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社交这回事
时常有人说跟我打起交道来,感觉不像普通的程序员。我不知道这到底是褒还是贬,不过原因我大致清楚,因为在普通人印象里,程序员应该是很沉闷很木讷、不善于交流的。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也确实是比较沉闷和低调的,这也是选择计算机专业的部分原因。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对社交的认识,从此促成了我“不像程序员”的改变。
One more struggle, and I am free
时常有人说跟我打起交道来,感觉不像普通的程序员。我不知道这到底是褒还是贬,不过原因我大致清楚,因为在普通人印象里,程序员应该是很沉闷很木讷、不善于交流的。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也确实是比较沉闷和低调的,这也是选择计算机专业的部分原因。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对社交的认识,从此促成了我“不像程序员”的改变。
屠呦呦女士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开心的事情。
首先要对屠女士说声“恭喜”,然后要对屠女士说声“感谢”。至于其它忙不迭凑热闹,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跳梁小丑们,即便他们身居庙堂,我们只能视若不见了。
当然,围绕屠女士获奖这条消息,无论是挺中医的,还是反中医的,都要出来大作文章。这几天朋友圈的刷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的朋友霍炬问了个问题:举全国之力,筛遍中医典籍,最终从某个角落找到蛛丝马迹,以西方科学的实证思路找到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这到底是证明中医有用呢,还是中医没用呢?
我答了一句话,霍师傅于是说:“你看,就不能跟你这样的人讨论”。
那么,我说了什么?
人的一生,当然有很多的时间去自己摸索和探究,做出自己的选择;其他人的教诲,很多时候并不会干涉选择,反而会让人少走弯路,更快捷抵达自己的目标。下面,我列了自己印象深刻的教诲(或者说“建议”),既是对各位的感谢,也希望通过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这是大学时候中文系的王老师对我说的。当时我基本不怎么上计算机的专业课,晚自习看原版教材,白天在图书馆泡着,外加去中文系听课。对从小只接受过自然科学教育的人来说,不受约束阅读文史哲的魅力实在太大了,越看越入迷,加之当时网络管束很松,很容易在网上和大家聊得热血沸腾——只是,我从没有想过自己毕业了要干什么。
结果,又一次和王老师聊天时,他跟我说:“技术才是你的安身立命之本,文史哲只能当兴趣”。虽然我当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还是照做了,又拨出很多时间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当然,最终的理解还是王老师帮忙完成的。有一次上大课,他说:“面对人间的不义,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当然有责任上阵。但是,上阵是有多种方式的。你们是希望赤膊上阵呢,还是披挂上阵?” 就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技术是安身立命之本”的含义,并受用至今。
人是社会的动物,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社交有多种形式,流行的有社团、QQ群、博客、微博、播客等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社交形式。不过我认为,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写作——更准确来说,是面向公众的严肃写作——是适应未来潮流的,高质量的社交,理由列在下面。
首先,愿意写作的都是认真思考的人。
老话说“教学相长”,通常来说,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懂得一门知识,就看他能不能向其他人讲明白;看一个人是否读懂了一本书,就看他能不能把书的内容复述清楚。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了”,真正讲出来,写下来,才发现有太多地方不懂、不顺。讲述和写作的过程,就是反复咀嚼自己所理解的,并依照一定逻辑重新组织整理的过程。具体比较起来,写作又胜于讲述,因为写作面向的人群更广,“当场解释”的机会也更少。所以说,愿意写作的人通常都有认真思考的态度。而高质量的社交,离不开认真的态度。
你知道GPS是怎么发明的吗?
