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08
Monthly Archive
Sat 29 Mar 2008
Posted by Yurii under
瞎联系[2] Comments
文革时期有一部新闻短片(或者应该叫“宣传短片”),说的是解放军“应用毛主席的光辉思想,不断发展治疗聋哑病的经验”,让一所半工半读的聋哑学校的全部105名学生“全部恢复了听力”的故事。接下来的解说词是:深受迫害的聋哑人,再也抑制不住满腔的怒火,千仇万恨,都要集中到刘少奇的身上,就是他,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就是他,把我们打成了不治之症……

这片子,今天看来,可能会让不少人觉得滑稽——本身就在学校,听力又有障碍,根本不清楚外面发生了什么,跟着起什么劲呢?况且那个姓刘的人,他们恐怕连面都没见过,这个人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他们清楚吗,言之凿凿、群情激愤,至于吗?有必要吗?

不过,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罢——把刘先生换成某个其他人,把“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换成“xxxx的阴谋”,生生就是一份与时俱进的《新闻简报》啊!
要我说,不了解情况又瞎说的人,思想政治课全都白学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早就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怎么才不是胡闹,什么才叫“完整、准确”?看看原文吧: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实现情况和历史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瞎说一顿之是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白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
Fri 28 Mar 2008
Posted by Yurii under
瞎折腾[7] Comments
二炮总医院对面开了一家“湘香肴”,终于能在北京吃到了正宗的湖南米粉了,索性写一点关于“吃”的话题。
米粉
据说,米粉是湘人主要的早餐,然而,在我的记忆里,米粉是小学高年级才开始出现的。
湖南的米粉,不同于其它地方所说的“米粉”(我往往弄不清楚各地所说的“米粉”是指什么,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不是我们说的“米粉”),是由鲜米制成,讲究鲜、香、滑、嫩(因此不能放隔夜),年轻人往往说“唆粉”(有点类似“呼噜呼噜地吃面”),这个韵足了味,又极精简的“唆”字,就是鲜、香、滑、嫩的真实反映。
米粉制好就是熟的,吃之前,先在碗里放好味精、盐、酱油等,把米粉在开水里滚过(甚至有专用的竹笊篱),下到碗里即可,不同口味的米粉,在于撒不同的潲子(大概相当于北方吃面的“卤”):杂酱、酸辣、牛肉、牛腩之类,可以说,米粉好不好吃,功夫完全在潲子里。
湖南米粉大抵分为两派,一派为带状(称之为“圆粉”,类似米线),主要流行于常德、津市,如果你看到招牌上写着“常德津市牛肉粉”,那一定是卖圆粉的;另一派为带状(称之为“扁粉”),流行于长沙、株洲、湘潭等地(或许还包括岳阳?),口味上似乎没有多少差别,据说,老长沙是根本不屑于吃圆粉的。
蒸水蛋
大凡湘菜馆,菜谱上都会有“蒸水蛋”,黄澄澄的一碟,上面若是加上皮蛋、红椒,就成了“三色蒸水蛋”了。
我做蒸水蛋却喜欢用大碗,或许因为从小家里都是用大碗蒸的缘故吧。大碗,多加点水,火候得把握好:欠了蒸出来就像汤,过了蛋里就会有空洞,蒸得恰到好处,整碗蒸水蛋就像上好的果冻,真叫“鲜嫩欲滴”,再洒一两滴酱油,一点葱末,就是色香味俱全了。
关于蒸水蛋,还有两个秘诀:蛋要蒸得嫩,必须用石灰水。初听起来有点骇人听闻,不过,这是事实——取一小块生石灰泡水,滤去沉淀物,所得就是石灰水,用这水蒸出来的蛋,才嫩得独特,而且具有清热去火的功效;蛋要蒸得香,最好是放一点猪油,可惜如今北京很难买到肥肉,一小点猪油,居然成了奢侈的享受。
腐乳
我见过的腐乳,大概有三种。
一种是北京产的王致和,大名鼎鼎,不必多说。
一种是湖南产的腐乳,名曰“茶油腐乳”,质地很硬,放很多辣椒,我觉得,这里面最值得一说的是茶油。
茶油,是从油茶树的籽里炼出的油,据说很有些延年益寿的功效,价格也是高高在上。如今,5升的食用调和油大概六七十元,而同样多的茶油早就卖到了二百多元,而且除湖南以外,似乎很少见到用茶油做菜的,这或许与茶油独特的生气(不像“熟油”)有关。不过,茶油的真正价值不在炒菜,而在蒸菜。把腊肠(不是香肠,是腊制的小肠、大肠)切丝,下面垫腌菜(北方叫“霉干菜”),淋上茶油,撒一点辣椒粉,上火猛蒸,出锅就是“茶油蒸腊肠”,香气扑鼻,胃口大开。
扯远了,回来继续说腐乳:)
腐乳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广东的腐乳,尤其是开平产的“广合腐乳”,看标签就知道是老字号(它的标签,总让我想起老电影里香港街上的那些招牌)。广合腐乳白净、剔透、细腻、紧致,能化开在粥里,味道鲜而不咸,口感香而不腻,生生就是南国的味道。

