的词语才合适,都有讲解。写出《浪潮之颠》的吴军先生,也要特别感谢美国的导师对他写作的专门训练——如果“文笔”仅仅与天赋有关,那么遇到有文笔天赋的理科教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遇见这样的教授就开了文笔“天眼”的更加不可能。但大家都认为《浪潮之颠》的文笔不错,可见依照规范训练的重要性。有意思的是,中文写作里常见的用词错误、句意混淆之类问题,同等水平的英文作品里确实较少出现,这或许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写作规范和训练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对写作水平不满意,而强调“文笔优美”,实在是缘木求鱼。对当前的广大作者来说,写对比写好更重要。如果大部分文章都能遵循写作的规范,都能够写“对”,哪怕词句不那么漂亮,也已经是广大读者的福音了。

科技翻译的特点

按:感谢图灵出版公司,我得以整理自己之前写的翻译感悟,并加上自己的经验总结和学习心得,结集为电子书。此书暂定名《翻译漫谈》,近期将可以购买。以下是书中的一篇文章,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传统上,翻译与文学的关系很近。说起翻译,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文笔要好”。近年来随着信息交流的发展,实用型文本尤其是科技文献的翻译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科技领域的从业人员也有兴趣或有动力翻译科技文献,并取得了大量成果,突出表现之一就是IT类书籍的翻译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这背后的功臣很多都是IT界的“翻译票友”。

科技翻译是大大繁荣了,科技翻译自身的学问却没有相应的进展,各种翻译教程和经验总结仍然侧重于一般的翻译或文学翻译。然而深入了解翻译的人都知道,不同文体、不同领域的翻译,是各有特点的。比如新闻翻译追求简洁、准确、吸引眼球,文学翻译更强调完整、流畅、意境贴切。这种差异贯彻到翻译实践当中,产生了很多讲究,所以新闻才能译得像新闻,小说才能译得像小说。同样的道理,科技翻译也不能完全照搬普通翻译的做法,要想做好它,还必须了解其自身的特点。根据我的总结,科技翻译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科技文献通常是用来讲道理的,所以译者必须准确理解文字表达的道理。

这里说的“讲道理”不是狭义的“说理”,而包括讲解原理、研究论证、实验分析等等,换句话说,科技文献的内容是可以用理性分析的客观现实,所以读者的理解也应该可以客观衡量。文艺作品没有这个特点,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科技文章则要求“有九分把握不说十分话”,必须“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汉姆雷特”。所以,科技文献的译者不但要懂得原文,还必须准确理解原文。以前有几家出版公司的IT类翻译图书之所以被大家痛骂,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译者的文字水平不够好,而是因为译者根本不懂也不愿意弄懂作者在说什么,这样的译文会被读者痛骂。

科学技术本身有客观标准可循,所以科技文献的意思理解起来反而比文学作品更容易,因为译者不必拘泥于原文。假设原文先讲了甲乙两个算法,然后下了比较的结论,译者如果不能确认作者的褒贬,完全可以根据之前的讲解进行逻辑推理,甚至可以亲自动手编程实践。要知道,逻辑和程序是绝不会因人而异的。推而广之,译者完全可以独立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而理解准确恰恰是译文合格的前提条件。所以我建议,科技文献的译者在翻译完成之后,应当抛开原文阅读译文,想想是否能明白作者要讲解的知识、原理、规律,如果做不到,那么译文多半不合格。

Continue reading 科技翻译的特点

浅谈翻译的两个基本问题

说起翻译,许多人都有兴趣。但真正能动手去尝试的人,只占其中的一小半;能熬过尝试阶段的煎熬,真正入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现象给不少人造成了错觉,认为翻译是件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经历和其它做译友的反馈,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翻译“做起来”并没有那么难。翻译之所以给人“做起来难”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难在入门阶段,难在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所以,这篇文章来谈谈大家关心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翻译是怎样的工作;第二,直译更好还是意译更好。

翻译是怎样的工作?