马里兰州罗瑞尔市坐落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APL)的自助餐厅,长期以来都是就职于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数学家、技术人员聚会的热门地点。在1957年10月7日的午餐时间,大家讨论得异常热烈,因为苏联刚刚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两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威廉·吉尔和乔治·韦芬巴赫也参与了讨论。他们首先确认这不是苏联的把戏,因为确实收到了来自太空的音乐。继而他们忽然想到,可以利用多普勒效应来计算卫星的移动速度(简单说,多普勒效应就是指信号源或接收器在运动状态时,相对速度与波形频率的固定关系。如果你路过鸣笛的消防车或救护车,会觉得随着它们的远离,鸣笛的音调也下降了)。结果,吉尔和韦芬巴赫用了几个小时,就实现了收听、测量、跟踪的功能。
过了几周,一个无组织的科学家团队在此基础上补充细节,研究关于轨道卫星的理论,提出了改善建议。之后,APL负责人批准了款项。于是APL的科学家们有了一整套算法,能够精密地测算出卫星的运动轨迹。
到了1958年春天,APL的副主任弗兰克·麦克卢尔把两个家伙叫去办公室,神神秘秘地问:如果卫星运动时,可以用固定的地面接收器来计算卫星的方位,那么反过来,卫星固定,地面接收器运动,能够测算出接收器的位置吗?这个问题没有人想过,也没有人评估过。经过几天的紧张计算,吉尔和韦芬巴赫确认:“反向定位”是可行的。
2年后,美国实现了“反向定位”系统,最初用于为潜艇确认位置。1983年,大韩航空的班机因为导航故障误入苏联领空被击落之后,美国向民用领域开放了整套系统。这,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GPS。
理论上说,在自由的社会里,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所以一定做出自己真正喜欢的选择。但现实往往是,在你还没有完全的选择能力的时候,就必须接受很多东西——比如读书就是这样。但是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清楚这个问题的恐怕就不多了。
从小,长辈就跟我们说:好要好读书,读书才有出息。这是大家常说的话,当然还有不常说的话:不读书,长大了就只能去扫马路、拖板车…… 但是我一直比较好奇:好看的书不让多看,不好看的书又被催着看。很多时候说是要“读书”,其实希望你读的只是教科书。这样读下去,到底能有什么“出息”呢?
早上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跟我说:“上次你推荐的《信息简史》和《知识的边界》两本书,我觉得很不错。”
这条消息让我比较差异,首先我并没有“推荐”过这两本书,只是在公众号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其次此人学历不高,是个生意人,经常生意忙得不可开交。就这样一位朋友,竟然会在一个周末的早上告诉你,他读完了你提到过的《信息简史》和《知识的边界》。而且我知道,下次见面的时候,我们一定可以聊很多有关的话题,就像之前夜里一边飞驶在沪杭高速上,一边聊科斯定理一样。
大概五年前,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会越来越多地从同步(电话、QQ)转向异步(微博、微信、邮件),也会越来越多地趋向“实名”(不一定用真名,但会用一个账号把网络上各处的发言、信誉关联积累起来)。综合这两种趋向,我觉得写作——更准确来说,是面向公众的严肃写作——应当是适合未来潮流的社交方式,因为写作天然就是异步的交流,而且每篇文章的作者又是非常确定的。经过这些年的尝试,我还可以肯定地说,写作是一种高质量的社交方式,下面是理由。
《信息简史》是去年我读过的印象最深的书。
这本书的开头讲了一个小故事:当年香农面对着飞快发展的电话网络,他忽然想到,这些电话线上每天传递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应该如何衡量?结果大家都知道,香农提出了三大定理,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而《信息简史》所描绘的,正是人类历史中信息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和运用:从最早的语言和文字的出现,到印刷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出现,一直到信息科技的最新进展。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很多时候人类所需要的只是信息本身,实物不过是载体——比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到底存在在什么地方呢?显然它既不在乐谱上,也不在演奏现场。可是,在漫长的历史里,信息都必须而且也只能依附实物存在,真正独立开来不过是最近才出现的事情——倒回去二三十年,很难想象我们能用“字节”为单位,统一衡量音乐、图像、视频、文字等等各种信息。《信息简史》的书末还提到了一种让人震惊的假设:信息(尤其是DNA信息)是力争永恒存在的主体,我们无非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而已。
虽然我之前也做过很多与“信息化”有关的工作,但从没有像《信息简史》那样,单纯从“信息”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可以说,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重塑了我关于信息和世界的观点。
“产权是一束权利”,这是我刚接触经济学时印象最深的一点。我现在还还记得当时看到的说法是,产权只包含(对特定对象的)支配权、转让权、收益独占权,只有界定清楚产权,才能谈其它各种话题。“一束权利”的概念震惊了我:单个对象可能有很多甚至无穷多项权利,但产权只是其中的“一束”而已,它有清晰的边界,而这种边界可能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理解相违背。举例来说,你拥有一块土地的产权,这种权利似乎是“绝对”的,你可以在上面盖房子,也可以阻止他人进入,却不能阻止飞机从头顶上飞过,也不能阻止地铁从脚下通过,因为这些权利并不在产权对应的那“一束”权利之中。这个道理,虽然不那么明显,也不难理解。
之所以不难理解,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权利与实物的分离尚且不明显,而实物是存在于生活之中,有感性认知的。但是人类社会大规模信息化之后,信息和实物逐渐分离,之前关于实物的很多权利,演变为关于信息的很多权利。这些权利从实体衍生出来,却不再需要依附实体存在,但是在我们的思维里,这些权利还脱离不了之前的实体,所以带来了很多认知上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