Fri 21 Mar 2008
Posted by Yurii under
大摄天下1 Comment

2008年3月21日摄于北京德外
(more…)
Fri 21 Mar 2008
Posted by Yurii under
瞎折腾[3] Comments
今日有雨,早晨不能跑步。
改在楼下过道里跳绳,一口气跳了四百个,耗时接近两分钟:)
Wed 19 Mar 2008
Posted by Yurii under
一家之言[5] Comments
在顶礼膜拜“利益”的人眼里,古希腊人是可笑的:人怎么能是万物的尺度呢?怪不得说人类文明的未来得靠中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嘛。
所以,“铁血”手段无可厚非。
可惜,古希腊人还发明了逻辑。何谓逻辑,逻辑乃思维正确之方法——今日某人侵犯了“我们”的利益,就可以“血洗”某人,某日“我们”的利益互相冲突时,是否也要互相“血洗”?同是信奉“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的人,他们的利益,会永远是铁板一块吗?
给了也不满意,不给也不满意,并不是无解的棋局。
新女婿上门,若是丈母娘看不顺眼,多说话也不是,少说话也不是。关键是,得让大家看了顺眼,与时俱进地说,就是得保证“和谐”。
让人“折服”,或者即使是“收服”,都比“打服”要好得多。“打服”不难,“打服”之后该怎么办,很难——不妨看看今日的伊拉克。
这或许还可以辩论,“打服”之后,敢叫日月换新天,一张白纸好画图!
不过这又回到第一个问题了:无良房产商,豪气冲天的官员,还有我们的新拳民,这种大无畏的胆略,其实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
搭一个铁皮笼子,下边把火烧得旺旺的,纵使外头是数九寒冬,里头还是会喊热的,不用命令,也不用示范,猛喝凉水就是必然选择。
有人问了:既然外头是寒风刺骨,怎么不取点冷气来呢?
答案是,柴火里烧不出冷气!
还得补上一句:同志,不要太幼稚了,热气,冷气,不都是气嘛,凉水还是得猛灌的。
一些老帖,权当延伸阅读:1、2、3、4、5
Sat 15 Mar 2008
Posted by Yurii under
大摄天下[6] Comments

2008年3月15日摄于圆明园

2008年3月15日摄于圆明园
(more…)
Fri 14 Mar 2008
Posted by Yurii under
痴人呓语No Comments
晨读《欧根·奥涅金》(穆旦译)
哎,在这生命的田垄上,
根据上天的隐秘的意图,
世人出现,滋长和繁荣,
然后倒下了,像收割的谷物,
旧的去了,新的又在出生……
就这样,轻浮的族类一代代
在世上活一阵,笑闹、澎湃,
然后就挤进祖先的墓门。
呵,我们的末日,有一天
也会来到,我们的子孙
把我们迟早也挤出人间!
Thu 13 Mar 2008
Posted by Yurii under
瞎折腾[9] Comments
肉炒土豆丝,石灰蒸水蛋,剁椒炒小油菜,还炼了一小碗油渣

我已经好多年没吃过油渣了(在食油还是配给的年代,买肉炼油是常见的做法),今天终于有机会回味一把

Wed 5 Mar 2008
Posted by Yurii under
瞎折腾[4] Comments
翻译时,最容易、最省心的就是能找到“一对一”的情况:一个词对应一个词,对car, go之类词义“确切”的单词来说,是没问题的,但许多时候,我们不能找到“直接对应”的单词,这时候就需要动点脑筋了,有时我们需要根据语境灵活“创造”翻译,也有的时候能遵循一定的模式来处理。下面我总结了三个常见英文词的翻译:
Enjoy
常见的翻译是“享受”:
“我很享受这清新的空气”
“非常享受的一天”
“母亲的这句话我感觉非常享受”
这个词比较难,必须根据情境挑选出合适的词,改译为
“我陶醉于这清新的空气(这清新的空气让我陶醉)”
“非常惬意的一天”
“母亲的这句话我(感觉)非常受用”
Make
常见的翻译是“使……”或者“让……”:
“灯照着,使我头晕”
“路修好了,让交通改善了”。
我们可用补语来翻译,也可以利用中文不需要明确信号词就能表达逻辑关系的性质,改译为
“灯照得我头晕”
“路修好了,交通改善了(路修好了,改善了交通)”
Harm
常见的翻译是“损害”:
“损害了经济的发展”
“损害了生活质量”
一般可以直接用“影响”来替换“损害”(“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理解为“负面影响”),改译为
“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影响了生活质量”
Sat 1 Mar 2008
Posted by Yurii under
大摄天下[3] Comments

2008年1月摄于北京天坛

2007年10月摄于长春红旗街