谈到翻译,许多人之所以感兴趣又不敢尝试,是因为自认“文字天赋不够,文学造诣不足”,总之,就是艺术修养不够。翻译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而“文字”总让人联想到“文学”。毕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有少数受过教育的人才识字,他们所追求的只有“经世文章”,而且公众所知的“翻译家”无一不是以翻译文学作品而著称;故而“文字”常常与“文学”和“艺术”紧密起来,由此把众多感兴趣的潜在译者挡在门外。

那么,想做翻译真的需要很高的艺术修养吗?当然不是。

Continue reading 浅谈翻译的两个基本问题

电子阅读之我见

2012年末,我定下一个目标,从2013年起阅读全面电子化,尽量不买或者少买纸版书。到今年已经2年多了,虽然有时候还会买纸版书,但Kindle已经成了阅读的绝对主力(并且把我爸也变成了Kindle的忠实用户)。今天,我想谈谈自己对电子阅读的感受。
2013年确定转向电子阅读时,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是方便保存,在南方纸版书很容易受潮起皱;二是方便查询,纸版书的检索难度相当大,尤其中文书籍大都没有编制索引;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最“好玩”的一点是,我希望真正了解电子化阅读的感受——按照我的判断,阅读的电子化是未来的趋势,但它绝不是“下载PDF/ePub到iPad上看”那么简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有逼迫自己深入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经验证明,这种尝试是值得的,而且感受会要新鲜和丰富很多。

Continue reading 电子阅读之我见

做个懂产品的程序员

大概六年前,我在一家名为“抓虾”的在线RSS阅读网站工作(如果你不清楚RSS阅读网站是什么,可以参考Google Reader)。阅读器都需要显示当前用户的未读数,抓虾的做法是给出精确的数字,明确告诉用户“你还有2456篇文章没读过”,Google Reader则显示为10+、100+等形式,告诉用户“我还有十多篇/一千多篇文章没读过”。初看看来,这只是一种普通的差异,但产品人员提出10+、100+的形式更好,原因我如今记不太清楚了,似乎是说这样给用户的心理压力更小,因为如果数字比较大,用户就不需要知道具体的数值,所以阅读体验更好。虽然程序员都并不认同这种理论,但因为分工不同,最终做开发的大伙还是完成了这个功能。“可想而知”的是,这个功能上线之后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正面反馈。更好玩的是,过了一周,Google Reader的未读数竟然改成了准确数字!

前几周,我在twitter上说起这个故事,本来只是凑兴当个玩笑,收到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反馈大都是对产品经理一边倒的负面评价。我又想到自己的一个朋友,他在某家以产品经理文化著名的大公司做开发,谈到理想的工作,他的要求是“找个产品经理少的地方就好了”。这样看来,程序员和产品经理的矛盾是普遍而且深刻的。

Continue reading 做个懂产品的程序员

漫漫降级路

前些年互联网上有篇叫《降级论》,建议广大IT从业者不要削减了脑袋挤移动互联网等等热门方向,换种思路,在“不起眼”的传统行业中寻找IT技术应用的广阔天地。这篇文章一登出来吸引了大量关注,按照作者的说法,降级论俨然是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这些原始而纯粹的行业,正在等待IT精英们的降级,如同蒲公英一般的伞兵,在黑夜里从天而降,长驱直入,用最智慧的产品、最优质的服务拯救这些早就该死的行业,屌丝的生命将会绽放出银色的羽翼,无比丰满,无比性感”

不幸的是,我见到的现象却非常奇怪:许多尚未投身的读者谈起“降级论”却满怀憧憬,真正敢于“降级下凡”并成功的却寥寥无几。仔细想想,无论从逻辑上分析,还是从自身经验来看,“降级”之路都不算坦途。根据我的归纳总结,IT从业者(“精英”这个说法略带刺激性,我觉得“从业者”更合适)走上降级之路,有几大困难是必然要经历的。

Continue reading 漫漫降级路

强关系,弱关系

人和人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归结起来,可以粗略分为两类:强关系,弱关系。典型的强关系有终日厮混的死党,还有无话不说的密友;而典型的弱关系,有远房亲戚,“知名但未谋面”的朋友等等。这么举例,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难清楚地界定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标准。但如果把关系搬到虚拟世界里,或者说在(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中,因为方便量化,两者的分别就要明确许多。用我的话说,能留出专属时间且保持比较密切频度联系的关系,都可归类为强关系。除此之外,又不同于“纯粹的陌生人”的关系,都属于弱关系。按照这种分类,QQ好友、MSN联系人,就属于强关系,而论坛版友、微博关注对象等,属于弱关系。我相信,这也符合大部分人的实际情况。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上面说的强弱关系是就关系本身而言,但最终体现出来是落实在具体工具上的。一般人与QQ好友、MSN联系人之间的联系,天然就比论坛版友、微博关注对象要密切很多;而且,无论用QQ、MSN来保持相对松散的联系,还是用论坛、微博持续高密度地联系,都会显得很别扭。所以大家会用合适的工具来保持合适的关系。经常看到的例子有,如果在论坛上聊得比较投缘,就加QQ或者MSN好友。再比如,“陌生人交友”应用中的好友往往很少加QQ好友,因为大家不愿意成为相对私密信任的强关系。

Continue reading 强关系,弱关系

闲话命名

前几天在Twitter上有朋友问:ln的参数顺序要怎么记忆比较好,因为总是搞错。这个问题我也遇到过,以前每次都记不住两个参数的先后顺序,最终办法是花了点时间背诵命令模板,每次用到时心里默念就好了:

ln option target linkname

我没想到的是,搞混顺序竟然是个普遍问题,我本来以为哪怕有疑问,背背模板也好了,大家都应该是如此。仔细了解才发现,有疑问的朋友确实背下了OS X中的man,但这份文档写的是:

ln source_file target_file

看起来区别不大,用起来差别不小。因为做链接时,target既可以指“被链接的对象”,又可以指“生成的链接名”,和source_file之后就更容易混淆了。参与讨论的几位推友都认为我背的模板更好用(其实是我的运气更好,背诵时遇到了写得清楚的文档),因为另一个参数名是linkname,意义非常明确,所以哪怕target的意义和OS X中的完全不同,也不影响理解和使用。

Continue reading 闲话命名

迷失自我的API

说起API,做开发的人大概都知道也用过,我也是如此。不过除去使用,我还亲眼目睹过API制定,参与搭建过开放API平台,也与合作方商量确定过API方案;算是各个方面都有了解和经历,感受过让人啧啧称奇的赞赏,也经历过举步维艰的尴尬。目睹还有很多同行在API的泥泞里挣扎,我把自己的经验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大家都知道,API是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也就是应用程序接口,看起来非常容易理解,实际却并非如此。据我观察,不少API方案之所以陷入了泥潭,就是程序员对API理解错误,把它看成了“对外开放的函数”:某个动作可能之前需要用户鼠标点击触发,现在开个口子给程序用消息触发,这就是API了;推广开来,现在流行的API化、开放平台的潮流,无非是多开一些这样的口子而已。

Continue reading 迷失自我的API

软件开发的人文关怀

几年前,我从温伯格的《技术领导之路》中学到一点:技术人员往往更喜欢和机器打交道,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更适合和机器打交道;但是,优秀的技术人员必须(也必然)具备好的沟通能力。所以,温伯格鼓励各位技术人员多加练习和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温伯格的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成的,好的技术人员一定需要“勇敢”面对他人,不能被“自实现的预言”局限在机器的世界里。

不过我也发现,“技术人员(当然我主要说的是软件开发人员)不适合跟人打交道”的负面影响不止于此,它还成了一种刻板印象(stereotype),进而影响到开发团队之外的人。这个问题其实很严重,它会导致其他人和开发人员沟通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切换到“和机器沟通”的模式上来,比如单纯依赖邮件而避免见面沟通,比如“你只管这么做出来就好了,别管我用来干什么”。以面向机器的模式来与人沟通,结果往往是完整的项目(而不是狭义的“软件项目”)割裂开来,皆不欢喜。

Continue reading 软件开发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